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换季了,感冒多了”“咳嗽两声没啥大不了的”……在门诊听到这些话,我早已习以为常。可惜,病毒从不听人“自我安慰”。
“换季了,感冒多了”“咳嗽两声没啥大不了的”……在门诊听到这些话,我早已习以为常。可惜,病毒从不听人“自我安慰”。
尤其是新冠病毒,它不像你家楼下的老熟人,打个照面就能猜透它的脾气。相反,它总是披着“感冒”的马甲,悄悄溜进我们的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门诊又开始热闹起来,不是因为流感,也不是因为支原体,而是“新冠又来了”。
有些人一边发着高烧,一边还在坚持上班;有些家长还以为孩子只是“变天受凉”;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老年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却误以为是老毛病复发,结果进了ICU。
我们不是在恐慌病毒,而是在提醒:侥幸心理,是病毒最好的盟友。
我清楚地记得,2022年年底那一波冲击,医院每天像打仗一样。病床满员,氧气瓶成了“硬通货”,甚至有家属自备制氧机带来病房。那时的我们以为,熬过去就好了。
但病毒从不放假。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和世卫组织(WHO)的最新通报,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变异传播。
特别是2024年以来,JN.1变异株(Omicron的一个亚型)已成为主流毒株,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数据:
· 2024年12月-2025年2月,全国新冠阳性检出率上升了近40%。
· 在某些城市,急诊发热患者中,新冠阳性率超过65%。
我们要警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对它“麻木了”的我们自己。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体型偏胖,初诊时只是轻微咳嗽和低烧,自认为是普通感冒,坚持不去医院。
五天之后,家属急送他来急诊,呼吸频率高达40次/分,血氧饱和度跌至83%,肺部CT显示双肺大片磨玻璃影。
我们拼尽全力抢救,最终他转入ICU,靠无创呼吸机维持。幸运的是,他撑过来了。但他告诉我:“我以为自己身体好,不会有什么事……”
这正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病毒太强,是我们太轻敌。
很多人说新冠就是“大号感冒”,这句话一半对一半错。
从症状上看,Omicron变异株确实以轻症为主,喉咙痛、发热、咳嗽、肌肉酸痛是常见表现,但它的“杀伤力”从不是体现在症状的“表面功夫”。
你以为退烧了就没事了?不,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后遗症”:
· 持续性乏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被称为“脑雾”;
· 有人两个月后仍咳嗽不止;
· 更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肺功能下降,甚至诱发糖尿病。
《柳叶刀·呼吸医学》一项对3000多名康复者的研究显示,28%的人在感染后半年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很多人说“已经群体免疫了”,这其实是误解。
群体免疫这个词,在新冠病毒面前并不完全适用。因为病毒不断变异,人体以前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无法完全覆盖新的变异株,尤其是JN.1这样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依然是高危人群。一波疫情下来,最先倒下的,往往是他们。
你可能年轻、症状轻微,但你的一次“硬扛”,可能会成为别人生命中无法承受的代价。
说到防护,大家总喜欢问一句:“那我现在还要天天戴口罩吗?”
我不喜欢用“必须”两个字,但我会说:在高发期、密闭空间、人员密集的场所,戴口罩是为你自己负责。
而真正有效的防护,不只是口罩和消毒液,而是改掉那些“拿命换舒服”的生活习惯。
睡眠不足会导致T细胞活性下降,这是身体识别病毒的关键防线。你以为自己是“夜猫子”,其实是“伤肝子”。
高糖高脂饮食让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一旦感染病毒,炎症反应更猛烈,恢复期更长。
长时间精神紧张会让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同样会抑制免疫系统。你以为只是“焦虑睡不着”,其实身体已经在抗议。
疫苗是防重症,不是防感染。打过疫苗的人依然可能感染,只是重症概率明显下降。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秋冬数据,完成最后一次疫苗接种超过6个月的人,其抗体保护率已降至不足30%。这也是为什么加强针仍有必要,特别是高风险人群。
2023年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显示,新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限于老年人,30-40岁人群中,感染后心肌炎、心律异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别拿“年轻”当护身符,病毒不看身份证。
我们不是要你活得像消毒液瓶子一样“无菌”,而是要你在懂得风险之后,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 家有老人:每周测一次体温和血氧,异常立刻就医,别拖;
·上班族:地铁公交如人肉罐头,口罩请戴好,回家及时洗鼻漱口;
· 儿童群体:注意手卫生,玩具定期消毒,少带去人多密闭场所;
· 慢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好,病毒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新冠不会一夜之间消失,它更像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防疫的主角”。
或许未来,我们还会面对更多的传染病挑战。但如果我们能从新冠中学到什么,那就是:科学的认知、理性的防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最大的免疫力。
别等病毒来敲门,才想起关窗。
�� 信息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2025年度新冠疫情通报与防控建议
2. 《柳叶刀·呼吸医学》2023年刊:Long COVID症状持续性研究
3. 世卫组织(WHO):JN.1变异株全球传播趋势报告
4. 《自然》杂志2023年第11期:新冠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影响
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疫苗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策略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