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5首巅峰诗作:谁将万斛金莲子,撤向星都五夜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22:31 3

摘要: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文,十一岁因诗赋才华受宋太宗赏识,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为人耿介刚直,崇尚气节。欧阳修赞其“文章擅天下”,苏轼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文,十一岁因诗赋才华受宋太宗赏识,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为人耿介刚直,崇尚气节。欧阳修赞其“文章擅天下”,苏轼亦肯定其“忠清鲠亮”的品格,后世视其为宋代士人风骨的典范。

本文杨亿的五首诗作:《上元》里“谁将万斛金莲子,撤向星都五夜开”,以奇幻的想象描绘元宵灯火的璀璨,令人叫绝。《少年游·江南节物》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赋予雪中梅花脉脉温情。《升山》的“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寥寥十字便勾勒出山寺的空灵与高远。《洛意》的“蘅臯驻马独依依”,开篇即奠定全诗的缠绵与不舍。《此夕》中“鲛人泪有千珠迸,楚客愁添万斛多”,则以典故极写内心愁绪的深重,触动人心。

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浸楼台。

谁将万斛(hú)金莲子,

撤向星都五夜开。

杨亿这首《上元》诗,写的是元宵佳节的夜景。诗一开头,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面。“天碧银河欲下来”,天空是那样碧蓝清澈,天上的银河仿佛就要倾泻下来一样。这个“欲下来”用得很有意思,它把遥远的天河拉近了,好像触手可及,也暗示了星光的灿烂。接着一句“月华如水浸楼台”,月光皎洁,如同清水一般,静静地洒在楼台之上,把整个世界都浸润在一种清冷而温柔的光辉里。这两句写的是天上的景致,一个是星河的壮阔,一个是月光的柔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又深邃的背景。

那么,地上的景象又是如何呢?诗人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设问。他说,“谁将万斛金莲子,撤向星都五夜开。” 这是谁呀,把这么多的金色莲子,像播种一样撒向这繁华的都城,让它们在元宵通宵达旦地竞相开放呢?这里的“万斛(hú)金莲子”,指的自然是元宵节那成千上万、璀璨夺目的灯彩。古人常用莲花灯,颜色又是金黄的,所以用“金莲子”来比喻,既形象又贴切。“撤”这个动作,显得随意而豪放,仿佛是仙人信手拈来,把光明和喜庆洒向人间。而“星都”二字,更是点出了京城的繁华,灯火辉煌,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这灯火一直要亮到“五夜”,也就是通宵达旦,可见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

整首诗短短四句,却把元宵夜的星月之美和灯火之盛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没有直接去写人山人海,也没有去写喧闹的乐声,而是通过对天空和灯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辉煌壮丽又带有些许梦幻色彩的氛围。你看,天上的星河,地上的灯海,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星在天上,还是灯在人间。这种大手笔的描写,充满了想象力,读来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后两句,用一个“谁将”的问句,引出“万斛金莲子”的比喻,把人为的灯景写得如同神迹一般,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奇思妙想。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

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

一枝芳艳,迢递(tiáo dì)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

的的(dí dí)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

更忍向、笛中闻。

这首《少年游》是杨亿写的一首咏梅词,描绘了江南雪中梅花的风姿,也寄托了词人的一些情思。开头一句“江南节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是江南特有的景物,也暗示了时令。“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这两句直接勾勒出一幅江南雪景图。水色因为天气的阴沉而显得昏暗,云层也淡淡的,大雪纷飞,覆盖了眼前的村庄。这是一个略显清冷萧瑟的背景,但也为梅花的出场做了铺垫。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这样白雪皑皑的背景下,高峻的翠绿山岭之上,忽然出现了一枝鲜艳的梅花。这个“千寻”形容山岭之高,“翠岭”点出即使在冬天,山岭也可能因松柏等常青树而显出翠色,或指雪未覆盖之处。而梅花呢?只是“一枝芳艳”,却足以点亮整个画面。这枝梅花,还要“迢递寄归人”,要远远地寄给远方归来的人。这一下子就给梅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成了传递思念和问候的信使。

下片是对梅花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深化。“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寿阳妆”用的是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说梅花就像寿阳公主刚刚画好了梅花妆一样美丽。这是形容梅花的色彩和形态。“冰姿玉态”更是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它不畏严寒,有着冰一样的纯洁,玉一样的温润。“的的写天真”,这两个“的”字,用得极好,形容梅花鲜明、亮丽的样子,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它天然的风韵和纯真的本色。

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遭受摧残。“等闲风雨又纷纷”,寻常的风雨,却也时常来侵扰。这既是写梅花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也暗喻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挫折。梅花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最后一句“更忍向、笛中闻”,更是将这种怜惜和伤感推向了高潮。笛子中常常吹奏《梅花落》的曲调,那哀怨的笛声,让人怎么忍心听下去呢?这不仅是对梅花飘落的惋惜,也可能寄寓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时光流转的感慨,或是某种更深沉的个人忧思。

整首词语言清丽,意境优美。上片写景,勾勒出雪中梅花的环境和它作为信使的使命。下片赞美梅花的姿态和品格,并由梅花的遭遇引出人生的感慨。从视觉的描绘到听觉的想象(笛声),层层递进,情感也由欣赏转为怜惜和伤感。这首词不仅仅是在咏梅,更是在借梅花来抒发一种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它让我们看到了梅花的美,也感受到了词人那份对美的珍爱和对无常世事的无奈。

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

宿雾昏金像,飞泉溅石梯。

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

千骑时来此,寻幽独杖藜。

杨亿的这首《升山》诗,描绘了他游览山中寺庙的所见所感。诗题“升山”,点明了是登山的过程和所见。开头“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写出了山的位置和山寺的选址。连绵的山峦,一直延伸到城郭附近,说明这座山离城市不远。而在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自然会有一座占据了胜景的寺庙。“招提”是梵语“四方”的音译,后来指僧房、寺院。这两句交代了地点,也暗示了寺庙的清幽。

接着,诗人开始细致描绘寺中的景象。“宿雾昏金像”,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缭绕在寺庙里,使得那些金色的佛像在晨雾中显得有些朦胧,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严。“飞泉溅石梯”,山间的泉水飞泻而下,水珠四溅,打湿了通往寺庙的石阶。这一动一静,一视觉一听觉(泉水声),把山寺的清晨写得活灵活现。雾的“昏”和泉的“溅”,形成了对比,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这两句更是写山寺的名句。悠扬的钟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仿佛得到了山谷的回应。这“答”字用得非常传神,把钟声和山谷拟人化了,显得格外幽远宁静。高耸的佛塔,它的影子笔直地插入云霄,好像要和天上的乱云比高一样。这既写出了塔的高峻,也写出了山的高耸。钟声传达的是听觉的感受,塔影则是视觉的形象,两者结合,构成了一种既庄严肃穆又气势恢宏的意境。

最后两句,“千骑时来此,寻幽独杖藜(lí)。” “千骑”指那些达官贵人,他们也时常成群结队地骑马来到这里。这说明此地风景之佳,名声之盛。然而,诗人却选择“寻幽独杖藜(lí)”。“杖藜(lí)”就是拄着藜木手杖,这是一种隐士或文人雅士的装束。诗人与那些“千骑”不同,他不是为了炫耀或应酬而来,而是独自一人,拄着手杖,来寻访这山中的幽静和深邃。这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淡泊名利的心境,也与前面描写的山寺清幽氛围相吻合。

整首诗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再由景及人。先写山势和寺庙的位置,再写寺内的晨景(雾中金像、飞泉石梯),然后扩展到山谷的钟声和高塔的塔影,最后落到诗人的心境和选择。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如“宿雾”对“飞泉”,“钟声”对“塔影”,“金像”对“石梯”,“空谷答”对“乱云齐”,都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

蘅臯(héng gāo)驻马独依依,

寄恨微波带减围。

泪迹不成双玉箸(zhù),

身轻谁赋六铢(zhū)衣。

穿针静夜星榆出,摆手清晨雪絮飞。

目断风簾(lián)旧巢燕,

新看先傍杏梁归。

杨亿的这首《洛意》,题目中的“洛”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洛水女神,曹植的《洛神赋》就描绘了洛神的美丽和诗人对她的爱慕。这首诗也确实充满了对一位女性的深切思念和刻骨的爱恋。

开篇“蘅臯)驻马独依依”,蘅臯指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是一个很美的意象。诗人独自一人,骑马来到这里,停下马,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这个“独”字,点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的深沉。“寄恨微波带减围”,他把自己的愁恨寄托给眼前的微波荡漾的洛水。这愁恨有多深呢?深到让他的衣带都宽松了,形容他因思念而消瘦。“带减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相思之苦的意象。

“泪迹不成双玉箸,身轻谁赋六铢衣。”这两句进一步描写思念的痛苦和对女子的想象。“玉箸”是玉制的筷子,常用来比喻两行清晰的泪痕。这里说“泪迹不成双玉箸”,可能是说泪水太多,已经模糊不清,不成形状了;也可能是说思念之深,反而哭不出来,或者泪水未干又添新泪。总之,是极度的悲伤。“身轻谁赋六铢衣”,六铢衣是非常轻盈的衣服,传说中仙女所穿。这是诗人想象他思念的女子,身姿是那样的轻盈美好,宛如仙子,但如今又有谁来为她歌咏,赞美她的美丽呢?这里既有对女子美丽的怀念,也有佳人不在的惆怅。

“穿针静夜星榆出,摆手清晨雪絮飞。” 这两句转换场景,展现诗人对女子生活情态的回忆或想象。“穿针静夜星榆出”,宁静的夜晚,女子在星光下穿针,夜空中星辰如榆钱般繁密(“星榆” 化用天上星斗如榆荚之典),勾勒出幽美静谧的画面。“摆手清晨雪絮飞”,清晨时分,她挥手作别,空中柳絮如雪花般纷飞,动态中蕴含离别的怅惘。这两句通过细节刻画,凸显女子的温婉与美好,亦暗含时光流转的怅然。

最后,“目断风簾(lián)旧巢燕,新看先傍杏梁归。”诗人痴痴地望着,望断了那被风吹动的门帘,望见了旧日燕巢中的燕子。如今,他看到新来的燕子,总是先飞到那雕有杏花的屋梁边。燕子尚知归巢,而他思念的人却不知在何方。这旧巢燕、新来燕,都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伊人的无限思念。“杏梁”也常常是富贵人家或美好居所的象征。这结尾的景象,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重逢的渺茫期盼。

整首诗情意缠绵,辞藻华美,用典也比较多,但都用得很自然。诗人通过对洛水、泪痕、仙衣、乞巧、飞雪、归燕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层层铺垫,把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动人。虽然可能借鉴了洛神赋的意境,但更多的是诗人自己真挚情感的流露。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既美丽又忧伤的氛围。

此夕秋风猎败荷,

玉钩斜影转庭柯(kē)。

鲛(jiāo)人泪有千珠迸,

楚客愁添万斛(hú)多。

锦里琴心谁涤(dí)器,

石城桃叶自横波。

程乡酒薄难成醉,带眼频移奈瘦何。

这首《此夕》是一首情景交融、典故丰富、情感深沉的七言律诗。

诗的开头两句,“此夕秋风猎败荷,玉钩斜影转庭柯。”描绘了一个萧瑟的秋夜。秋风吹过,荷叶败了,发出“猎猎”声响。天上一弯新月像玉钩,月光斜照,树影在庭院中悄悄移动。这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清、寂寥的基调。这是“起”,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接着两句,“鲛人泪有千珠迸,楚客愁添万斛多。”是“承”也是“展”。诗人看到此景,内心涌起悲愁。他说鲛人流泪,能化成千万颗珍珠。这当然是想象,极言悲伤之深。然后说“楚客愁添万斛多”。这里的“楚客”,不单单指屈原,更泛指那些漂泊异乡、怀才不遇的失意人。诗人自己,此刻也成了这样的“楚客”。秋夜本就容易让人感伤,这愁绪便如潮水般,多了不止万斛。这两句用了夸张和典故,把无形的愁绪写得有形有量,情感浓度很高。李商隐的诗也常用这种意象叠加,一层层地把情感推向高潮。

中间两句,“锦里琴心谁涤器,石城桃叶自横波。”是诗意的“转”。“锦里琴心”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他们以琴相通,心意相合。但诗人问“谁涤器”,谁来为知音的琴擦拭灰尘呢?意思是知音难觅,空有满怀情愫无人能懂。“石城桃叶”则指向金陵旧事,王献之有爱妾桃叶,常在桃叶渡接送她。这里的“石城”即金陵,杨亿曾在京城秘阁校书,或许是怀念那段时光,或是感叹旧日风情仍在,人事已非。“桃叶自横波”,佳人风情依旧,但与己无关,或者说,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但自己却无心欣赏,或无人共赏。“谁”和“自”两个字用得好,形成对比,一边是苦苦寻觅不得,一边是风情自在流淌,更显出诗人的孤独和失落。这种对仗,可见诗人对《文心雕龙》中“丽辞”的研究很深。

最后两句,“程乡酒薄难成醉,带眼频移奈瘦何。”是全诗的“合”。“程乡酒”是古代桂阳郡郴县程乡溪出产的酒,虽然有名,但据说度数不高。诗人说,这酒太淡了,想一醉解千愁都难。这不光是说酒的物理特性,更是说心事太重,愁绪太深,连酒力也无法麻痹。这句还可能暗用了《庄子》里“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的典故,表达对朝政的某种疏离感。

杨亿写这首诗时,大约是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秋天,在处州做官。当时朝廷有“天书封祀”的争议,杨亿因为不肯写粉饰太平的青词,受到排挤。这种“难成醉”的心情,与他当时在朝堂上的处境是相关的。“带眼频移奈瘦何”,更是将愁绪落实到身体上。宋朝官员的腰带,上面的带銙(装饰片)和穿孔(带眼)是按品级固定的。人如果消瘦了,原来的孔眼就不合适了,腰带会松,就需要移动带眼,或者重新打孔。诗人腰带的孔眼要经常移动,可见他因忧愁而消瘦得厉害。《宋史》里也记载杨亿在景德三年(1006年)曾因病消瘦。这细节非常真实,也让全诗的悲愁感更加沉重。

这首诗是典型的西昆体风格,辞藻华美,用典精当。它从秋夜的景物写起,层层抒发内心的悲愁、孤独和仕途上的失意。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由景入情,由情及身,最后落在身体的消瘦和无法排遣的愁闷上,余味悠长。语言虽然用了典故,但整体表达的情感是朴素而真挚的,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来源:超级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