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的新冠没那么“张扬”,不见得让你高烧到38度5,但它温吞中带点狠劲。有点像那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猫咪,一不小心就给你来一爪子。症状轻了,但传染性可没减,关键是它特别喜欢“挑人下手”,尤其是老年人和抵抗力弱的人群。
新冠又悄咪咪地来了。这次没敲锣打鼓,也没大张旗鼓,却实实在在地在不少人身边“刷了脸”。
是不是觉得最近朋友圈里感冒的、咳嗽的、嗓子疼的突然多了起来?
没错,这波新冠,确实来了,而且跟你记忆中的那一波,还有点不一样。
这次的新冠没那么“张扬”,不见得让你高烧到38度5,但它温吞中带点狠劲。有点像那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猫咪,一不小心就给你来一爪子。症状轻了,但传染性可没减,关键是它特别喜欢“挑人下手”,尤其是老年人和抵抗力弱的人群。
你要是年轻、身体倍儿棒,可能三五天就熬过去了;但如果是家里的长辈、慢性病患者,那就不能大意。这波新冠更像是一次“温柔的试探”,但背后藏着的风险,并不小。
你知道吗?
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全国范围内的新冠阳性率翻了一倍多。尤其是在医院门急诊,还有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新冠的检测阳性率都排第一。这可不是“感冒一下下”那么简单,它是真正在“抬头”。
专家说了,这波新冠处在一个“小波峰期”,就像海浪一样,虽然不是最高峰,但也够你打个寒颤了。特别是在北京、郑州这些城市,疾控中心已经发出提醒,要大家提高警惕,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免疫力不太好的亲人。
更有趣的是,这次的主角叫NB.1系列分支,是个有点“背景”的变异株。它没有变得更毒,但传播能力增强了,还特别擅长“躲猫猫”——也就是免疫逃逸能力更强。说白了,你以为得过一次就能安枕无忧?它偏不让你如愿。
科学家们也观察到一个冷知识:新冠跟流感这两位“老熟人”,现在已经不是轮番上场了,而是一起出现在舞台上。从2022年底开始,它俩像双胞胎一样“合演”,让人防不胜防。尤其是在今年春天,人群的群体免疫力下降,更让新冠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这波新冠的“攻击点”也变了。
以前大家怕高烧、怕肺炎,但现在更多人表现的是中低烧、嗓子疼、咳嗽,有些人还会觉得浑身乏力、肌肉酸痛。不过别高兴太早,症状轻不等于没事,它还是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特别是对那些免疫低下、有慢病基础的人。
那问题来了,面对这波新冠,我们能做什么?说实话,方法不复杂,但关键是得做对。
第一招,戴口罩。虽然大家已经有点“口罩疲劳”,但在人多、通风差的地方,戴上口罩依然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方式。
第二招,勤洗手。别小看这件小事,病毒最怕的就是你手上的肥皂水。尤其是外出归来、吃饭之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给病毒设一道“门槛”。
第三招,照顾好身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防护手段。你知道吗?一个睡眠充足、营养均衡、情绪稳定的人,免疫力比你想象中要强大得多。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从根本上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很多人会问,这波新冠会不会影响高考?专家给的答案挺令人安心的——现在是个小波峰,预计到六月份,阳性率将明显下降,不会对高考产生太大冲击。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病毒不会看日历,它只看你有没有防护。
而且还有个很重要的冷知识:新冠对15岁以下的孩子,致病力其实比流感还弱,但对中老年人来说,它的“杀伤力”却是流感的两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次专家一再强调,要特别关注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等敏感人群。
不少人可能现在心里犯嘀咕:那我之前感染过啊,是不是就有“免疫盾牌”了?不好意思,科学研究发现,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保护期并不长,尤其是这都快一年了,抗体水平早就下降到“可有可无”的程度。
所以这波新冠,其实就是在“趁虚而入”。它不是靠“猛攻”打败你,而是靠“耐心”挨过你的防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别让它有机会慢慢渗透。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南方地区这次的阳性率普遍比北方高。为什么?气候潮湿,更适合病毒“活蹦乱跳”。所以在南方的朋友们,别觉得“热了就没事了”,病毒可不会因为你流汗就放过你。
这波病毒虽然“进攻力”没那么猛,但它的“传播力”和“隐蔽性”却更强。很多人感染后症状轻微,甚至无感,但依然有传播风险。这时候,防护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的人。
尤其是家有老人、孩子,咱们更得多一份心。不是恐慌,而是多一份责任感。你不小心感染,可能就是一场小感冒;但传给老人,可能就是一次大麻烦。
别再觉得“新冠离我远了”,它可能就在你常去的地铁站,在你楼下的便利店,在你下班顺路买菜的市场。防护是一种习惯,不是突发事件才想起来的操作。
生活要继续,阳光要照常升起,但咱们也得有点“危机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健康的一份尊重。就像穿雨衣不是因为怕雨,而是因为不想感冒。
还是那句老话,“防患于未然”。这波新冠虽然不吓人,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你守好了,病毒就过不来门槛;你一松懈,它就悄悄进屋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哨点监测周报(2024年5月)[J].疾控周报,2024,8(19):52-56.
[2]李侗曾.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特点及其传播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4):321-325.
[3]常荣山.NB.1变异株的流行特征与防控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6):789-794.
来源:医学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