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2023年,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152.28亿元增长至1,001.8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45.76%。头豹研究院预计2024年—2028年,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1,188.76亿元增长至1,991.29亿元,期间年复
头豹研究院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的预测
2018年—2023年,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152.28亿元增长至1,001.8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45.76%。头豹研究院预计2024年—2028年,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1,188.76亿元增长至1,991.2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3.77%。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历史变化的原因如下: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强相关关系,近年居民烟草依赖情况加重导致罹癌呈现年轻化趋势,诊疗机构区域联盟带动优质医疗资源广泛覆盖。
201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于收治的原发性NSCLC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老龄人口和男性居民为NSCLC发病的主要群体,其中56至60岁年龄区间和61至65岁年龄区间患者占比分别以18.9%和18.0%高居榜首。另外各年龄分组中男性患者占比均超50%,其中76岁及以上患者组男性病例占比高达71.3%。近年居民生活与工作加压,结合大众媒体价值观传导冗杂和尼古丁制品购买便捷等因素,中国居民烟草依赖情况逐步加深且呈现年轻化发展。柳叶刀先后发表2项社会人口特征调查研究,分别关注2003-2013年和2018-2019年时间段中国全体居民烟草依赖情况,其调查数据显示,21世纪初期的10年间,15至24岁青少年吸烟率由8.3%升至12.5%,期间增幅达50.6%,2018至2019年存在烟草依赖的群体在全体居民中占比达25.1%,在吸烟人群中这一占比由21世纪初期的不足40%提升至49.7%。烟草依赖情况的加重为肺癌低龄发病埋下隐患,45岁及以下的年轻患者群体在华西医院总体样本病例中占比由2008年的11.9%缓步升至2014年的13.4%,以此趋势估算,2023年此年龄区间患者比重将增至15.4%。面对此发展趋势,上海市肺科医院带头成立“长三角肺科联盟”,在技术标准、诊断路径和治疗规范等维度实现跨省市统一,推动一线城市优质资源覆盖面扩大,更多患者得以早诊早治,为靶向治疗等方案提供充足的放量空间。
EGFR为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的主要驱动基因,其靶向治疗药物需求在用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药品加速更迭同时带来治疗效果优化,迭代产品逐步抢占现有市场实现销量速增。
当前科研领域对NSCLC发病机制的判断主要基于单一非重叠驱动基因的识别,KRAS和EGFR基因突变为早期NSCLC发病的主要驱动基因,发生率占比分别为29.1%和14.2%,而对于晚期患者,EGFR表现出明显的主导作用,以30.3%的高占比领先于KRAS突变,因此EGFR-TKI药物成为下游靶向治疗场景的主要需求。21世纪初吉非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为全球开启EGFR-TKI药物的使用历程。第一代靶向药物实现商业化后,科研人员迅速发现因EGFR外显子T790M突变带来的大规模耐药问题,另外临床诊疗对于药物多靶点覆盖的需求有待满足。2010年代早期面世的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等第二代EGFR-TKI可同时抑制EGFR、HER2及HER4的激酶活性,而后迭代产生的第三代靶向药物,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艾维替尼等可通过与Cys797位点形成共价键结合,达到对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避开T790M位点以改善耐药性问题。迭代药品凭借在常见位点突变病例中的普适性和用药的长期有效性,在诊疗端逐步形成治疗方案替代,并由此推动细分市场扩容。药融云关于肺癌靶向药的市场数据显示,第二代EGFR-TKI由于仍存在耐药性缺陷,上市后销量增速较缓,在整体市场中的销量占比由2018年的0.3%平缓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8.2%,同期第三代EGFR抑制剂则凭借疗效优势实现由15.3%至53.6%的销量占比增长,以此趋势推算,2023年其销量在EGFR抑制剂市场中占比将进一步增至62.8%,成为EGFR突变病例的主流治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市场规模未来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热门驱动靶点由于其固有特性导致靶向治疗药物研发难度较高,大规模用药需求引导本土企业研发推进,临床研发进展为填补用药市场空白提供希望。
KRAS是多种实体瘤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可覆盖90%的胰腺癌和30%至40%的结肠癌,在NSCLC全部患者群体中,由于产生KRAS突变发病的患者人数于2023年增至7.69万人,而由于KRAS蛋白近乎球形的结构导致其几乎无明显结合位点,因此中国市场中暂无针对性靶向药物且以此为靶标的创新药物研发进展推进缓慢。海外制药企业在相同困境下激发创新潜能,2021年至2022年间,安进公司原研的索托拉西布和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生产的阿达格拉西布相继上市,打破全球范围内无KRAS靶点抑制剂上市的治疗瓶颈,在全球进展带领下,本土制药企业战略赋能结合创新发力,以期填补中国市场用药空白。索托拉西布为基于KRAS靶点的全球首创药物(First in Class,FIC),而阿达格拉西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其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更优,可分别达45%和96%,因此在阿达格拉西布全球面世之初,再鼎药业即与Mirati签署引进协议,成为中国KRAS突变患者“有药可医”的开端。2023年,加科思公布旗下KRAS G12C抑制剂格来雷塞的临床研发进展,其中单药治疗NSCLC、胰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研发管线进展已推进至临床Ⅱb期。疗效方面来看,索托拉西布和阿达格拉西布的ORR分别为9.7%和19.0%,格来雷塞以30.3%形成显著优势,另外在DCR方面格来雷塞也较上述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提升超5个百分点,研发进展和疗效优势支撑本土原研药物上市进程加速,KRAS突变患者及诊疗机构可预见治疗选择多样化提升局面。
部分靶向药物仍依赖进口品牌,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本土患者而接受靶向治疗负担较大,近年靶向药的医保覆盖范围扩增,“用得起药”成为驱动肿瘤靶向治疗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BRAF、ALK和RET是引发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2023年因以上基因位点突变或融合基因阳性致病的晚期患者分别占比5.5%、4.4%和2.3%,对应患病人数总计达2.01万人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本土可及的靶向治疗药物均为进口品牌,海外制药厂商长期保有话语权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以BRAF靶向治疗为例,国家药监局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建议采用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联合用药方案,英国Glaxo Operations公司生产的甲磺酸达拉非尼胶囊价格为9,740元,葛兰素史克生产的曲美替尼片价格为9,695元,根据国家药监局推荐用量进行计算,BRAF突变驱动的NSCLC患者年用药成本约为23.32万元,而2023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92万元,不足靶向药年治疗成本的1/7,患者治疗高承压成为本土靶向药物可及性不足的主要成因。近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参保人数达13.34亿人,参保覆盖面在95%以上。NSCLC医保报销情况来看,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和针对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进行治疗的洛拉替尼已于2021至2023年间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患者用药可由医保账户全额负担,而RET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治疗药物塞普替尼虽为医保甲类药品,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适应证并未纳入报销范畴,因此此类患者用药仍需自费承担。伴随肿瘤用药加速进入医保工作的开展,国家医保局建立适应创新药准入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新药从获批上市至纳入报销目录的时间间隔由原先的5年缩短至约1年,保证超80%新药可在面世后2年内进入医保目录,由此可见,更多未纳入医保或医保适应证未覆盖NSCLC的靶向药物有望于未来期间实现统筹账户支付,患者对精准诊疗的可及性随之上涨,带动靶向治疗药物市场进一步扩张。
经头豹研究院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竞争格局概况如下: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武田、诺华和豪森药业;第二梯队公司为齐鲁制药、信立泰和和黄医药;第三梯队有宣泰药业和贝达药业等。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全球各地区罹癌驱动基因占比不同,东亚地区多数患者受EGFR突变影响,需求导向下,中国市场中EGFR抑制剂生产厂商主导地位凸显。
对于全球NSCLC患者,EGFR突变、KRAS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为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其发生概率会因突变所在部位和患者个体特征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对携带患者的靶向治疗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全球病例来看,因KRAS突变而患癌的患者每年新发病率约为26.9人/10万人,在常见致病基因中排名首位,EGFR突变以22.18人/10万人的年新发病率仅次之。分地区来看,欧洲地区驱动基因分布与全球情况相似,KRAS突变患者年新增率达26.04人/10万人,北美地区EGFR和KRAS均为NSCLC患病的主导突变位点,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患者则高发EGFR突变,以10万人中38人患病的年新增病例数远超KRAS突变和ALK融合基因对患者的影响,EGFR抑制剂由此成为中国靶向治疗市场中的需求重心。出于患者对于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的考量,中国市场中EGFR-TKI供给丰富度较高,其中豪森药业旗下的盐酸厄洛替尼片、马来酸阿法替尼片和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覆盖三代EGFR-TKI产品线,以满足诊疗场景中多样化的用药需求,另外齐鲁制药以其吉非替尼片和马来酸阿法替尼片可满足患者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的需求,本土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代际产品供给为其竞争实力稳固提供基础。
由于患者样本量少和药物结合困难等因素,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突变患者存在用药缺口,近年全球领先制药企业共同发力,用药市场成果频发成为竞争格局洗牌的驱动因素。
在NSCLC的全部驱动基因中,存在部分发生频率不足5%的罕见突变,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缺失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甚至生存率长期居低。一方面,罕见突变患者群体较小,用药需求因此未能得到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的充分满足,另外,部分突变体结构特殊性也为成药增加阻碍。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on20 Insertion+)发生率约占中国所有NSCLC病例的2.3%,对比常见EGFR突变,EGFR 20ins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低至8%,患者二线及后线治疗ORR不足10%,PFS仅为3.7个月。药物研发难点来看,此突变体形成的空间位阻导致药物结合口袋变小,且该突变同野生型EGFR结构高度相似,使得传统EGFR靶向药物结合受阻,因此新药需从选择性和亲和力角度做出创新。2023年1月,武田公司生产的琥珀酸莫博赛替尼胶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物依托创新的异丙酯结构形成柔性单环核心,可与EGFR 20ins突变进行有效结合,精准选择和高度亲和优势促使药物治疗有效性提升。临床试验数据方面,对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的患者给予莫博赛替尼,患者ORR提升至28%且中位PFS延长至3个月。而后于2023年8月,莫博赛替尼受专家共识推荐,作为EGFR ex20ins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优先用药方案。MET exon14突变同样以其少发性成为罕见靶点之一,诺华卡马替尼及和黄医药沃利替尼的相继面世为患者带来生存突破,卡马替尼一线治疗ORR达67.9%,沃利替尼给药患者中49.2%出现确认缓解。可见在部分罕见靶点的治疗领域,海外及本土制药企业创新发力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打通少发突变的精准诊疗路径实现市场地位提升,靶向治疗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因此生变。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肺鳞癌为仅次于肺腺癌的非小细胞肺癌亚型,多由未知基因驱动的起病机制导致靶向治疗预后较差,中国科研团队积极探索成果可期,为肺鳞癌患者提供对症治疗新方案。
在NSCLC全部亚型中,肺腺癌和肺鳞癌病例分别以53.13%和24.51%的占比居于榜首,其中肺腺癌多由已知基因位点变异驱动,占比63.1%的EGFR变异患者为肺腺癌的主要群体,而肺鳞癌患者中87.0%由未知基因驱动,由常见驱动基因EGFR突变致癌的患者仅占比8.6%,因此目前已上市靶向药物对肺鳞癌疗效不佳。多样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本土市场中靶向治疗药物的多样化发展和迭代,中国肺腺癌和肺鳞癌患者群体的1年OS已由20世纪末期的13.2%逐步升至21世纪初期的19.3%,同期2年OS数据由4.6%增至7.8%,分亚型来看,肺腺癌生存率数据略高于均值且呈现同幅增速,肺鳞癌较总体数据则存在一定差距。近年不乏临床试验项目重点关注肺鳞癌靶向治疗领域,从已上市药物入手寻求适应证扩增可能性,而肺癌一线治疗用药贝伐珠单抗以严重肺出血不良反应止步于临床Ⅱ期,索拉非尼服药后因死亡风险增加,于临床Ⅲ期阶段被叫停,科研人员由此转向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寻求突破口。2021年,一项晚期肺鳞癌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JAMA Oncology杂志,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中位PFS较单纯化疗组高出2.1个月,其中联合紫杉醇和卡铂组将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2.0%,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组此数据则为48.0%,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方案为肺鳞癌患者带来有效治疗希望。2023年南京医科大学科研团队通过CD276在肺鳞癌样本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的测序结果得出,B7-H3或为肺鳞癌CAR-T治疗的潜在靶点。此试验进展为生产企业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结合位点,未来期间如有药物在此赛道内上市,有望通过打破肺鳞癌治疗瓶颈实现竞争实力提升。
肺癌临床确诊晚期病例居多,早诊早治成为患者预后改善关键,测序服务提供商搭建肿瘤基因甲基化监测体系,病情及时发现为靶向治疗营造充足空间,制药企业在此带动下放量的同时,市场竞争逐步趋于充分。
由于起病较为隐匿,肺癌患者确诊时多已进入晚期。一项基于上海健康信息网NSCLC样本数据的研究显示,在上海各诊疗机构确诊的NSCLC患者中约有63.42%处于临床Ⅳ期,根据AJCC第8版肿瘤分期手册报道数据,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70%,而预后生存时间可维持5年及以上的Ⅳ期患者占比不足5%,因此精准早筛和对症治疗成为推动患者生存期延长的关键。2023年4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专家牵头,联合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会、四川省人民医院和金域医学对肺癌预测模型构建与性能评估展开多中心研究。为助力肺癌早筛工作的推进,金域医学推出多癌种基因甲基化检测项目,年检测量可达15万例,公司通过医学实验室和共创实验室的建立加速推动检测项目走向临床,以提升对于肺癌患者的覆盖度,在诊疗机构诊断的基础上提升肺癌检出率。另外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均基于PCR测序技术,高灵敏度和高性价比共同驱动患者对于检测项目的可及性提升。在此项目带动下,NSCLC确诊患者有望向早中期过渡,肿瘤转移及扩散程度减轻和平均生存期的延长为靶向治疗提供充足空间,用药需求走高引导药物放量,制药企业因此趋于充分竞争。
来源:头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