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XR延展现实空间,机器人打起太极!2025上海科技节红毯“科技含量”与“人文厚度”交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7:03 2

摘要:5月17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一张“AI红毯”缓缓铺开。在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上,32位涵盖基础研究、战略科技、科技服务等维度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科企精英、科普达人、科学教育师生及2组机器人,组成9大板块12组科学界“方阵”走上了一年一度的“科学家红毯秀”

摘要:AI红毯秀与科学家精神共舞。

5月17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一张“AI红毯”缓缓铺开。在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上,32位涵盖基础研究、战略科技、科技服务等维度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科企精英、科普达人、科学教育师生及2组机器人,组成9大板块12组科学界“方阵”走上了一年一度的“科学家红毯秀”。

此次全新升级的AI科学红毯再次突破想象边界,借助XR无限拓展技术,现实景观被巧妙延展和重塑,创造出无垠的虚拟空间。AI红毯秀与科学家精神共舞,现场以AI技术实时展示的科研成就向在场的“科技迷”们传递着闪耀的科学家精神。

人形机器人走红毯

科技的闪耀与未来的展望

近年来,“具身智能”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热点。此次上海科技节的红毯舞台上,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携手走过红毯,这一独特场景也理所当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科技发展的生动展现,也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未来的无限遐想。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一高一矮两款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高个子”GR-2作为新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身高一米七五,体重63公斤,全身负载能力出众,能搬运十几公斤的物品,未来有望承担各类体力劳动和互动训练任务;“小个子”N1则耐力强,单次巡航可达2小时以上。同时,它还是一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其图纸代码全部开源,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说:“当一个一米75高的机器人陪伴着人类在红毯上慢慢走过的时候,其实展现了它的运动能力,展现了机器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每个机器人都历经了无数次的打磨。“它们经过了上万小时不同场景、不同地形的测试。”顾捷说,“先在仿真虚拟环境中不断训练如何行走、打招呼,而后将算法迁移到真实机器人身上,从而实现稳定、安全的行走。”

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到外骨骼机器人,再到如今的人形机器人,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和团队的心血。正如顾捷所言,公司始终秉持着做能够赋能到人的机器人的理念,核心是打造具身智能平台。“这一发展离不开上海浓厚的科创氛围,各类人才汇聚于此,为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远征A2”机器人走上红毯后,甚至打起了一套太极拳。“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个身高1.69米的人形机器人一边用语音介绍太极拳,一边摆动双臂,打出多个招式。

智元机器人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感叹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之快:“去年不少机器人走起路来还踉踉跄跄,今年不仅能走路,还可完成各种动作。红毯就是让公众见证机器人发展速度的绝佳窗口。”

顾捷对怀揣机器人梦想的年轻人寄予厚望。他鼓励年轻人凭借热爱与用心,积极投身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行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回望初心

让科普更加深入人心

无论是科普达人,还是科学大咖,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积极投身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浪潮。

当天的AI红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回望过去的自己——40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时刻;1984年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教书的时刻;1999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的时刻;2017年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的时刻。

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蒲慕明今年第二次登上“科学家红毯”。这一次,他既是科学大家,更是科普达人。在他的带领下,自2005年起,脑智卓越中心多次自发前往四川资阳、雅安以及安徽潜山、无为等地开展科普夏令营,2000多名学生从中获益,并开发了越来越多的科普视频、漫画、书籍以及科普集市活动,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呈现给公众。

在他看来,让中国年轻人传承科学家精神,就要传承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国人景仰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们取得的科研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我们培养的科学家,不能只为个人兴趣和个人成就而奋斗,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志于解决世界上面临的各种问题。”蒲慕明说。

提出“好问题”

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启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问启未来——上海科技节开幕展”当天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这个展览以“问题驱动创新”为理念,展示近年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及其探索历程,并联动“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将主办方遴选出的500多个问题集中呈现,鼓励中小学生从生活观察、学科交叉、未来想象等维度提出科学问题。

头图为科技节开幕式现场征集来的“好问题”。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目前,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高中生“好问题”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作为评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学术与科普处处长章文峻坦言,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很难提出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问题,但通过举办“好问题”征集和评选活动,可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前沿科技,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科技创新链上,中国科研人员总体上更擅长‘1—100’这个阶段,而在‘0—1’原创阶段有所欠缺。”章文峻说,原创能力与提问能力紧密关联,很多科学家从提出好问题起步,最终取得了重大原创成果。这种提问能力,可以在青少年阶段培养起来。

据悉,本次活动将评选出20个“好问题”,并向科学界公开,让科学家指导提出这些问题的高中生开展研究,激励他们未来从事科研事业。

头图为傅利叶的人形机器人走红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