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战略如何重塑国际与国内政治? | 国政学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2:50 2

摘要:来源:Kim, T., & Simón, L. (2025). Levels of division: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Contemporary Se

多层分裂:楔子战略如何重塑国际与国内政治

作者:Tongfi Kim,比利时列日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Luis Simó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来源:Kim, T., & Simón, L. (2025). Levels of division: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1-30.

导读

自2014年“广场革命”以来,乌克兰政权发生更迭,并开始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与俄罗斯渐行渐远。俄罗斯则指责美国干涉乌克兰内政,通过扶持亲西方势力影响乌克兰政治进程,并试图通过支持境内亲俄力量来逆转乌克兰的外交走向。这种外部干预与地缘博弈的相互指责并非首次出现。事实上,国际安全研究者早已关注国家如何通过破坏竞争对手的内部稳定或外部联盟来削弱其整体实力。

在既有理论中,“负制衡”(negative balancing)被广泛用于描述国家削弱对手的一种战略逻辑,涵盖对敌对国家内部组织能力的削弱(负内部制衡)与对其联盟体系的瓦解(负外部制衡)。然而,尽管对“为何”国家采取此类策略已有较为广泛的共识,关于“如何”具体实施削弱手段的研究仍较为零散。当前文献从多个角度切入:有的聚焦于联盟破坏,强调外部分裂;有的探讨经济战或信息战等操作手段,更侧重操控目标国内政治、社会与经济秩序。

为弥合上述研究分歧,本文提出将“楔子战略”(wedge strategies)扩展为一种可同时作用于外部联盟结构与内部政治协同的制衡手段,构建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楔子战略可服务于三种目标:其一,破坏目标国的外部联合;其二,通过削弱内部一致性削减其对外行动能力;其三,通过内部分化直接瓦解其内部组织能力。作者将其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分裂性操作”,意在通过制造内部分歧或外部隔离来削弱目标国家的政治动员能力与战略整合能力。同时,作者强调楔子战略可以发生在国家、次国家等多个分析层面,并服务于多种目的,而且这些不同层面和目的可以是互补的。

综上所述,尽管本文核心讨论围绕楔子战略展开,但其理论贡献不仅限于此一范畴。作为一种的外部干预模式,楔子战略为“负制衡”理论与更广泛的外部操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推动对国际秩序演化、联盟稳定性及干预战略的深入理解。

扩展“负制衡”理论:从楔子战略到多层次干预框架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制衡概念多聚焦于“正制衡”路径,即国家通过增强自身军事实力(内部制衡)或构建稳固联盟关系(外部制衡)来应对潜在威胁。然而,对于如何削弱竞争对手这一反向操作路径,理论探索仍显薄弱。近年来,“负制衡” “楔子战略” “去动员(编者注:可理解为削弱动员能力)”(demobilization)等概念逐渐进入视野,为解释国家削弱对手能力与联盟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有研究虽已对“负外部制衡”有所关注,例如通过阻断对手与第三方结盟,但对通过干预目标国内动员能力、破坏其资源整合机制的“负内部制衡”重视不足。事实上,内部与外部操作常常交织,例如外部势力扶持目标国境内的亲外派系,从而影响其外交方向。因此,有必要将内部与外部分裂操作整合为统一的“负制衡”战略加以研究。本文聚焦于目标国层面,强调应从国家、次国家、跨国网络等多重层级出发,系统考察不同层面的楔子战略是如何达到不同的消极平衡目的。

本文提出,楔子战略是国家通过激化对手内部裂痕或外部隔离,削弱其动员与对外联结能力的一种结构性分裂操作。借助兰德尔·施韦勒的国家一致性理论,本文指出:国家的一致性程度(internal alignment)受制于精英分裂、社会断裂与制度脆弱性等内部条件。外部势力若将“内部一致”视为威胁,便可能选择选择性扶持目标国内反对力量,以制造和扩大分裂,最终破坏其动员或结盟能力。

这种“通过制造分裂实现削弱”的战略路径是楔子战略区别于其他干预策略(如经济战、颠覆或干预)的关键所在。尽管这些干预形式在目标设定上均旨在打击对手,但它们在操作路径、实施方式与干预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经济战主要通过制裁或激励影响目标政策。虽然经济策略可以说服一个国家的行政部门改变路线,但它的目标往往是那些可以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的国内政治团体。事实上,国家领导层和国内相关利益者都可以同时成为目标,以达到最大效果,这就赋予了经济策略以国家间和国家内的维度,然而,这类工具的目标并非始终是“制造分裂”,而是影响目标目标主体的行为。

其次,“颠覆”(subversion)聚焦于外部势力对目标国家制度与主权的破坏,通常通过操控选举、散布虚假信息或资助特定派别等形式实现。相较于楔子战略,其行为形式更为激进且常具破坏性。 虽然颠覆通常涉及物质或组织上的努力,以支持或削弱目标内部的派别,但颠覆也可以利用宣传和虚假信息来配合这种支持或简单地制造混乱。

第三,“干预”(Intervention)则更偏向于通过激励—胁迫机制促使目标国内政权更迭,其操作强度大于经济胁迫,目标更为激进。此类干预往往通过国家间压力配合次国家动员共同实现。

尽管不同干预方式在操作机制与策略目标上各具特色,但在战略动机上却存在交集,即均服务于削弱对手、遏制其战略拓展的目的。因此,将楔子战略纳入多层次负制衡分析框架,有助于厘清不同干预手段间的边界与关联,提升理论解释力与政策适用性。本文试图通过重构“负制衡”理论,提供一个涵盖多路径、跨层次的楔子战略分析框架,为理解现代国际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启示。

案例分析:多层次楔子战略的操作路径与目标机制

为验证所提出的多层次、复合目标的楔子战略分析框架,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一,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次国家层面分裂策略削弱并孤立中国;其二,俄罗斯自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以来,在应对欧盟制裁的过程中,通过多层次手段分化欧盟内部与其对美关系。这两个案例的选择基于三个标准:其一,二者均处于地区或全球权力结构的关键位置;其二,具备时空差异性,有助于验证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与延展性;其三,相关史料与研究较为丰富,尤其能揭示楔子战略在次国家机制中的运作逻辑。

(一)日本对中国的楔子战略(1911–1945)

在1911至1945年间,日本逐步将对华战略由直接军事征服转向结构性干预,通过加剧中国内部裂痕来削弱其国家动员能力和对外结盟意志,从而间接改变东亚地区的力量格局。由于日本自身资源有限,难以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其选择了扶持地方势力、制造分裂、遏制统一的楔子路径。

具体而言,日本多次利用政治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威胁与利益交换策略操控军阀、地方政权及亲日团体。例如,日本先后扶持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势力,以延缓中国中央政府整合力量的进程。即使蒋介石成为中国事实上的主导者后,日本仍积极扶持如汪精卫等对国民政府持反对立场的政治人物,持续在中国内部制造战略分裂。

此外,日本通过维护“满洲国”的分裂地位、策划建立亲日伪政府与伪军等手段,限制国民政府的统一行动。在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推进建立多个傀儡政权,试图削弱中国的统一抗战动员,并借此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中苏、中美等多个重要对外关系。

上述战略体现出一个关键逻辑:当外部势力难以全面控制目标国时,通过分裂其内部一致性来实现“去动员”与“防联合”目标是一种更可行的策略。尽管日本的行动中包含经济胁迫、军事干预等多重手段以及非经济和国家间层面的激励措施,但其根本机制仍基于对目标国内外一致性的系统性削弱,具有高度的楔子战略特征。

(二)俄罗斯对欧盟的楔子战略(2014–2022)

自2014年遭遇欧盟制裁以来,俄罗斯启动了一套多层次的楔子战略,主要目标包括:(1)削弱欧盟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2)防止欧盟成员国形成统一对俄压力;(3)削弱欧盟外交协调与集体回应能力。

本文着重分析俄罗斯如何设计并实施多层次楔子策略,以达成其在欧洲的负平衡目标。针对欧盟各国,俄罗斯不能指望完全控制目标国的政体,但在目标国内部挑拨离间有助于削弱目标国对外和对内平衡的决心和能力。

在策略演变上,俄罗斯经历了由国家间激励(如能源价格优惠、外交合作)向次国家操控(如信息战、政治渗透)的过渡。初期,其主要依赖正向诱导手段分化欧盟成员;随着制裁强度上升,俄方转向更具操作性的目标,如绕开制裁机制、延缓集体决策进程。

其干预对象主要分为三类:(1)友好政府,如匈牙利、希腊等对俄立场相对温和的成员国;(2)主流政治与经济精英,尤其是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及能源企业;(3)边缘群体,包括极右翼政党、俄语少数族群等社会异议者。俄罗斯通过资金支持、媒体宣传、政治协作等方式,系统性削弱欧盟的对外一致性,制造欧盟在危机中的“决策瘫痪”与“共识断裂”。

两个案例体现出一个共同逻辑:当直接控制无法实现时,分裂目标国家的内部政治与对外一致性,是实现“去动员”与“负制衡”的有效替代路径。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楔子战略分析框架,系统阐述了外部行为体如何通过操控目标国的内部一致性与外部联盟结构,实现“负制衡”、“去动员”或“低度制衡”等战略效应。本框架不仅整合了对“楔子战略”的重新定义,还有效地区分并融合了与之相关的干预概念,如经济战、颠覆行为、政策干预等,为理解复杂干预行为的多维路径提供了统一分析工具,也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出发点与操作化方向。

本文的案例研究进一步揭示,外部行为体的干预路径并非固定,而是会随着目标国政策走向、领导人立场变化及替代性战略的成本动态调整。然而,在无法直接控制目标国的条件下,外部势力往往转向更具可行性的战略目标——削弱目标国的内外一致性,以阻止其形成有组织的对抗行为。该路径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未来在其他地区与情境中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一个国家内部的一致性不仅是其维持国内秩序的基石,更是其在联盟政治与国际对抗中形成清晰立场与执行力的前提。即便其政府对外政策坚决,若国内社会被外部势力“楔裂”,联盟合作机制仍可能遭到破坏。因此,提升国家内部的社会韧性与信息防御能力,应成为各国维护集体利益的重要任务。

总之,本文通过重构楔子战略概念、提出多层次干预分析框架,并结合案例验证其逻辑适用性,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在“负制衡”与“外部干预机制”研究中的理论整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1)楔子战略的运作条件与约束机制;(2)信息开放性如何影响其脆弱性;(3)不同干预路径之间的互动与叠加效应。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方能在不稳定的国际结构中,构建更具韧性与协调力的国家与联盟体系。

词汇积累

Negative Balancing

负制衡

Wedging Strategy

楔子战略

Internal Alignment

内部一致性

Subversion

颠覆

Intervention

干预

译者:高隆绪,国政学人编译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校对丨张睿哲 任淼植

审核 | 施榕

排版 | 张曈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