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春雨一场暖,五月的风刚刚拂过田野,街头巷尾却又隐隐传来熟悉的字眼:“新冠又抬头了?”人们本以为疫情的浪潮已经退去,口罩和酒精可以束之高阁,谁曾想,它又像个“赖皮客”,说回就回。
一场春雨一场暖,五月的风刚刚拂过田野,街头巷尾却又隐隐传来熟悉的字眼:“新冠又抬头了?”人们本以为疫情的浪潮已经退去,口罩和酒精可以束之高阁,谁曾想,它又像个“赖皮客”,说回就回。
难道病毒真的“死灰复燃”?这轮疫情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疫苗还管用吗?高温天气是不是能遏制病毒?莫非“阳过”的人也不保险?一连串的问号,像炸开的爆米花,噼里啪啦地在心头作响。
若说新冠是一场持久战,那如今的局势,更像是一场“回马枪”。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4月发布的监测简报,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新冠病毒JN.1变异株的局部流行,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区传播速度加快。
虽然整体病情以轻症居多,但在老人、慢性病人群中仍有导致肺炎甚至加重基础病的风险。病毒没走远,只是换了马甲。而这“马甲”,更隐蔽,更狡猾。
可千万别以为“反正阳过了,百毒不侵”,也别想着“天热了,病毒就晒死了”。新冠不讲天气预报,它讲的是你有没有松懈。五月防护,不只是防病毒,更是防麻痹。
口罩不是“过去式”,是“安全带”
有些人一看到“口罩”就皱眉头:“还戴它?都2025年了!”可别小看这个布片子,它是挡在病毒和你之间最后的一道屏障。
根据《柳叶刀·传染病》2024年一项大数据回顾研究显示,佩戴外科口罩能将呼吸道病毒传播风险降低约53%,而在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密闭环境中,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流行的JN.1毒株传播力更强,但潜伏期更短,症状更轻微,常常被误认为感冒。这也意味着更多“无症状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传播源。因此,在高风险场所佩戴口罩,是一种对自己也对他人的负责。
尤其在南方梅雨季节,空气湿度高,病毒更容易“赖着不走”,戴上口罩不仅防病毒,还能过滤空气中的致敏颗粒,一举两得。
勤洗手不是“矫情”,是“底线”
“洗手不就是小时候老师教的吗?还用你说?”可别小瞧这“老生常谈”。
美国疾控中心(CDC)曾在2024年初发布一项研究指出,手部接触是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病毒残留在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后,可存活长达数小时。
而中国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数据显示,在温度25°C、湿度60%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在不锈钢表面上可存活48小时以上。想象一下,办公室里一杯热茶还没凉,门把手上的病毒还在蹦跶。
尤其在医院、学校、地铁等人流密集场所,每次触摸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防护措施。这不是矫情,是理智,是一种“细节里的安全感”。
“阳过”的人也别掉以轻心
“不是说阳过就有抗体了吗?”这话不假,但抗体不是“终身VIP卡”。2025年3月,香港大学医学院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感染过XBB及其亚型毒株的人群,在6个月后体内中和抗体水平急剧下降,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下降幅度超过70%。
而这次的JN.1变异毒株,与前几轮流行毒株在受体结合结构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这就好比换了锁芯,用旧钥匙开不了门了。
因此,“阳过”不代表无敌,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人群,仍然是重症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应当继续加强防护,避免再次感染带来的健康风险。
公共场所不是“自由区”,是“高风险区”
在不少人心里,疫情过去后,电影院、KTV、夜市、商场成了“放飞自我”的代名词。可现实却是,这些场所空气流通差、人群密集,是病毒最爱扎堆的地方。
2024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病毒在封闭空间中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是开放空间的3倍以上。而中国南方某地疾控中心的实地模拟实验也发现,在一间未通风的KTV包间内,病毒在空气中的活跃时间可超过3小时。
所以别图一时痛快,忘了戴口罩、忽略通风,尤其是在进食、唱歌、跳舞这种“开口说话”的场景中,更容易大面积喷溅飞沫。一句话:该嗨还得嗨,但要嗨得有分寸、有防护。
春夏交替,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
“头疼脑热算啥,熬一熬就过去了。”不少人对身体的“报警器”选择无视。可新冠的症状早已不像最初那般“教科书式”,如今的变异株往往表现为鼻塞、咽干、乏力、轻咳,甚至只是嗓子发痒、肌肉酸痛。
2025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JN.1感染者中有接近40%的人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难以区分,这也增加了误诊和传播的风险。
所以,哪怕只是觉得“哪里不舒服”,也不要强撑,更不能随意服药掩盖症状。科学的做法是观察、隔离、必要时就诊,不要做“硬撑英雄”。
因地制宜,“一地一策”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饮食、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防护也不能“一刀切”。比如:
东北地区天气乍暖还寒,很多人还在用暖气,室内干燥易致呼吸道黏膜脆弱,建议使用加湿器或多喝温水,保持黏膜湿润。
南方一带湿度大、霉菌活跃,建议勤晒被褥、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湿气侵体,更要防患于未然。
西部高原日夜温差大,户外工作人群应多备一件外套,防止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
沿海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员多,应重点关注社区疫情通报,调整出行计划,避免扎堆。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防护密码”,只有贴近生活的防护,才最管用。
心理防护,不能缺位
疫情久了,人们难免产生“防疫疲劳”。“天天提心吊胆,还活不活了?”这类情绪并不少见。但焦虑也好,麻木也罢,都是心理应激的表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调查显示,长期疫情环境下,约有18%的居民出现不同程度的“防疫倦怠感”,表现为“懒得戴口罩”、“不想听新闻”、“觉得无所谓”。
此时,建立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信息过载,是心理“自救”的三板斧。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鼓励,也是一种“软性口罩”。
五月不是“躺平月”,而是一个该“收拾心情、重整行装”的月份。新冠的卷土重来不意味着恐慌重启,而是提示我们:该做的事还得做,不该忘的事不能忘。
病毒不怕你怕,只怕你不当回事。
参考文献:
[1]《柳叶刀·传染病》编辑部. 全球呼吸道病毒传播路径与防控研究综述[J]. 柳叶刀·传染病, 2024, 24(3): 215-230.
[2]香港大学医学院. 新冠变异株中和抗体动态变化研究报告[R]. 香港: 香港大学, 2025.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