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女同桌借给我20元钱,10年后得知她离异抑郁后,我找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3:14 7

摘要:"我欠你二十块钱,算上这些年的利息,这是两千。"我把红包递给她,声音有些发颤。她愣在那里,手里紧握着一本旧诗集,眼神如同凝固的湖水。

二十元的救赎

"我欠你二十块钱,算上这些年的利息,这是两千。"我把红包递给她,声音有些发颤。她愣在那里,手里紧握着一本旧诗集,眼神如同凝固的湖水。

许是太突然了,书店里的老式座钟滴答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气,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我叫周明志,九八年那会儿,正是高三冲刺阶段。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手机还是大哥大,我们这些学生哪有什么电子产品,全靠一支笔、一本书备战高考。

班上有个叫李雅琳的女孩,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同桌,也是班长。她总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校服,马尾辫高高扎起,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那时候,我家境不好,父亲在国企下岗,下岗费每月只有八十多块钱,母亲靠着小摊卖煎饼果子贴补家用。

每天清晨五点,我帮母亲支摊,然后急匆匆赶往学校。晚上放学回家,常常是十点多钟。我的复习资料都是跟着同学借笔记抄,省下买复习资料的钱补贴家用。

"明志,你抄完了没有?借我用一下。"隔壁桌的老刘急吼吼地问我。

"再等会儿,快了快了。"我低头继续抄,手腕都有些发酸。

李雅琳从座位上转过身来,看了看我的笔记本,又看了看我桌上磨得只剩短短一截的铅笔,欲言又止。

那是五月的一个下午,教室里闷热得很,电风扇呼呼地转着,却只是搅动热气。李雅琳发现我没买《高考必备》这本资料书,就问我原因。

我支支吾吾,最后还是说了实话:"家里最近困难,等过段时间吧。"

她没多说什么,转过身去上课。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收拾书包准备离开,李雅琳走到我桌前,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元钱塞给我:"买了吧,考上了再还我。"

我还记得那钱上有一个小小的红印,像是被水浸过。那时候二十块钱可不少,够买好几本资料书了。我有些犹豫,但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最终收下了。

"雅琳,谢谢你,我一定会还的。"我不好意思地把钱塞进口袋。

"哎呀,你这人怎么这么见外!"她笑着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咱们是同学嘛。"

临走时突然下起大雨,哗啦啦的雨点打在学校的水泥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她把自己的雨伞给了我,自己淋着雨跑回家。那个背影,一直印在我的记忆里。瘦小的身影,在雨中渐渐模糊,却倔强地挺直着腰板。

第二天,我用那二十块钱买了《高考必备》,又买了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剩下的钱,我给母亲买了一块老北京的杏仁茶糕,那是她最爱吃的点心,却舍不得买。

"孩子,哪来这么多钱?"母亲惊讶地问。

"同学借我的,等我考上大学工作了再还。"我笑着回答。

母亲没再多问,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睛有些湿润。

高考前的那段日子,《高考必备》成了我的宝贝,我把每一页都认真做了笔记,李雅琳有时会主动过来帮我讲解难题。我们坐在教室的后排,头碰着头,声音压得很低,生怕打扰到其他同学。

"这道题你看,用换元法会简单很多。"她的手指轻轻点在纸上,香皂的气味若有若无地飘过来。

高考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带着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高考必备》,走进考场。心里默念着李雅琳教我的解题方法,竟然出奇地平静。

高考结束后,我考上了南方的一所普通大学,她去了北京的重点学府。临别时,我想还她钱,却发现口袋空空如也。家里刚交完学费,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钱来。

"雅琳,那二十块钱......"我尴尬地开口。

她笑着摆摆手:"等你有钱了再还吧,反正咱们又不是见不着了。"

火车站的广播里播放着列车即将进站的通知,我们匆匆道别,约定着以后常联系。那时没有智能手机,联系方式只有家里的座机号码,写在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

就这样,我们各自奔向不同的人生。大学里,我勤工俭学,假期打零工,慢慢适应了南方的生活。毕业后,我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找到工作,渐渐有了些积蓄。

九十年代末的深圳,到处是建筑工地,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做起,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工厂和办公室之间来回跑,晚上回到出租屋,累得连饭都懒得吃就睡着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初的约定渐渐被现实冲淡。我偶尔会想起李雅琳,想起那二十块钱,想起那把借我的伞,但工作的忙碌让我无暇寻找她的联系方式。

直到二〇〇八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上,我重遇了当年的老刘。

"老周,这些年过得咋样?"老刘的啤酒肚明显大了一圈,说话还是那么大嗓门。

"还行,混口饭吃。"我笑着回应,"你呢?"

"我在老家当了老师,教高中数学。"老刘灌了口啤酒,突然想起什么,"诶,你还记得咱们班的李雅琳不?"

我心里一动:"记得啊,怎么了?"

"听说她去年离婚了,好像还得了抑郁症,已经回到老家小城了。"老刘摇摇头,"真可惜,当年那么优秀的一个女孩。"

那个曾经明亮如阳光的女孩,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的心揪了起来,那份尘封已久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

"你知道她现在具体在哪儿吗?"我急切地问。

"好像是在老家开了家小书店,叫什么'雨巷书屋',就在咱们高中旁边那条街上。"老刘回忆道。

第二天,我请了假,订了回老家的机票。十年了,我第一次回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城。城市变化不大,只是多了几栋商业楼,街上的自行车少了,摩托车和小轿车多了。

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我找到了那家名叫"雨巷书屋"的小店。店面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用毛笔字写着店名,旁边画着一把小雨伞。橱窗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大多是文学类和教辅类。

推门进去,铃铛叮当作响。店内书架排列整齐,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书香和茶香。一位面容憔悴的女子正低头整理着书架,听到铃声抬起头来。

那是李雅琳吗?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黯淡无光,瘦削的脸颊失去了往日的红润,马尾辫变成了齐肩短发,额头上多了几道皱纹。

"请问,有没有九十年代的高考复习资料?"我故意这么问,声音有些发颤。

她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茫然:"那种书,现在很少有人找了。不过我可以帮你看看仓库里有没有。"

声音还是那么温柔,却多了几分疲惫。她转身走向后面的小房间,我趁机环顾四周。书店虽小,却布置得很温馨,角落里放着一台老式留声机,正播放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墙上挂着几幅水彩画,画的都是雨中的街景,笔触细腻而忧伤。

"找到了一本,是九八年版的《高考必备》,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她捧着一本泛黄的书走出来,递给我。

我接过书,翻开扉页,上面用钢笔工整地写着"李雅琳"三个字。这是她当年的书!我的心跳加速,喉咙有些发紧。

"这本多少钱?"我强作镇定地问。

"二十块吧,老书了。"她淡淡地说。

巧合吗?还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二十块钱,依然是二十块钱。我从钱包里掏出一张二十元递给她,我们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了一起,她似乎被烫到般缩回了手。

"谢谢。"我小心翼翼地把书装进包里,不忍心就这样离开,又随口问道:"这书店开了多久了?"

"三年多了。"她回答,"你是这里的人吗?怎么会对老高考资料感兴趣?"

"我以前在这里读书,现在在外地工作。"我斟酌着词句,不敢贸然相认,"偶尔回来看看,想找些回忆的东西。"

她点点头,没再多问。我告别离开,却不是真的离开。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频繁光顾这家书店,假装是个怀旧的读书人。每次去,都买一两本书,有时候只是坐在角落里翻翻书,偷偷观察她。

慢慢地,我发现这家小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还是周围贫困学生的避风港。李雅琳会在下午四点准时煮一锅红糖姜茶,免费给来看书的孩子们喝。书架上有个募捐箱,上面写着"为梦想加油",里面放着零零散散的钱币。

有一次,一个衣着朴素的小女孩来店里,怯生生地问:"李阿姨,我能在这里看会儿书吗?家里来客人了,太吵了。"

"当然可以,小芳。"李雅琳温柔地摸摸女孩的头,"坐那边安静些,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女孩开心地道谢,捧着一本《安徒生童话》坐到角落里。李雅琳给她倒了杯姜茶,还拿出一小碟饼干放在她身边。看着这一幕,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小孩子不容易,她爸爸前年出了事故,家里就靠妈妈一个人撑着。"李雅琳突然对我说,大概是注意到了我的目光。

"你对孩子们很好。"我由衷地说。

"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喜欢躲在图书馆看书,那里是我的避风港。"她的眼睛看向远方,似乎沉浸在回忆里。

一个雨天,我比平时去得早。推开门时,看见李雅琳正在整理一沓明信片,背面写着学生们的感谢信。她被我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把明信片收起来。

"你今天来得真早。"她有些不自然地说。

"外面下雨了,想找个地方避避。"我解释道,心里却泛起一丝波澜。这场雨,让我不由得想起那把借我的伞,那个雨中的背影。

雨越下越大,书店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平时下午才会出现的孩子们,今天大概都被雨困在了学校或家里。茶壶里的姜茶依然按时煮好,散发着甜甜的香气。

"要不要喝杯茶?天冷了。"她递给我一杯红糖姜茶。

"谢谢。"我接过杯子,温热透过杯壁传到掌心,"你每天都会煮这个?"

"嗯,习惯了。"她在我对面坐下,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高中时有个同学教我的,说红糖姜茶对身体好,特别是在雨天。"

我的心猛地一跳,这是我吗?我确实在高三那年冬天感冒,是李雅琳给我带了红糖姜茶。但我不记得我有教过她煮茶啊。

"那个同学,对你来说很特别吗?"我小心地问。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算是吧,他帮过我,给了我很多勇气。后来我们各奔东西,再也没见过。"

"他叫什么名字?"我追问道,心跳如鼓。

"周明志。"她轻声说出我的名字,目光落在窗外的雨幕上,"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的手抖了一下,茶水洒在桌上。她连忙起身拿纸巾帮我擦拭,我握住她的手腕,深吸一口气:"其实,我就是周明志。"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她的眼睛瞪大,不可置信地看着我,嘴唇微微颤抖。

"当年你借我二十块钱买复习资料的那个同学。"我补充道,声音已经有些哽咽。

她缓缓坐下,眼中有泪光闪动:"我就觉得你眼熟...为什么不早说?"

"我不确定你还记不记得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我诚实地回答,"听说你...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不想贸然打扰。"

她苦笑一下:"都过去了。婚姻失败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当时接受不了,得了抑郁症,差点走不出来。"

我们聊了很久,从高中时代到各自的大学生活,从工作经历到人生起伏。她告诉我,她曾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婚后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回到老家,没想到丈夫在外面有了别人,一纸离婚协议让她措手不及。

"最难熬的是前年那段时间,我几乎不想活了。"她望着窗外的雨幕,"是小芳那样的孩子救了我。有天我在街上看到她蹲在书店橱窗前,眼巴巴地看着里面的书,却不敢进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没钱买书,怕老板赶她走。"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你,想起了那二十块钱,想起了那把伞。我决定开一家书店,让需要帮助的孩子有个看书的地方。"

我的眼眶湿润了:"那本书救了我,让我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今天,我想把这份恩情还给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们。"

说着,我从包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她:"我欠你二十块钱,算上这些年的利息,这是两千。不是给你个人的,而是想为那些孩子们做点什么。"

她没有接,只是看着我,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你知道吗,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我们保持联系,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现在重逢,也不晚。"我轻声说。

就这样,我们合伙扩大了书店,把"雨巷书屋"变成了孩子们真正的避风港。我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老家,和李雅琳一起经营书店,开始举办读书会、征文比赛,帮助那些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渴望知识的孩子。

她慢慢找回了自信,脸上重新有了笑容。我们没有谈情说爱,只是默默地陪伴对方,治愈彼此的伤痕。有时候,情感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李雅琳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分享她的故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那个曾经在雨中奔跑的女孩。

"人生有起有落,就像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同行的人。"她的声音坚定而温柔,"我很感谢那段低谷的日子,因为它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重逢了老朋友。"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刘凑过来悄悄问我:"老周,你们俩..."

我笑而不答,目光落在李雅琳身上。有些情感,不需要言明;有些故事,不需要结局。

散会后,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春日的晚风拂过脸庞,带着淡淡的花香。

"明志,谢谢你。"她突然说。

"谢什么?"我有些疑惑。

"谢谢你当年借我的那把伞。"她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其实那天,我感冒了,本来不想去上学的,但我知道你需要借我的笔记,所以还是去了。回家路上淋了雨,病得更厉害了。我妈说我傻,我却觉得很值得。"

我愣住了:"我以为是我欠你的,没想到你记得这件小事。"

"生活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的,不是吗?"她轻声说,"一把伞,二十块钱,一杯红糖姜茶......"

我看着她,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缘分。有些恩情,值得用一生去偿还。而有些相遇,只需要二十元钱的缘分,就能编织成一段救赎的故事。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傍晚,我们肩并肩走在曾经一起走过的街道上,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又仿佛我们已经历经千帆。

"要下雨了。"她抬头看着渐渐阴沉的天空。

"我带了伞。"我微笑着说,从包里取出一把折叠伞,"这次,换我来撑伞。"

雨点落下时,我们相视一笑,默契地走进了同一把伞下的世界。

来源:聚光灯之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