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正气丨林则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2:46 3

摘要:林则徐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

治水安邦兴水利民他们是治水贤能公而忘私奉献于民他们是清正楷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编写的《河山正气——中国治水代表人物廉洁故事》精选23位治水人物嘉言懿行赓续水利廉洁文脉传承水利廉洁基因小编撷取书中精华以飨读者进一步扩大水利廉洁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江苏整顿吏治、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在湖广大力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由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及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禁烟功臣,而且是一位治水功臣。他“历官十四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治水方面的政绩显赫。他关注民生、勘察水情,注重实地调研,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长江、淮河、汉水、黄河以及新疆等地。

1845年后,林则徐行程三万里,历勘库车、阿克苏、乌什、和田、喀什噶尔、叶尔羌及伊拉里克、塔尔纳沁等处,倡导兴修水利,在伊犁辟荒地五十七万八千余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被新疆人民誉为“林公井”和“林公车”。

治水思想博大精深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在翰林院期间,他开始写作《北直水利书》,用了近20年在江苏巡抚任内才写就,以《畿辅水利议》之名刊刻。该书是林则徐将早年所得文献经验与治理河流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思考而逐步写成的,是他唯一的治水专著,集中体现了他在治水方面的思想。

一是认真分析了直隶地势,这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十分难得,无疑为其治水方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神京雄踞上游,负崇山而襟沧海,来源之盛,势若建瓴,归壑之流,形如聚扇,而又有淀泊以大其潴蓄,有潮汐以资其润泽,水派之播,流于全省”;二是“开发华北水利,种植水稻”的农业水利思想具有前瞻性;三是形成了系统的治水方案,首先在畿辅兴修水利,逐步扩大种植水稻,进而实现“改河北流”,然后“先治田,后治水”,治水为了灌田,最后由直隶试行到向全国施行。

林则徐倡导在北方种植水稻的目的,其实是想解决令清政府头疼不已的大问题——南粮北运。在直隶,尤其是东部的天津、河间、永平、遵化改种高产的水稻,即可一劳永逸解决京师缺粮的难题,而不再需要南粮北运,漕米、漕运、河工诸弊也随之彻底革除。

两次堵口有口皆碑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先在兰阳八堡决口,接着又在武陟马营决口,水高于堤,溃决多处,黄河主道阻断,河道淤积更为严重。形势日趋恶化,河臣却治河无术,多为堵口抢险疲于奔命。同时,河工也成为一些利禄之徒损公肥私的捞钱机会。林则徐就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立即进行周密调查,发现了许多漏洞。他据实上奏,条陈清楚,直指要害,上疏建议被皇帝重视并采纳。其实林则徐所指各种弊端是针对当时河南巡抚琦善的,因此朝廷责成琦善按林则徐的意见办,决口迅速被堵住了,中饱私囊的缺口也被堵住了。

清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因母亲病逝回福州奔丧守孝。苏北高家堰十三堡、山盱六堡被暴风雨冲垮万余丈,洪泽湖水外注,阻断了京杭大运河,威胁到京城粮食、物资的供应。一时间,朝廷震动,人心惶惶。皇帝深知林则徐的治水才干,虽知道他回老家丁忧,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下特旨“夺情”,命林则徐赶赴苏北督修堤工。当林则徐身着素服赶到高家堰工地时,看到堤岸残缺,黄水遍地,满目疮痍,他立即上堤查勘。此时水浪搏击堤岸,喷溅如雨,人在堤上,顶风逆势,站立不稳,林则徐全然不顾,坚持从头到尾,全段查勘并详细询问前期堵口情况。由于林则徐不避嫌怨,刻苦任事,堵口进展顺利,半年之后高家堰堤工完竣。林则徐终因疲惫过度,导致失眠、全身浮肿、虚弱怕风,直至连房门都不敢出,只好回福州治病调理。

临危受命解救古城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十六日,黄河在祥符县冲开大堤,溃水抵达开封城下,护城堤内“平地皆深丈余”,城外则“黄水弥望无际,四顾不见村落”。此次黄河决口波及河南、安徽的23个州县,洪水围困开封达8个月之久。

道光皇帝派军机大臣王鼎前去主持堵口,因为王鼎素无治水经验,且与林则徐私交甚厚,所以在接到圣旨后,他便立即以林则徐精通治河为由,再三上奏道光皇帝,恳留戍遣伊犁的林则徐襄办堵口事宜。道光皇帝只好收回成命,允准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开封绅民闻“林制军将来,无不喜跃,额手称庆”。

林则徐日夜兼程赶到开封,协助王鼎堵口。他不顾旅途劳累立即上堤查勘,由湍激横河冲开的决口宽度达到303丈,堵复工程异常艰巨。他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日夜奔波在堵口工地,“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经过几个月的抢修,正当决口即将合龙时,突然上游一场凌汛急冲而下,冲开口门。林则徐毫不气馁,为鼓舞大家的士气,日夜吃住在大堤上,率领民工继续抛石压埽护坝。过度的劳累和寒湿使他脾虚、流鼻血、咳嗽不停、声音都哑了,但他带病坚守在一线。此时,各种中伤谣言向他扑来,有的说他苛刻催工以邀功,有的河吏因捞不到油水就百般阻挠堵口。在王鼎的全力支持下,他顶住压力,带领大家艰苦努力,终于在次年二月堵口合龙,迫使咆哮的河水回归故道。

林则徐率领民工堵口修复的黄河大堤,西起现在的开封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千米。为感念林则徐筑堤救城之功,1992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林则徐所筑黄河大堤命名为“林公堤”,并列为市级保护文物。100多年过去了,林公堤犹如一道高耸的巨壁护卫着古都开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堵口成功后,王鼎请求给予林则徐“立功赎罪,免遣伊犁”的奖励,但道光皇帝却下旨:“林则徐著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开封百姓闻讯无不潸然泪下,但林则徐镇定自若,在西行的路上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

流放伊犁兴修水利

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后,正逢当地遭受旱灾。他结合新疆的实际,提出屯田备边、充实边防的“民屯”主张,而实现“民屯”的关键在于垦复阿齐乌苏荒地。鉴于伊犁财力困难,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采取分段捐资修建的办法,林则徐带头捐资承修了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为节省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林则徐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施工中,林则徐还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引进和推广了内地水利建设中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只用4个多月就修成一条长3000多米、宽10多米的大水渠,开垦荒地16万多亩。老百姓感念其功德,称这条大渠为“林公渠”,传颂至今。伊犁屯田初见成效,新疆各地竞相仿效,出现了垦荒的新高潮。

林则徐还在新疆大力推广坎儿井,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改造原有坎儿井,并推广这一经济实惠的水利设施。在林则徐的倡导下,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开浚了一批新型坎儿井,扩大了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灌溉面积,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新疆各族民众的经济生活条件。百姓为了感谢他,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以作纪念。

监察御史严行职责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政府走向衰落、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官场风气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当时官场最真实的写照。在官风不正、腐败现象环绕的清代,林则徐依然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嘉庆皇帝委任林则徐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林则徐上任不久,即向朝廷上奏《副将张保不宜驻守澎湖并请限制投诚人员品位折》。

原来这张保过去曾是一个四处劫掠的江洋大盗,后投靠了朝廷,但其盗匪习性不改,吸食鸦片上瘾,还不断纵容部下扰民。他用搜刮来的一部分不义之财专行贿赂,得以迅速提升,由福建澎湖副将升为总兵,镇守海防要冲。

在林则徐巡察澎湖列岛时,张保曾向林则徐行贿但遭严词拒绝。林则徐通过明查暗访,将张保及受贿众吏的劣行查了个水落石出,并据实奏报。林则徐奏折所提“严纪律,择将帅”的建议被嘉庆帝采纳,张保的官职被撤销,与此相关的一批受贿官员也被查办。

厘剔弊端加强治河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初,道光皇帝擢升林则徐为河东河道总督,掌管山东、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事宜。河道总督因经手国家大量的治河经费而被视为肥缺,为某些蝇营狗苟之徒所垂涎。道光皇帝选林则徐就任此职,意在“厘剔弊端,毋庸徇隐”,加强对黄河、运河的治理,以保证漕运畅通无阻。

林则徐上任之初,正遇山东严寒,滴水成冰,挑挖运河淤泥十分艰苦。他亲临工地巡视督导,极大地提高了民工的士气,工程进展顺利。同时,他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发现挑浚质量较差的工段,施工“有稍偏于东岸之处”,立即摘去了主簿徐恂的顶戴,并责令其戴罪留任,认真返工。

林则徐查验黄河疏浚工程时,还对“料垛”弊端进行了大清理。料垛是由坚韧、干燥、优质的高粱秸秆、杨柳枝等组成,修堤堵口必不可少,但一些不法河吏借购料之机,以次充好,以少报多,侵吞河工款,肥了自己,却坏了治河大计。林则徐沿河巡视,逐垛检查,发现问题当场处理,决不姑息。在兰仪厅蔡家楼发现垛底有潮湿之料,当场将主管官吏撤职,并限期要他按质按量赔料补垛。上南厅所办的垛子,里外皆高大结实,且数量充足,林则徐就公开表扬主管河吏,予以嘉奖。河吏、兵丁、民工无不为林则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赏罚分明、注重效果的工作作风所折服。

自矢清廉查禁鸦片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林则徐接到任命后便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明确说明:第一,此行未带官员共事书吏,只有勤杂服务人员10人,更无前站后站之人,若发现假冒,拘捕惩办;第二,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州县衙役,交通工具自行解决,自付费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分毫;第三,所有借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以节靡费;第四,严禁身边工作人员收受红包馈赠;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严格遵守,违者严惩。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又在办公的衙署前悬挂一个《关防示稿》,再次公

开申明:随身办事员一律在公馆内用餐,不得借机敲诈勒索,钦差及随行人员食用,都是自己准备,不须地方供应;所买的东西,

律照市价付给现钱,不准少给一文,不准赊欠;钦差及其家人出门如果坐轿,也是雇人,不须地方官员预派伺候;如果发现借伺候服务钦差的名义“扰累百姓,允许被扰之人控诉,即予严办”。

林则徐的这两个告示,一方面反映了他居官清廉、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迥异于有些钦差大臣及朝廷命官一朝权在手,便借机勒索要挟,弄权渎职;另一方面反映了他要将查禁鸦片走私进行到底的决心。

廉洁才能赢得人心,廉洁才能凝聚力量。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林则徐在广东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同意缴出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用23天时间销毁鸦片237万多斤。这固然与林则徐的智慧、气魄有关,而林则徐的清正廉洁、官风官德,却是这一巨大胜利的道德基础。在广东时,林则徐曾写给夫人一封家书,信中说:“粤中饮食,尚堪适口,惟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而又自矢清廉,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僚下分毫。务使上可以答君恩,下可以见祖父。”就连他的对手英国商人对他的刚正廉洁也十分佩服,说:“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

传承家风弘扬家训

林则徐家境寒苦,但是父亲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注重以身作则培养子女的优良品德。林则徐曾这样评价父亲:执教学校二十年,从不乱做一件事,也不随意收取一文钱。

林则徐从为官之日起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无论他到哪里做官,房间里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这副对联,后来成了林家的家训。林则徐也曾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两副对联不仅体现了良好家风的传承,使林家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成为我国廉洁文化的瑰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来源:黄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