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枫:现实关照与理想之境的诗性抵达——魏娜诗歌的艺术格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22:09 3

摘要:重读魏娜的诗集《低语》,突然获得了一种震撼和力量感。这是我现在日常阅读中很少有的一种阅读体验。说起来,魏娜的诗集《低语》是和我的诗集《秋天最末的忧郁》是一同在我市著名诗人白麟老师的撺掇下由宁夏黄河出版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且,次年我们俩一同获得了“六维▪

重读魏娜的诗集《低语》,突然获得了一种震撼和力量感。这是我现在日常阅读中很少有的一种阅读体验。说起来,魏娜的诗集《低语》是和我的诗集《秋天最末的忧郁》是一同在我市著名诗人白麟老师的撺掇下由宁夏黄河出版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且,次年我们俩一同获得了“六维▪首届宝鸡作家协会文学奖”诗歌奖。必须承认,由于当时的心浮气躁,无法沉下心来完整的阅读魏娜的诗集,制度了其中的一部分。当今天因为要对她的诗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得不沉下心认真的阅读并思考。至此,我才发现自己当年的浮躁竟然错过了阅读一本优秀诗集的良好机会。

《低语》的优秀,在于它的诗体文本从头至尾都呈现出诗歌所具有的语言优美、思想敏锐、结构新颖、节奏明快、艺术手法多样的诸多特点,使人能读出韵味、读出感受,读出对现实的人文悲悯,读出积极向上的鼓舞感。

我觉得,《低语》就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悲悯叙事,具有诗歌的小说化或者散文化的倾向,始终保持着一种疾徐由我、悲喜自渡、吐纳决绝、快意恩仇的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热爱众生、直视苦难、同情弱者、温暖他人的悲悯情怀。

诗歌的美,在于意境、在于节奏,在于思想、在于语言的创造。基于这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诗人独有的艺术格调。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艺术》里写道:“任何一种艺术,本质上都是个人感受的体验。所以,艺术天生就是超凡脱俗的,是超出尘世的一种美好情感的东西。”每一种艺术,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和创作原则和创作规律,我们总是在以一种模仿和借鉴的方式,用自己占有的素材,以某种特定的体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诗歌亦如此。如果一位诗人丧失了自己对生活敏锐的觉察力和热爱,既是掌握了再精致的写作技巧,他都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诗歌。在我读《低语》的时候,我深切的感觉到这一点。我以为诗人的责任,就是在关照现实的时候,表达自己明确而坚定的立场,并给读者一种善良温暖的精神指向——只有以诗性能够抵达的理想之境。

现在,我想就魏娜诗集《低语》来简单评述魏娜诗歌的艺术格调问题。

所谓的艺术格调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与思想情操,所反映的是艺术家的综合修养与审美能力,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格调应该不超出艺术格调的定义。魏娜诗歌的格调在于品性天真烂漫、在于内心的善良温暖,在于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有加和对苦难的隐忍承受。当然还有形式上的别出心裁、指彼而言他、有悲喜而孤单煎熬,有爱恨而自我消解等等特点。她总是出其不意的架构一个诗歌现场,而又措不及防地留下一幢“烂尾楼”;她总是营造出一场盛大的爱情故事,却又戛然而止的拆穿了内心的希望;他总是敏感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又将丝丝缕缕的牵肠挂肚深藏心底。我有时候认为,要立体的描摹出现实中的魏娜是困难的,因为她总是以诗意的变化莫测,将人生打扮的精彩纷呈,激情四射。

我想了很久,觉得魏娜的诗歌格调问题,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以卑微视觉与生活对话,写出芸芸众生的愁苦悲喜。在这一点上,魏娜作为生活的亲历者,她用心观察底层大众的喜怒哀乐、卑屑无助,看透了民生的无奈和挣扎,她把作为诗人的真诚和悲悯,一并交还给生活,交换给读者,给人很强的代入感,也为读者找到审美的出口。我们来看《真心话》这首诗:

他一生卑微,无所成就

一次酒后,他很认真地说:

我此生的愿望

就是做一个好人

中年以后,他无文凭无技术

把宝全压在了股票上

有一次酒后,他目光潮湿的对妻子说

“我懂女人的虚荣。有生之年

我一定让你过上你要的那种生活”

现在,他急于得到这份保安的工作

对对面试他的人说:“虽然我外形不好,

但你放心,人品绝对没问题”

就是这一首诗,一下击中了我。她把一个人的几十年,或者一生的理想和困境活脱脱地展示给人,在愿望、股票、保安等诗眼里,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经历挫败,仍然坚持自己“人品绝对没问题”。这种构思技巧提高了诗歌的段落跨度,对一个人一生的困境做了做大限度的留白,增加了诗歌阅读的沉浸感。同类型的诗歌还有《自己人》《一张老照片》《红木炕柜》《公交车上》等等,他都是利用一些小故事,营造出众生百态,衬托出人性的善良与自省,使人产生一种不羞于剖析自身的快慰。

二.视角向下,让自己成为底层生活的代言人。魏娜的时,给人一种“野蛮生长”的自由恣肆,无拘无束,口无遮拦,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豪放与成熟、或者生涩。有时候觉得他所写的生活就在眼前,有时候又觉得她所写的对象就藏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你,是我,是她自己。在《乳房》这首诗中写道:

母亲怀我时,多数时候处于饥饿

生下的我,同样饥饿

因此,对于乳房没有依赖和温暖的印象

女儿一哭,我的奶水就溢出来

女儿使出吃奶的劲吸吮,一身汗。

我疼出一身汗。奶水不够

乳头上被吸吮出血泡,而后结痂

如此反复,整个哺乳期

现在我的乳房失落,下垂

没有同感,没有幸福感

我时常对镜端详苍老的她们

怀念那些丰满的日子

这首诗巧妙的利用三代人对乳房的对照关系,写出了时代的变迁,写出日常生活里被人忽略的幸福。在与人类生存的“根性”层面,隐喻了生活的广阔空间,将生活的广阔性聚焦在点的层面上,聚焦在人的不易言说的“隐私”上,用三代人对乳房的态度,衬托出对生活的态度。诗人以很平常的生活范式,展现出了母性的伟大和美好。这是诗人非常成熟的写作技巧,看是刻意,实则是审美意识的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理想表达。

在《穿寿衣》《火葬场》《第一炉》《生命的烟火》等诗篇里,作者以“走到这里,路就走到了尽头。”“走到这里,情就走到了尽头。”“走到这里,我就走到了尽头。”“走出这里的我们,余生的第一天,才刚开始。”“82岁的她,坐在床边。脚下的空气很冷。”“百年之后,站着的,不过是两座墓碑”,“那盏疼痛的灯,她印证了我的罪孽深重。”这些诗句,都隐含了生命的必然走向死亡,死亡中又隐含着新生命的诞生成长,在自然和必然之间,隐含的是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哲学思考。

三.创作意境之美,在无限可能中让诗歌抵达理想之境。也许,魏娜的诗歌写作并没有这样形式上的桎梏,但他对国内外诗人优秀诗歌的阅读,肯定丰富了她对诗歌深层内核的理解,提升了他对诗歌写作的技巧。她将自己的精神内质,通过诗句逼近理想之境,那种博爱、宽厚和善良,是人类的希望之境,是诗歌的理想之境,她努力地实践着,创造着,诗性抵达文字营造的自由、博爱、真诚、正义的价值之域。现如今,我们人类总是在不断的逃离生活的现场视域,又在不断地在诗意的理想之境寻求精神的升华,寻求自我安慰。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过:“诗歌是天堂,但它永远在语言的疆域流浪。”魏娜以语言的歧义性和信手拈来的意境之美,为读者营造了诗歌的通感。让我们可以有眼泪,可以有爱憎,可以哭或者笑,但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会在善良的感召下,努力地生活,努力地活着。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它只会在沉默中爆发,或者在沉默中灭亡,但它的眼睛是雪亮的额,即使死,也死不瞑目。顺便说一句,只有通读了《低语》篇章,才能知道魏娜的诗歌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技巧之美。

最后,要对魏娜的诗歌指出两点不足:、

一.诗歌的小说化、散文化写作,导致了句子的密致和缺少间隙,影响了诗作的节奏感和知觉延伸。在《清明祭奶奶》《缘分是星星在夜空闪了闪就各自消失》《在时光凉了的茶水里》《绝堤的思念》等篇章里,因为叙事的拖沓,影响了诗歌的节奏,形式上的讲故事和散文化写作痕迹明显,影响了诗歌的形式美和意象美。书法关于章法的一种说法叫做“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对诗歌写作同样适用。

二.注意回避诗歌语言的随意性和口语化。诗歌的口语化会使诗歌陷于平庸和缺少个性。使诗歌疏离于诗歌的特性语境,必然诗歌的陷于“大众化”和弱化诗歌的辨识度。

以上,是我对魏娜诗歌写作格调的粗浅认识。由于学识修养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还望作者和文友批评指正。

【郁枫简介】

郁枫,本名范宗科。男,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诗集《生命的颜色》《在阳光的侧立面》《秋天最末的忧郁》,随笔《走进诗经》,长篇小说《热土》《尘嚣》,散文集《烟火依然》,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在《延河》《雪莲》《回族文学》《诗选刊》《上海词刊》《散文诗》《》《中国艺术报》《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华商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中国作家网》《光明网》《人民智作》《作家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60余万字。短篇小说《握不住的光》获《延河》2023年度小说榜单一等奖。

来源:丝路文化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