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馆试运营!这座博物馆细述“辉煌凌家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9:54 1

摘要:航拍镜头下的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多了一座宏伟的遗址博物馆。“夯土”外墙,试图模拟凌家滩远古“城池”的原始风貌,“回应”凌家滩先民的建造智慧。而十字院落造型,似乎凸显建造智慧背后的“规划理念”——凌家滩曾为这片大地上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十字院落,中轴布局。

航拍镜头下的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多了一座宏伟的遗址博物馆。“夯土”外墙,试图模拟凌家滩远古“城池”的原始风貌,“回应”凌家滩先民的建造智慧。而十字院落造型,似乎凸显建造智慧背后的“规划理念”——凌家滩曾为这片大地上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遗址公园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博物馆、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规整而震撼的布局,何尝不是寄寓着对于凌家滩“历史坐标”的畅想?

5月16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开馆试运营。

5月15日航拍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此前提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新时代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新起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如此评判,何以达成?

故土“邀约”——

约1100件文物呈现40年来考古成果

回顾凌家滩考古研究历程,自1987年第一次发掘至今,共开展了16次发掘,总发掘面积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其中玉器1000多件。近三年,考古发现了迄今唯一的中国史前时代以钺为主要物品的大型仪式活动遗迹,并在遗迹上发现了凌家滩新的玉器类型、石雕残块,丰富了世人对凌家滩文化内涵和信仰体系的认识。

这座全新的博物馆,正在让这片“遗迹”上的“遗物”,回到故土,再次闪耀中华文明的曙光。

如何丰富藏品、创新理念,是遗址博物馆建设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占地36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布有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其中基本陈列展包括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并特设鉴往知远展厅。

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展厅内文物约1100件,其中珍贵文物数百件,包括首尾相连的双面圆雕玉龙、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造型生动的玉人、体现宗教礼仪的玉龟和玉版、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以及近年来新出土的龙首型玉器和史前最大的石钺等。其中,约110件文物是首次展出。

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凌家滩先民们的生活图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裸眼3D等技术,构建在观众眼前,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形成的交互场所,是一场全景式的跨越时空的远古对话。比如,通过佩戴VR设备,“穿越”至5000多年前的史前祭坛,以360度全景视角感受先民生活习俗与礼仪规制。

5月15日,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布展完成即将展示的故宫博物院藏凌家滩文化重环玉璧。

当前,批量的测年数据明确了凌家滩的年代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凌家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中心聚落,也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关键节点,创造了以祭坛、玉石器等为代表的璀璨文化,其考古发现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凌家滩40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系统呈现与阐释,使之成为文明起源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的重要平台。

“探源”回响——

在创新示范中勾勒五千多年文明星图

凌家滩的“一天”,曾经是如何度过的?展厅内,“光华重现·震撼的一天”“工师·繁忙的一天”“巫师·隆重的一天”三个单元,多角度展现凌家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往事”。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遗址“开口说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吴卫红认为,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陈形式,在国内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中应该很有创新和示范意义。

遗址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新的增长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发展动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20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下,凌家滩遗址发现了作为重要防御设施的双重壕沟,一处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还有一处燎祭遗存出土了260余件玉器、石钺等。立足于遗迹、文物,乃至环境、动植物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大大充实了业界对凌家滩社会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认知,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物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场景的活化建构,一座遗址博物馆的亮相呼之欲出。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近1100件(套)文物,是全方位的首次集中亮相,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全面。凌家滩最具代表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玉龟版等文物,在展览中以矩阵式陈列向公众集中展示,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凌家滩部落首领等高等级贵族的生活状态。

5月15日,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布展完成即将展示的玉版。

07M23号王者之墓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的集中陈列,并以深入的葬仪研究成果作了动态演示,是本次展陈的一大特色。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介绍,该墓葬出土约340件文物,其中玉器约210件。“这一墓葬的发现,不仅代表了一件件文物的高度,也代表了一种文明的高度。”唐军说,这就需要我们将文物布展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去完整呈现,放在世界文化的语境下去对比呈现。

文化“高地”——

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

博物馆内有一处特别的展厅——鉴往知远展厅,致敬凌家滩发现40年来的三代考古工作者和为遗址保护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透过文物,也可以看到这座大遗址上的守望者们。

“作为曾经的考古领队,我很期望凌家滩考古能借助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有一个新的开始。”吴卫红说,未来,为进一步推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深化建设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他也有新的期待:深入发掘,持续做好考古发掘工作,更加深刻地了解凌家滩遗址聚落形态;强化研究,以学术成果为支撑,更深入地探索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活态利用,配合遗址博物馆展示需要,加强对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识地,遗址博物馆的目标是成为凌家滩文化研究阐释的高地。既往无数次以凌家滩为主题的展览中,凌家滩精美玉石器的外形、工艺、寓意等方面总能带来爆款话题。2020年以来,考古发现了祭祀遗存、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和遗址聚落格局的认识,找到了与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相匹配的高等级生活遗存。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看来,“创玉器工艺之先”,还伴随着“创社会复杂化之始”“创复杂礼仪之要”,而最终得以“创文明新风”。这种面向大众的更加全面的科普与阐述是必要的。

5月15日航拍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正是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节点,遗址博物馆承担了考古研究、科普教育、文创研发等功能,将会成为公园的发展内核。唐军说:“遗址本体展示的‘通识性’需要借助相应的平台,遗址博物馆可以‘见人见事’地再现遗址当年的辉煌。所以说,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解答的关系。”兼顾历史氛围与现代功能,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周边环境相映成趣,成为展示游览线的重要一环,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展线深度。

在这一条历史轴线、这一处文化坐标中,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正在被广泛认同。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