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出事后,网信办第八次出手,地方官媒是3个问题源头之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6:00 2

摘要:就在前几天,网信办再次强调要从严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营销、AI技术滥用等问题。这已经是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第八次重点部署了。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的专项整治就清理了103万条违法违规信息,处置账号9.7万个。但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业者,我深知这些数

就在前几天,网信办再次强调要从严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营销、AI技术滥用等问题。这已经是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第八次重点部署了。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的专项整治就清理了103万条违法违规信息,处置账号9.7万个。但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业者,我深知这些数字背后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自媒体乱象的根源,其实是一场关于流量、利益和监管的猫鼠游戏,也影响着众多认真创作人的收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媒体乱象中最隐蔽也最恶劣的,恰恰是部分地方官方媒体的掐头去尾式报道。 去年某地发生一起纠纷事件,某地方台为了博眼球,故意剪辑掉关键对话,把普通口角渲染成暴力冲突,视频播放量瞬间破亿。结果当事人被网暴到抑郁,真相曝光后媒体轻描淡写地道个歉就完事了。这种操作比普通自媒体恶劣十倍,披着官媒的外衣,干的却是制造对立、收割流量的勾当。

更可怕的是,这类报道往往会被无数自媒体二次加工,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谣言就这样产生了。网信办这次特别提到要整治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的问题,但如果不从这些源头污染治起,后面的治理就像用筛子接水,永远堵不住漏洞。

如果说官方媒体乱象是高级黑,那么企业间的黑公关就是赤裸裸的商业谋杀。 我认识一个做母婴用品的朋友,去年刚推出一款新产品,突然网上冒出大量测评视频,清一色说产品有毒。后来查证是对手公司雇的专业水军,用的全是AI生成的专家证言。虽然最终胜诉,但品牌声誉已经无法挽回。这正是网信办要重点打击的涉企网络黑嘴。

这些黑公关套路深得很,先是用AI批量生成负面文章,再通过MCN机构分发,最后买热搜扩大影响。更讽刺的是,有些黑稿甚至出自同一家自媒体工作室,今天收A公司的钱黑B公司,明天又能收B公司的钱洗白。当商业竞争变成泼脏水大赛,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消费者。

但最让用户心寒的,还是那些明知是谣言却故意传播的普通用户。 记得某明星塌房事件吗?最初爆料者自己都承认只是听说,结果转发量半天破百万。后来证实完全是诬陷,但造谣者仅被封号15天。违法成本低到令人发指。网信办这次特别强调要打击借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可如果没有严厉的惩戒措施,这些键盘侠明天换个账号又能继续兴风作浪。

魔幻的是,现在有些谣言制造已经产业化。有团队专门研究什么谣言最容易爆,然后批量生产:老年人爱转养生伪科学,宝妈群体易信儿童安全谣言,年轻人则对明星八卦毫无抵抗力。每条爆款谣言背后,都是精准的受众分析和流量算计。

说到底,自媒体乱象的本质是毒流量经济—。只要造谣、抹黑、煽动还能带来收益,乱象就永远禁而不绝。

网信办这次整治有个亮点:不仅封号,还要严肃查处违规营销号、网络水军和MCN机构。这意味着要斩断整个黑色产业链。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我们这些认真做内容的自媒体人,其实最痛恨这些乱象。当一篇耗时一周的深度调查阅读量不如一条瞎编的八卦,当客观报道敌不过煽动对立的标题党,伤害的不仅是读者,更是整个内容生态的根基。

整治自媒体乱象,不是要扼杀言论自由,而是要让真实、优质的内容获得应有的生存空间。这件事,需要监管的铁拳,需要平台的担当,也需要我们每个普通网民的理性选择。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来源:90后-不客观分析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