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如何打破西方中心论?来看这份必读书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0:46 2

摘要:面对如今世界复杂的环境问题、毒品问题、人工智能伦理、全球卫生、区域冲突与和平建设等,必须整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才能发现区域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区域研究,也在挑战传

面对如今世界复杂的环境问题、毒品问题、人工智能伦理、全球卫生、区域冲突与和平建设等,必须整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才能发现区域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区域研究,也在挑战传统的研究范式。正是这种历史传承与现实需要,使区域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而多元的学术领域,并积累了大量学术著作。

有经验的总结,如托勒密的《地理学》反映了西方古典文明的世界观,对后世影响极大。

有理论的反思,如查克拉巴蒂(Dipesh Chakrabarty)《将欧洲地方化》(2000)质疑欧洲作为现代性普遍范式的地位;刘易士、魏根(Martin W.Lewis、Kären E.Wigen)的《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1997)反思现代大陆划分的合理性。

有实证的著作,如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1949)为跨学科和宏观历史研究树立典范;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2015)将世界史的中心从西方转向亚洲,强调欧亚大陆的互联性和发展动力;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2009)将区域发展置于世界史框架中。

有全球治理与替代模式的,如阿查亚(Amitav Acharya)《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2014)探讨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出现;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新亚洲半球:全球力量不可阻挡地向东方转移》(2008)提出全球治理需要重新平衡。

亦有去殖民和帝国批判,如姆本贝(Achille Mbembe)的《走出黑夜:关于去殖民的思考》(2021)强调思想去殖民与非洲文明复兴,倡导根植本土的“行星思维”;等等。

不研究这些重要著作,我们就无法前行。

[美]马丁·W.刘易士 /卡伦·E.魏根 著,《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大胆地揭露了地理学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给出了全新的世界划分方式——打破“大陆”的神话,建构“区域”概念,根据语言、文化和种族标准重新描绘世界——它会让你不再以过去的方式,面对你眼前的世界地图。

[英]彼得·弗兰科潘 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突破以往“欧洲中心”的视角,以全新角度、“多线程史观”观察和描述人类的历史,展现了被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叙事有意无意间遮蔽、忽略、歪曲的历史风光。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首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

[加拿大]阿米塔·阿查亚著,《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论述了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相互依赖的、多元的世界中,美国、新兴国家,以及地区力量必须积极寻求自身的稳定,共同塑造和谐的世界新秩序。

[新加坡]马凯硕 著,《新亚洲半球:势不可当的全球权力东移》,当代中国出版社

▲近两个世纪以来,亚洲沦为世界历史的旁观者,手足无措地面对西方商业、思想和力量的冲击。但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亚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据达18个世纪之久的舞台的中心。那么,亚洲是如何崛起的呢?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力量,做好成为未来全球领袖的准备了吗?西方又将如何应对亚洲文明的复兴呢?作者对此进行了解答。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