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了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了同一地块上大豆和玉米的和谐共生与一季双收,还能在年际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了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了同一地块上大豆和玉米的和谐共生与一季双收,还能在年际间进行轮作,利于土壤肥力保持和病虫害防控,并且适合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常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1. “2+2”模式:即2行玉米搭配2行大豆。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通常为1.6米,窄行0.4米,株距保持在10 - 12厘米 ,这样的设置能让玉米通风透光条件良好。在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大豆行距0.4米,与玉米间距保持在0.6 - 0.7米,大豆株距8 - 10厘米,保证大豆也能获得充足光照和生长空间,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多收获一季大豆。
2. “2+3”模式:2行玉米加3行大豆组合。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1.8米,窄行0.4米,株距10 - 12厘米 。玉米宽行中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0.3米,与玉米间距0.6 - 0.7米,株距8 - 10厘米 ,此模式能更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3. “4+2”模式:4行玉米与2行大豆的配置。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2.2米,窄行0.4米,株距12 - 14厘米 。在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大豆行距0.4米,与玉米间距0.6 - 0.7米,株距10 - 12厘米 ,该模式适合较大规模种植区域,可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综合收益。
4. “4+4”模式:4行玉米搭配4行大豆,这种模式在保证两种作物种植密度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精细的田间管理,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协调生长,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
5. 山东4:2、4:3、6:3模式:实行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时,带宽290厘米,大豆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9200粒以上;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4600粒以上。4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的带宽350厘米,大豆行距40厘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7600粒以上;玉米行距50厘米、边行株距12厘米、中间行株距15厘米,亩播种4400粒以上。6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的带宽455厘米,大豆行距45厘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8800粒以上;玉米行距50厘米、边行株距12厘米、中间行株距15厘米,亩播种3400粒以上。
6. 河南推荐模式:河南适宜的带状结构为大豆4 - 6行、玉米2 - 4行,推荐选用4∶2、4∶4、6∶4三种模式 。大豆窄行行距0.35米,玉米大豆间距0.7米,玉米窄行0.4米,按不同生产单元宽度(如2.85米、3.2米等),配置相应的玉米、大豆平均行距以及粒距,确保每亩大豆有效株数不低于单作适宜密度的70%,玉米有效株数与清种相当(一般为4000 - 5000株 )。
麦茬种植适用模式分析
麦茬种植需要考虑小麦收获后的时间、土壤墒情以及农事操作的衔接等因素 。一般来说,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从常见模式来看,“4+2”模式和“4+3”模式相对更适合麦茬种植:
- “4+2”模式:在麦茬种植时,该模式播种操作相对简便。4行大豆可为土壤提供一定的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而且大豆的固氮作用能为后续玉米生长提供一定的养分。玉米2行相对较少,在麦茬种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更便于快速完成播种作业,同时也能保证玉米有较好的边行优势,实现较高产量 。
- “4+3”模式: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较好平衡。麦茬种植时,这种模式可以利用大豆和玉米不同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大豆3行可以在前期快速覆盖地面,抑制杂草,而玉米2行也能在边行优势下良好生长,并且在机械化作业方面,与现有农机具的适配性也较好,无论是播种、田间管理还是收获环节,都能较为顺利地开展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多样,各地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农机装备水平以及种植习惯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种植模式,在麦茬种植中,更要注重模式与麦收后的农事衔接,确保大豆和玉米都能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