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引擎”澎湃振兴路、红色展馆变身生动教材、电影思政富含育人养分、侗族大歌唱响舞台、“数字人钱学森”激励人心......5月13日晚,一场别具一格的思政课比赛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对青春思政课进校积极探索。
当大学生由听讲人变成主讲人,12分钟里你希望听到一堂怎样的思政课?课堂的设计能否激发你的兴趣?如何讲述才能真正让你有兴趣听、听得进去?
“双引擎”澎湃振兴路、红色展馆变身生动教材、电影思政富含育人养分、侗族大歌唱响舞台、“数字人钱学森”激励人心......5月13日晚,一场别具一格的思政课比赛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对青春思政课进校积极探索。
9组在校大学生走上讲台,在“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挺膺担当”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5年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决赛开讲,展现新时代大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春风貌,完成了一次次师生共赴的铸魂育人之旅。
12分钟“小课堂”
青春视角“大天地”
赛事从启动以来,迅速获得各系师生的积极响应。决赛采用现场赛形式举行,参赛选手需围绕主题,结合本专业,选择思政课程中的有关章节或专题进行12分钟的讲课,评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分。
《贵州乡村振兴的“双引擎”》主讲刘旭第一个上台带来了一节新闻联播型的课堂。他化身“主播”,学生化身“记者”,走进贵州振兴的实例和身边点滴故事,结合图文视频,通过情景再现、史料解说、互动问答等教学方式,讲述贵州发展“奇迹”,传播乡村振兴的正能量,呼吁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绽放青春之花。
迎来神十九航天员平安回家的时刻,罗思思为主讲的第二组选手紧跟时事,以“数字人钱学森”视频为《跟随钱老足迹 投身强国实践》课堂作了一个生动的开场。
她聚焦钱学森的典型事迹、感人故事、珍贵史料藏品,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从不同维度展现钱学森的光辉事迹、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以钱老声情并茂的激励话语,赞颂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呼唤青年弘扬中国航天精神,以创新思维勇敢奔赴星辰大海,并以课后作业形式引导学生以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实践智能技术融入思政课堂的更多可能性。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上,雷思彤这一组的选手从影视作品《哪吒2》切入思政课堂,把侗族大歌的现场演绎及赏析融入教学,在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和侗族古代建筑的营造智慧中,通过细节化、人性化的故事解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贵州密码”,分享传统文化提供的叙事载体和美学灵感,用歌声传递信仰,以故事诠释担当。
不仅歌声飘扬,茶资源也在课堂中“飘香”。
《茶香润红土: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打造“茶园大课堂”,主讲郭高娅从河南商城说到贵州六盘水,从探讨红色基因点亮茶乡振兴,到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下茶“沏”出乡村振兴美好图景,茶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从“坐而论道”变为“起而行之”,杯盏间发出的“青年三问”,是“技能报国”的青春誓言。
《长征精神传承与创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人民幸福的思想密钥--坚持人民至上》等课堂也各具特色,参赛青年学子们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使出了浑身解数,设计“情景模拟”“故事共创”等环节,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用思考引领青年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真理力量,充分展示了思政课教学一线的别样活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家乡故事的讲述者,都是中国声音的传递者,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听到”,这样的感受,是选手的共同心声。
“作为贵州的学子,我很骄傲用所学所感所悟来讲述家乡故事。”收获一等奖让主讲人刘旭喜悦也备受鼓舞,他表示,创作稿件、打磨语言、设计展示形式,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每一个发现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认知贵州的新大门,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会继续努力讲好更多贵州故事。”
“智能技术运用让我们的思绪跟着科学家一同穿越历史,接受心灵洗礼。这样的思政课更生动有趣,也让我们有了一条走上思政讲台的‘捷径’。”罗思思表示,作为职院学子,很骄傲用所学所感所悟来讲述科学家故事,通过探寻科学家精神,涵养大学生科教报国情怀。
用“年轻人的话”
上“青春必修课”
掌声响起,新颖的思政课受到大家欢迎。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等台下观众在这场沉浸式课堂中感悟家国情怀,感受学子心中拔节生长的精神力量。
“要把理论讲好、讲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丙乾观摩了此次决赛,用“热、活、深”点赞学生的表现。他认为,用“大思政课”对话青春、共叙成长,本质是讲道理,找准青年人思想的“共鸣点”非常关键,大学生从“我来学”转为“我来讲”,创新内容、形式、语言,接地气、冒热气、带温度,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和身边的故事,感染、影响、教育身边的同学。
“学生能‘动’起来,专业课程‘活’起来、思政教育‘实’起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媛荭也给出答案:思政课教学始终立足学生成长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主动思考研究现实问题,运用青年话语体系表达,既深化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也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校园里、生活中、社会里,处处是学习的资源,我们的课堂可以不拘一格,学生不必拘泥于自己的一方课桌。”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列室主任唐莉表示,通过赛事筛选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热情的思政青年,推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课堂与生活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思政课走进更多大学生心里。
本次赛事也成为“追光 新语”思政社团展示的舞台。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党总支书记王伟给予思政社团青年学生支持和鼓励。在他看来,在新形势下,“大思政课”的载体更加生动多元,思政社团可以将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
近年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激活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推动“思政社团+社团思政”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个个植根于大学生兴趣和学术专业,又融合思政学习的思政社团出现在校园中,在党建引领下,依托思政课,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骨干带动,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让学生唱主角,给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故事感和实践性提供了启示。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梁昊、杨晨是此次赛事的指导教师之一,与学子们共享获奖喜悦的同时,积极总结经验。
在关于乡村振兴的磨课中,她们和团队都把“共鸣点”聚焦在“贵州打法”上,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践,从内容的选定到作品的排演,从细节的打磨到主题的拔高,师生关注时事热点,在亲历中感知,在实践中锤炼,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实数据,通过思政课对贵州有了深刻认识,对讲好城市故事、技能成才故事有了更多思考,希望带领更多的学子走进贵州的山水之间,感受乡村的蓬勃发展,用思政课的力量点燃学生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
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举措,让课堂因多元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这也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一贯以来坚持系统性、全方位立德树人,创新开展思政教育的集中体现。
接下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用好“大思政课”资源,打造更多立体生动、身临其境的思政课堂,致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陈俎宇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