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一所包容万象的大学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09:45 2

摘要: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推出专题报道,从各个维度感受博物馆“可传统、可科技、可时尚、可文艺、可趣玩”的百变属性,从中一窥贵州的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变化与趋势。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贵州各类博物馆推出不少新展览和活动,不仅可以前往博物馆打卡,还能静心感受文物魅力,触摸文明温度,聆听历史回响。

——编者按

“每一件文物能留存至今,都需要幸运。”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驻足展厅,目光正透过展柜玻璃凝视褪色的红军绑腿布,玻璃表面浮动着游客的身影。

在贵州,文博场馆持续升温。2024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共计2744万人次,同比增长21.9%。数字的背后,是万千群众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获得感。

“四渡赤水历史文化专题展”展品。王子琪 摄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从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沙盘前那些被电子影像点亮的年轻眼眸,到四渡赤水纪念馆里孩子们拓印红军剪纸时染上朱砂的指尖……博物馆日益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当高红芳取出“红色传承学党史•剪纸巧绘悟初心”活动的档案盒时,纸页间夹着一张朱砂拓印的红军剪纸——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会员曹梅梅现场教授的红军事迹剪纸技法,如今已演化为可触摸的立体教材。一张观众留言条上稚嫩的笔迹写着:“我记住了红军叔叔的故事”,而家长在反馈册里留下“会说话的历史”的评语,印证着非遗技艺与红色叙事碰撞产生的独特共鸣。

“红色传承学党史•剪纸巧绘悟初心”剪纸社教活动现场。高红芳 供图

“新增的10家备案博物馆,就像10所新分校,我们正在编写更丰富的教案。”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和社会文物处处长邓婕说道。通过强化社教创新,增强文化传播,2024年,贵州省博物馆全年讲解接待4032场次,重启“馆长、专家”进展厅活动,并举办“贵博假期”“贵博课堂”等品牌主题社教活动92场。

而四渡赤水纪念馆与国防科技大学正在计划联合研发“绝地突围”数字化战例系统,有望让战略推演变成可触碰的沙盘。“将来观众没准能在虚拟战场上重走长征路,这比单纯观看文物更易激发思考。”高红芳介绍道。

来自匈牙利的铜版画。贵州省博物馆 供图

行走在贵州的一个个博物馆,能清晰触摸到多元文化传承的脉络。贵州省博物馆内,馆藏的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国宝级文物《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与“多瑙河明珠——匈牙利文化展”中的铜版画遥相呼应;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年轻研究员热议着长征路线图数字化建设;而四渡赤水纪念馆官网上,“得意之笔”文创点击量持续攀升。

闭馆铃声响起,展厅灯光渐次熄灭,高红芳感慨道:“从事博物馆工作后,才发觉,我何其有幸,能每日凝视悠长而辽阔的文明,又何其有幸,我们正面向未来,更身处其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王子琪

海报设计/王子琪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