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万斌的“一桩小事”:背带里的中国式孝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1:09 2

摘要:“五一”期间,一段“您背我长大,我背您到老”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刷屏,感动全网,短短数日,全网传播数据破千万。视频中,背着88岁瘫痪母亲游黄龙溪的51岁男子名叫柴万斌,是会东县鲹鱼河镇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的这一举动,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时间网友纷纷

“五一”期间,一段“您背我长大,我背您到老”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刷屏,感动全网,短短数日,全网传播数据破千万。视频中,背着88岁瘫痪母亲游黄龙溪的51岁男子名叫柴万斌,是会东县鲹鱼河镇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的这一举动,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时间网友纷纷感叹,“自己多久没有真正地陪伴父母了?”“我是不是也该回家看看了?”

背带系连血脉 温情点亮传承

有网友评论道:“这世上唯一无需努力就能获得的就是母爱,我们以一声妈妈为理由,肆无忌惮地向她索取,她以一声妈妈为责任,无怨无悔地向我们付出。”

“小时候,妈妈用她亲手缝制的背带背着我和姐姐们,那是我对我们会东家乡、对我老妈最初的记忆。”柴万斌回忆道。在会东,挑花刺绣是母亲为孩子准备的“第一份礼物”,从挑选布料、刺绣图案,到一针一线缝制,每一条背带都承载着母亲的爱与期许。如今,这条背带再次派上用场——只不过,这一次是儿子用来背母亲。

1974年9月,柴万斌出生在会东县新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少的柴万斌早早明白了“责任”二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而母亲为了筹措四姐弟的学费,常年向亲戚借款,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从未放弃任何一个让孩子的读书机会。1993年,柴万斌通过招聘成为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幸运儿”。

2021年,命运悄然转弯。年逾七旬的柴母不慎摔倒,因骨质疏松导致高位瘫痪,双臂功能彻底丧失,生活无法自理。“为了方便带老妈就医、出行,我翻出了20多年前老妈用来背孙子孙女的背带,如今用它来背她。”柴万斌说,这一背就是4年。

柴万斌告诉我们,网上人人都夸他是“孝顺儿”。但是要说孝,其实全家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孝”。因为工作繁忙,便由住在眉山的三姐负责日常照料,从擦拭身体到喂饭喂药,从翻身拍背到换洗衣物,每一件事都格外细心。到了假期,柴万斌便赶去眉山接替三姐陪伴母亲。

一条小小的背带,它承载了无数家庭与母爱的温暖记忆。会东挑花刺绣在这背带中,不再是简单的刺绣技艺,更是亲情的传承密码。

背母行孝步履坚 微光传情孝道绵

最令人动容的是五一出门游玩。双流黄龙溪古镇石板路陡峭湿滑,普通轮椅无法通行,柴万斌便用背带将母亲背起,拾级而上。“妈妈年轻时背我走过很多路,如今轮到我背她走完余生的风景。”柴万斌说:孝顺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您背我长大,我背您到老。”这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一句话,质朴而感人。这句话,道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最真挚的情感,也展现了中华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孝子之至,动天地,感鬼神。”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行动把千百年来的“孝”字重新映入山河。

这份被看见的孝,不是为了褒奖,而是传递。有人因此开始定期回家看望年迈父母;有人因此放下忙碌脚步,为父母做一顿热饭。点点微光,汇成星河,也是柴万斌最愿意看到的回响。

柴万斌始终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该做的事。”但正是这份“该做”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孝,不是一句空谈,它藏在背母的步伐里,藏在每一个擦拭额头的瞬间。

孝藏小事行微艰 常伴胜却千言喧

“这就是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父母背上长大,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作为子女都想好好孝顺他们,只是孝心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而已。”在跟柴万斌交流的过程中,“一桩小事”这四个字被他反复提起。

“一桩小事”,又难住了多少人?耐心之难:当95后子女的语速比5G还快,父母的认知却停留在2G时代。某语音助手数据显示:父母对子女说“再说一遍”的频率是其他人的17倍。陪伴之难:90年代,“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陈红又让多少屏幕前的70后、80后为之潸然泪下?而如今留给父母的却只剩仪式化探望。

当我们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越来越多的人以“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为借口,把父母忽略在了身后,渐行渐远。但在今天,柴万斌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孝顺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常回家看看”的用心陪伴。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别改天了,就今天吧;别下次了,就这次吧;别以后了,就现在......

来源:剪纸艺术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