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这年头天一热,就有人顶不住。可你说奇怪不奇怪,咱村里六十多岁的大爷冬天能扛零下十几度,夏天三十多度反倒给热没了。这不,前几天,隔壁村的老王,61岁,刚种完地,一回家就倒地不起,送到医院,人没抢回来。医生一句话让人后背发凉:这是热射病引起的猝死。
你说热射病这玩意儿,听着不像啥大事儿,顶多就是中个暑,头晕出汗,歇歇就好了呗?可真不是那么回事。热射病是中暑里最要命那种,体温飙到四十度,脑子都烧糊涂了,器官一个接一个熄火,不及时救治,命就没了。
这事儿一传出来,村里人都炸了锅。谁能想到,一个种了一辈子地、平时壮得跟牛似的大爷,就这么被热给熬没了。
咱们老百姓常说“冷能冻死,热死不了人”,这句话啊,现在得改改口了。热死人的事儿,年年有,而且多得吓人。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光是去年夏天,全国因为高温导致死亡的就超过七千例,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有人问,那为啥偏偏是老年人中招?其实啊,背后门道还真不少。
老年人身体机能早就不像年轻时候了,汗腺退化,排汗慢,热量散不出去,一热就容易中暑。再加上一些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身体本就“带病作战”,稍一刺激就容易“崩盘”。
你看老王大爷那天干嘛去了?种地。他说“趁着天晴抓紧播点玉米”,顶着大太阳从早干到午,连口水都没喝几口,回家刚想歇歇,眼一黑,人就倒下了。
说实话咱老百姓吃得苦多,干活不服老,可身体这玩意儿,不听你的。你不把它当回事,它真能把你送走。
这事儿过后,医院的医生在电视上也提醒了,夏天再热,也千万别犯两个错:一个是高温时户外劳作,一个是猛灌冰水。
咱先说第一个错误,高温干活,等于拿命拼。你以为你在出汗,其实你身体已经报警了。气温一到三十五度以上,人在外面干活,体温就会慢慢往四十度靠,汗水蒸发跟不上散热速度,脑袋开始发懵,眼睛发花,接下来可能就直接晕过去。
而且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流汗就是降温,其实不然。流汗是身体在拼命自救,但汗要蒸发了才带走热量,如果你满身是汗、风一停,那热就糊你身上了。
再说第二个错误,猛灌冰水,听着解渴,其实是“伤心”。冰水进肚,血管突然收缩,心脏一下压力大,尤其是有心血管病的人,可能一下子心梗就来了。你想啊,本来身体已经热得不行了,你又来个冷刺激,那不是雪上加霜嘛。
那问题来了,中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咋就能死人呢?咱得整明白点。
中暑分三种,最轻的是先兆中暑,头晕眼花,浑身没劲;接着是轻度中暑,会恶心呕吐、体温升高;最严重就是热射病,体温飙到四十度以上,皮肤干热,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一旦发展到热射病,器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下,后面全跟着崩。最先出毛病的是大脑,其次是肾脏、心脏、肝脏,最后全身衰竭。
医生说热射病一小时内不处理,死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有些人可能不服气,说我年轻力壮的,怕啥热?可你知道吗,热射病并不只盯着老年人,年轻人发病的也不少,尤其是送外卖的、搞建筑的、跑快递的这些户外工作者。
前两年新闻里就有个二十多岁的快递小哥,连送十几个快件,中午一点多倒在路边,送医时体温四十二度,抢救无效。这么年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谁不心疼?
所以这事儿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儿,只要你在高温下暴露太久,不喝水、不休息、不降温,谁都可能出事儿。
那咱老百姓怎么防呢?说白了就是三个字:躲、喝、歇。
天热的时候,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尤其是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这段时间是“烤炉档”,就跟蒸笼似的,连狗都不愿意出门。
再一个,喝水得勤,但别猛灌,尤其是冰水。有人说我渴得不行,一瓶冰啤酒咕咚下去,那就是“饮鸩止渴”。正确的法子是常温水、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实在要口感好点,加点淡盐水,防止电解质流失。
第三个,干活要间歇,别硬拼。你说你种地也好、盖房也罢,干几分钟歇一会,找个阴凉地待着,哪怕摘个草帽扇扇风,也比硬扛强。
还有人问,万一真有人中暑了咋办?得赶紧处理啊,脱衣服、降温、搬阴凉地、湿毛巾擦身体、风扇吹、喝水、叫救护车。
别等“人不行了”,才想起打电话,那时候医生也来不及了。中暑这事儿,分分钟的事儿,不能拖。
其实啊,说到底这种事儿出问题,还是因为大家心太大,觉得“热能咋的”,可身体可不听你嘴硬。很多老一辈人总说“我年轻时候三伏天都赤膊上阵”,可你得想,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空气好、阳光没这么毒,现在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地面温度比气温还高出好几度,有时候地面一测四十七八度,跟烤肉似的。
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吃得油腻、动得少,血脂高、血压高,你别看人胖胖的,其实是虚胖,一热就出事。
所以不管是哪个岁数的,对高温都得有“敬畏之心”。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是铁,命是金”,你说你再舍不得那几亩地、几块砖,命丢了,啥都白搭。
医生还提醒了一点,夏天穿衣服也有讲究,别光想着凉快,短裤背心虽好,可太薄太短,反倒让阳光直接晒皮肤,容易中暑。最好的,是宽松透气的长袖衣裤,戴个草帽,别嫌麻烦,一顶帽子能救命。
饭也别乱吃,夏天肠胃本就弱,别吃太油腻的,别空腹下田干活,别一天到黑啤酒加烧烤,嘴痛快了,身体可遭罪。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慨一句,咱这把年纪,拼过命,扛过苦,可到头来,最得护住的,还是这副身子骨。
命不是铁打的,身体不是机器,你不疼它,它就罢工给你看。
所以夏天再热,也别犯糊涂,别逞强,听医生一句劝,该歇歇就歇歇,该喝水就喝水。
有些事儿能等,命不能拿来赌。那老王大爷的事儿虽然让人心疼,但也给咱们提了个醒——不是怕死,是怕突然。
参考资料:
《国家疾控中心2023年高温中暑数据报告》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热射病防治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暑与热射病公众科普手册》
《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高温相关疾病诊疗建议》
《央视新闻健康讲堂:高温天气如何科学避暑》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