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丨一诺十年:成长烦恼的解惑之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6:23 2

摘要:十多年前,一个中国家庭,为了给5岁的女儿创造学习外语的环境,先后把不同国家的互惠生姐姐请进家门。在此期间,女儿不仅学习语言也感受到世界文化。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长大,处于青春期的她时常陷入孤独、彷徨、迷惘,一如当年的洋姐姐们。为解惑成长中的烦恼,回味美好的童年

十多年前,一个中国家庭,为了给5岁的女儿创造学习外语的环境,先后把不同国家的互惠生姐姐请进家门。在此期间,女儿不仅学习语言也感受到世界文化。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长大,处于青春期的她时常陷入孤独、彷徨、迷惘,一如当年的洋姐姐们。为解惑成长中的烦恼,回味美好的童年记忆,她踏上了寻访“洋姐姐”们的旅途……

以女孩寻访“洋姐姐”为故事线的纪录片《一诺十年》(原名《我和我的洋姐姐》)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我们特别邀请到《一诺十年》的故事主人公、策划、编导陈一诺,分享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诺十年》的故事主人公、策划、编导陈一诺

十多年前,以您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洋妞到我家》获得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诸多中外奖项,至今仍是电影频道的热播电影。十多年后,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以纪录片形式续写这一主题?

答:十多年前,在我不到5岁时,我的家庭参加了在欧洲民间流行了近百年的“互惠生公益项目”,先后迎接了来自十余个国家的洋姐姐和我一起生活学习。我能学着用各国口音说英语,也在不同文化碰撞中获得了新的视野,多元文化成为我成长的助力。

△电影《洋妞到我家》剧照

我常说自己是各国姐姐们共同捏出的“泥娃娃”:跟着来自冰雪之国如芬兰、瑞典的姐姐们,我学会了在冰上驰骋;遇到来自澳洲的姐姐,我跟着她们去海上冲浪,在泳池用狗刨式游泳;遇到爱用镜头讲故事的姐姐们,我就把自己所学的新技能都拍成小短片……她们为我打开世界的窗口,而那个扒着玻璃痴望的孩子,最终决定亲自走出去探索。这或许解释了我为何成为小留学生,独自去加拿大求学。

在电影《洋妞到我家》的结尾,我饰演的小主人公信誓旦旦地对即将别离的互惠生姐姐说:等我长大了,我去找你们,教你们的宝宝学中文。在现实中,我也在电影上映后与身在世界各地的互惠生姐姐们分享了这部电影,并向她们承诺:等我长大,或许是十年,我们将重逢。

十余年后,我已长成姐姐们当年的年纪,也长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成长给我带来新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童话爱情的真相、书中是否真有黄金屋、如何化解代际矛盾、怎样学以致用、在陌生环境中如何学会独立生存、自我治愈,我面对的种种困惑也一定是当年小姐姐们在异国他乡遇到的生活谜题。

我以自己名字“一诺”的双重含义,兑现对小姐姐们的承诺,也实现在我心中酝酿了很久的愿望,拍摄《一诺十年》这部网络系列纪录片和纪录电影。如今,我真的踏上了寻亲之旅,寻找当年见证我成长的小姐姐们,也向她们再次寻求成长中谜题的答案。

家庭亲子关系和成长教育,是《洋妞到我家》《一诺十年》一直贯穿的话题,这些年在拍摄和记录的过程中,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有什么变化?

答:《洋妞到我家》上映已超十年,至今仍在电影频道热播。这恰恰说明,家庭亲子关系与成长教育始终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影片取材于我的真实生活,但经过我作家妈妈的提炼,成为既夸张又真实的生活艺术。很多人误以为剧中小主人公就是我——其实并非如此。

“洋妞”作为闯入者,用第三方视角展现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焦虑。影片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是该把孩子养成温顺的“羊”,还是强悍的“狼”?养“羊”怕被欺负,养“狼”又怕失去亲情。再比如,该不该让孩子试错?烫过才知道火的热度,可哪个父母舍得让孩子碰火?这些矛盾就像硬币的两面。

影片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共鸣。英国“虎妈”们对片中拼命托举孩子的母亲感同身受;在日本放映时,连过道都挤满观众,争相与我这个孩子讨论。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做“羊”或“狼”?做自己不好吗?如果还没出发就被警告遍地是坑,孩子要怎么迈步?

在《一诺十年》中,我将通过跨文化视角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正如英国姐姐所说:“犯错不是犯罪!”我理解父母不愿孩子撞“南墙”的心情,但成长无法代劳。就像父母能喂饭,却不能替孩子品尝滋味。有些路,必须自己走过才算数。

△《一诺十年》剧照

我从小在以“国学”著称的幼儿园长大,每天要向孔子行礼。但同时,我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洋姐姐们共同学习、生活。这种跨文化环境,让东西方观念在我心中不断碰撞——比如孝顺,中国强调亲密与反哺,而西方更重独立;又如礼仪和礼物,理解也截然不同。

每个姐姐都与我有一段独特的故事。如今重温,不仅是为了回忆,更是为了挖掘那些能引发共鸣与思考的片段。

在拍摄过程中,最令您触动的瞬间或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我的澳大利亚姐姐和姐夫为赴十年之约,历经波折:暴风雨导致他们从家乡飞往悉尼的航班取消,无法按计划到北京。于是,他们赶在暴风雨前连夜驱车十几小时前往悉尼。途中,黑暗的公路上不断有野兽出没,尽管小心避让,还是撞上了一只近两米高的袋鼠。车子抛锚在荒僻的乡间小路,几乎绝望时,幸得帮助,才赶到附近小机场,搭上飞往北京的航班。而我,因转机时的疏忽意外误机……近30小时的飞行后,在我们重逢的那一刻,百感交集。

△《一诺十年》剧照

我和姐姐们最长十二年没有见面,最短的也是七八年未见了。她们散落世界各地,时差交错。十几年间,有人搬了家,换了联系方式,寻找她们如同大海捞针。多亏她们当年的中文老师热心相助,才将我们重新联结。

从去年圣诞开机至今,因为我同时还要上学,时间有限,所以春假都在拍摄,没有一天休息。时差没空倒,学业不敢落——高二生的日常,就是在镜头与课本间寻找平衡。而且因为资金有限,需要环球拍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这些实战经验,都是我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此外,团队的搭建也很难,但庆幸这是很专业的队伍,有的是陪我一起拍过《洋妞到我家》的老师,也是十多年的交情。我非常感恩每一个人的付出,我的回报就是做出一部好的网络系列纪录片和纪录电影。

在创作思路中,您提到片中会穿插儿时女孩与“洋姐姐”们一起学习生活的视频,您计划如何将童年视频素材与当下的寻访旅程结合?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影片中我童年与姐姐们相处的点滴——一起嬉戏、读书、畅游的画面,她们用中英文写给我的留言,我们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记录的日记、整理的相册、拍摄的短视频,还有一起参与的综艺节目,都将与十年后的重逢场景交织呈现。这些珍贵片段,连同改编自这段经历的电影《洋妞到我家》,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回忆与话题。此外,我们也将首次公开当年拍摄电影的幕后珍贵画面。

△《一诺十年》剧照

最值得期待的是我们热议的成长主题,在如梦如幻的情境下,我们探讨的都是现实话题。我会将这一切与我获得的成长体验和人生选择做呼应,在影片中分享的不仅是美好回忆,更是她们给予我的人生指南。

影片中无论是寻访的女孩还是已成母亲的“洋姐姐”,似乎都聚焦女性视角的成长与选择,您希望向观众传递怎样的女性力量?

答: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正是这些姐姐们展现的女性力量。我的德国姐姐从不等待王子拯救,而是以和男性平等的思维追求自己美好、幸福的人生,她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幸福、乘风破浪;美国姐姐化身“人间圣诞老人”,将善意传递给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并乐此不疲;英国姐姐则像好莱坞大片女主般,书写着自己的冒险传奇。她们让我明白:女性不必活在世俗的期待里,每个人都可以绽放独特的光芒。

我也想告诉自己和所有的女性,掌握幸福主动权的钥匙一定要在自己手上,虽然学会寻求帮助也很重要,但无论何时,最终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刘元,特别感谢《一诺十年》策划、编导、出镜主人公陈一诺对本文的贡献。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