摘要:他叫白云蛟,厚业控股创始人,过去在地产白金时代掘到第一桶金,操盘过写字楼、商业楼,也做过城市更新。
新一代开发商正在涌向本土酒店品牌。
栏目 | 旅者说
领域 | 酒店业
01
最近,我在青岛一个行业活动上,认识了一个很有性格的80 后酒店投资人朋友。
他叫白云蛟,厚业控股创始人,过去在地产白金时代掘到第一桶金,操盘过写字楼、商业楼,也做过城市更新。
白云蛟是很有性格的一位酒店投资人/旅界实拍
但现在,白云蛟决定投酒店了,还一上来就扔了几千万进来,在青岛的市北区国信体育中心这边开出一家桔子水晶酒店。
炸裂的是,在我们俩的第一次交流中,哥们和我说自己投这家酒店之前,一次都没住过,而且身边朋友在都在劝他,白总,您这是自己物业啊,开个全季、亚朵不赚翻啦?
他不,宁可多砸几百万,就要开一家桔子水晶。
人傻是吧?钱多是吧?
在当下这个所有人都在“求稳”的市场环境里显然是个大胆的举动,更何况,他投的还是人生第一家酒店。
我忍不住问白云蛟:“现在这个时候,你怎么就这么有信心?”
人家回答得很坦然:“我不是为了开一家酒店,我是想让整栋楼更值钱。”
起初,这话我没太听懂,或者本质上认为这是孙宏斌、杨国强、许荣茂当初那一拨地产大老板砸五星酒店背后的商业逻辑,通过一家酒店去带动整个商业地块的增值。
同时,在我印象里,大多数中端、中高端酒店投资人想的无非是这酒店一年能挣多少钱?什么时候能回本?品牌影响力大不大?有没有稳定的客源?
但白云蛟看酒店投资的角度有点不一样,或者说他代表了这一代地产人的典型商业思维。
他说的很文艺,“没有内容的空间资产,没有灵魂。”对此,白云蛟解释称自己是在思考整个商业片区需要什么内容,“酒店只是这个组合里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青岛这整个6万㎡产商旅综合体都是它的,酒店是串联办公、商业、会所的空间情绪纽带,而单纯靠出租写字楼或者商铺,在今天这个市场上已经越来越难形成竞争力。
白云蛟投资的酒店/旅界实拍
“大家看房子,不再只看价格,也看整体配套和体验感,你楼下有个像样的酒店,客户对整栋楼的认知都会变。”
我当场反问:“那你这是在用五年前的地产逻辑做现在的酒店决策?”
白云蛟没否认,他说自己做过长租公寓,亏过不少钱,当时以为只要把房子装修好、租出去就能赚钱,后来才知道,面对个人消费者,体验比结构重要太多了。
那次失败经历,成了他今天格外谨慎的原因,白云蛟开始不再把任何一个单点业态当作现金奶牛,而是把酒店当作一个关键的商业节点,用来增强整个项目的“体感”。
“我不是在投一个酒店,而是在给商业项目补一块最能‘说故事’的拼图。”
02
白云蛟这套投资酒店的思路,说简单点,是从“赚收益”转向了“提价值”。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店投资人,也不打算变成那种“赚完一家换下一家”的连环操盘手。
他的想法更像是一个内容编排师——这片商区有办公、有商铺、有运动公园,那还缺点什么能把这些连起来?答案就是酒店。
但说实话,在白云蛟跟我说“我连住都没住过就决定投这个品牌”那一刻,我多少是怀疑他这个“新人小白”眼光的,很自然就问了他一句,“你不怕搞砸吗?”
他笑了笑:“所以我看了很多。”也正是在比较过程中,白云蛟一眼就看中了水晶 ,因为这个品牌的理念刚好契合他对新中产用户的判断:“这些人再忙,也需要一方能喘息的自我天地。”
不过,在我的预设里,一个专业的投资人选酒店品牌,应该像选供应链:有数据、有模型、有团队协同。
可在白云蛟的描述中,整个选酒店品牌的过程反而很“感性”,但你听下去,又发现每一步其实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权衡。
比如,白云蛟一开始很喜欢希尔顿欢朋,“我在深圳的项目边上就有一家,看起来确实不错,轻奢、舒服、定位清晰。”他说,“但太贵了。如果我做,装修加配套可能得2700万,回本周期起码拉长一年以上。”
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一句话,他还是会算账的。
另外一个白云蛟考虑过的酒店品牌是亚朵,“调性也可以,就是运营成本高。”他补充说,“人力成本、物资管理,还有那套文化系统看着挺好,但落到我手上不一定管用。”
他的原话是:“我没那么多时间搞人文,我是来投资的。”
听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白云蛟不是在“选择一个最好的品牌”,而是在“排除最不适合自己的选项”。
他选品牌的过程,就像在拼一个拼图,每一块都必须能扣得上他已经拥有的办公楼、商业街、物业结构和团队资源。
“我要的是一个能嵌进去、撑得住、还能拉一把其他物业的牌子。”他说,“而团队的年轻人小伙伴对桔子水晶的认可度最高。”
为什么?
白云蛟认为是品牌调性,这是一个功能判断问题。
他说:“我希望这个品牌是有弹性的,不是只能高高在上,也不是只能拼低价。它要能上得去,也扛得住周期。”
我琢磨了下,这话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其实是一次理性到极致的筛选过程。
因为他提到,除了品牌调性外,他对酒店的细节和体验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能不能符合现代商旅客人对生活方式的需求:“酒店不仅是住的地方,它是一个能让客人恢复能量、放松身心的场所。”
而他最后选择的桔子水晶这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白云蛟认为硬核的睡眠体验、一杯有品质的手冲咖啡、入睡前的微醺小酌和香氛这些都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我也确实被他说动了,好奇这家酒店到底有啥不同。
所以不久后,我出差时去体验了一家水晶2.5最新版本的酒店,睡得确实舒服,不光有骨科大夫设计的丝涟床垫,房间蓝牙音箱提供的白噪音歌单也挺实用,这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品牌。
03
白云蛟不是唯一一个从地产行业跨进中高端酒店领域投资的人。
只是他走得更快了一步,把酒店看作资产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项目。
说到底,这是这代地产人共同面对的现实:靠开发赚钱的模式走到了尽头,靠租金吃饭又太慢太轻。
他们开始寻找“资产+内容”的组合解法。
有人开餐饮,有人做直播间,有人做城市更新项目里的“新青年社交空间”,而酒店,成了一个最合逻辑、也最具象的载体:
它能带人流、有现金流,还能带出“区域气质”,如果挑得好,甚至还能直接让手里的物业涨一轮租金。
这时候,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在这批地产人眼里,像水晶这样的酒店品牌会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选项。
它不算特别“潮”,也不走那种高高在上的调性爆棚路线;它没有复杂的品牌文化故事,也没有太多粉丝运营的负担,但它稳、它清晰、它容易管理,符合更广阔市场的主流价值观,是能嵌进大多数商旅场景的“万金油”。
嵌进什么?嵌进写字楼,或是嵌进商办综合体,嵌进一整套正在转型的资产模型中,它都显得“很合适”。
说得直白点,它没有那么耀眼,但它刚好是这代投资人需要的那种“懂事的品牌”。
我并不是在说“水晶是唯一的答案”。
但从白云蛟这样的转型者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从资产角度思考酒店”的新逻辑。
时代变了,曾经当年我们谈酒店投资,问的是回本几年?坪效多少?有没有人住?
而现在,有些人开始问的是:这个酒店,能不能让我的楼更有说服力?能不能让我别的业态卖得更顺?
在一个高速度增长不再存在的时代,酒店的角色也在悄悄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而是变成一个“连接其他价值的节点”。
同时,这一代进军中高端酒店品牌的投资人也很务实,他们不是全靠主观判断,而是对酒店行业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就像白云蛟和我提到,最终选择水晶这个品牌,除了调性匹配,还有一点非常现实:“我们刚开业两个月,60%以上的订单来自品牌自带的华住会员系统。”
由此,一个好的酒店品牌不仅能提升写字楼的吸引力,还能补足客流量的短板,甚至能成为存量商业重塑故事的抓手。
这套思路可能还不会成为行业的主流,毕竟它对操盘者的要求更高,节奏也更慢。
但白云蛟们已经在用他们的方式,重新定义“投酒店”这件事。
以前我们说:地段决定价值。现在还要补上一句:谁能让地段讲出好故事还能挣到钱,谁才配拥有它的价值。
如此看来,白云蛟没有试图颠覆什么,但他的思路代表了很多转型中的商业地产人、投资人、资产持有者的某种共识,这并不是一次关于酒店的豪赌,而是一场关于空间、气质与资产的再布局。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新一代开发商投资中高端酒店的商业逻辑?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来源: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