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用手作写活浪漫的诗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4:33 3

摘要:成都芳草街的风,总带着一丝温柔的缱绻。街道旁的浮生若梦手工商店,如同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琥珀,收藏着三个年轻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探索。13平米的空间里,从西藏拉来的老门板、广西壮族的织锦图案与国外毛线制品形成奇妙的碰撞。

成都芳草街的风,总带着一丝温柔的缱绻。街道旁的浮生若梦手工商店,如同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琥珀,收藏着三个年轻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探索。13平米的空间里,从西藏拉来的老门板、广西壮族的织锦图案与国外毛线制品形成奇妙的碰撞。

“店内的陈列桌上为何有藏式的元素?你们也不是藏区的人啊。”曾有顾客质疑。

主理人坨坨说:“我们想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这里不只是单纯的饰品店,还是她们看世界的窗口,也是她们将见闻与感悟写在指尖的诗集。

浮生若梦店牌

梦起:当热爱照进现实的缝隙

还未和浮生若梦相遇前,大学还没毕业的坨坨在古镇经营一家民宿,合伙人童心守着大学小吃街旁的日料店,另一位伙伴李晨则从事设计行业。那时的她们,像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现实的缝隙里跌跌撞撞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某个午后,日料店里一次最寻常不过的闲聊催生了入行的萌芽,坨坨说道:“我们只是想做一些能戴在身上的、独特漂亮的手工饰品。”大学生活里,昂贵的品牌饰品和廉价却质感不佳的批发货往往在市场上流通,而像她们这样年龄为20至30岁的女性却存在“日常精致”的性价比需求,于是她们决定自己亲自上手。

她们开始从网上买来简单的材料,在民宿或是日料店休闲的时刻,用一双双细致的手认真地做着这些在现在看来质感算不上好的成品。这些成品最初被当成礼物送给合适的朋友们,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传播收获到喜爱。之后一些朋友联系她们,希望能买到她们的产品,这让她们逐渐意识到,当初的热爱,或许可以成为一门事业。

最初的“造物生活”无法呈现她们对于美的想象,这时一款易经卜卦软件缓解了她们对于取名的纠结。“浮生若梦”,这个从古籍中走来的名字,带着对生活的诗意注解,轻轻落在了三个年轻人的掌心。它不仅是一个品牌的符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宣言——在忙碌的尘世里,用手作打造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浮生若梦”的诗意命名,也恰与芳草街的文艺气质不谋而合。因为订单的激增,店铺从家里堆满工具材料的阳台搬到贴有“旺铺招租”的天台工作室,再到楼下的临街小店。但街角的菜市场、安静的街道和热情的邻里,始终是她们“在现实缝隙中造梦”的最佳注脚。

浮生若梦与外面的芳草街

造梦:用匠心勾勒世界的轮廓

浮生若梦通过珍珠系列的经典美学守护生活仪式感,主张“用手作打造梦幻生活”,但“梦幻”不应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既渴望日常穿戴的品质感,又向往个性表达的艺术性。而充满个性的创意手作自然也成为她们审美理念的另类输出,通过利用布艺、天然果实、旧物改造等,她们将生活中的日常碎片化作独特的艺术品。坨坨认为,尽管目前做环保类型的产品已经有很多,然而光形成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切实的行动。于是她们接过客人送来的舍不得扔掉的旧衣物、破损包包等,用剪刀与针线进行“再创作”。收到成品的客人则反馈,感觉它们好像有了第二次生命。

店内产品陈列之一

店内的布局充满了巧思与温情。为方便顾客试戴时直观感受饰品与整体穿搭的适配度,坨坨放置了一副全身镜在里面;通过朋友婚礼现场的道具,空调管被装饰成花束的模样,化突兀为诗意;二手市场淘来的打字机,虽不再频繁使用,却成为时光的注脚,每一次按键的声响,都在诉说着手工的温度;象征公路标识的凸面镜,由于店内体积的狭小而摆设在桌子底下,却成为不少猫猫狗狗的打卡地。这里的每一寸空间,既氤氲着手作温度,又跃动着美学心跳。

店内二手淘来的打字机

店外世界亦有着别样的互动。“妹妹,你们的凳子怎么没有了?”之前门口的木制长凳坏了,有位爷爷特意跑来她们店里询问。那时她们才知道,这位爷爷每天闲暇时都会过来一坐。后来木制长凳被她们换成了新的卡通小狗凳,现在已经成为晨练的老人和疲惫的游客的歇脚处,见证着无数陌生人的短暂停留与暖心问候。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坨坨将它们以热缩片的方式融入创作中,在色彩搭配上以电影基调为主。其中有一件饰品她印象深刻,那条手链花了很长时间去制作。饰品灵感来自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影片中的主人公普洁会戴着大红花发圈去上学,那是她最开心的事,然而在上学的途中她不幸发生车祸去世,看到那一刻的坨坨心突然抽动了一下,因此在手链上串有一颗红色的玻璃心脏,那是她对影片中那个笑容灿烂却命运多舛的女孩的温柔致敬。“手作是记忆的载体,当我们戴上它,那些感动便有了具体的形状。”她们相信,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对话,与自己,与世界,与那些未曾谋面的佩戴者。

《蒙古草原,天气晴》与手链实图手链上的红色玻璃心脏

圆梦:在相遇中编织温暖的网

这里的客人,有的是偶然路过的游客,有的是每周必来的熟客,还有的,从客人变成了朋友,甚至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一个初到成都迷茫的女孩,在天台工作室遇见了“浮生若梦”,精致的饰品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亮色,也让她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了温暖的港湾,“戴着手作饰品过好每一天”成为现实。如今,她已成为职场精英,却依然会带着设计灵感来与她们探讨,与她们分享工作生活的烦心事,她们进一步发展成好朋友,有时会一起去云南等地旅游。

还有一位沉默却豪爽的买手店姐姐,初来店里时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挑选产品,对着镜子看了看,然后让她们包装起来。后来她告诉三位主理人,她经常逛这样的店,对产品有一些要求,第一,她希望线下产品在淘宝上没有进货,但这样的店很少;第二,要求纯手工制作,虽然很多店声称是手工制作,可她一眼就看出这是批发货。而三位主理人在私下请教那位姐姐时,她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积累的智慧告诉她们:“做好自己,属于你的客人终会到来。”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店铺与顾客之间的情感纽带。

主理人坨坨接受商界青年采访

坨坨说,她们最希望的,是让店铺成为女孩子们的“放松充电站”。在这里,试戴不买无需拘谨,闲聊驻足皆是欢迎。当饰品陪伴主人走过毕业、约会、旅行等人生重要时刻,当那些闪耀的瞬间被定格在照片与记忆中,便是“浮生若梦”最动人的意义——不是贩卖商品,而是去收藏时光,记住美好。

守梦:在浪潮中寻找诗意的生存之道

谈及国内手工行业,坨坨眼中既有忧虑,也有希望。“手工的价值,常常被低估。”这是国内与国外对于手工的消费理念不同导致的,在快消品横行的时代,手作的时间成本与情感投入显得弥足珍贵,不理解手工行业的客人往往觉得手作是一件不值得付出金钱去消费的事情。但她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线下门店,愿意触摸手工的质感,理解手工人的心血。

在她们眼中,每一次定制都是一次合作,是手作人与佩戴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然而面对定制需求与美学理念的冲突,如材质搭配上有所争议,她们会先提供多种方案,如果客人坚持己见,她们也表示尊重。“客人是来付费的消费者,他们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好的商品。”

“在消费的生死场里写诗”,是他们对浮生若梦的具体注解。商业世界的确锋利如刃,她们见过太多同行在租金涨潮中退场,在流量漩涡里迷失。而写诗是一件浪漫的事,她们尝试征集顾客的原创诗歌,将他们的诗句印在种子纸上,让薄荷与迷迭香的嫩芽从诗行里钻出来,抑或把它们贴在公告栏上让大家驻足欣赏。曾有一位9岁女孩写下《要像种子那样笑》的诗,这似乎与她们对浮生若梦的定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黑暗的土壤里,大声勇敢地笑。每笑一次,就长高一点。在肮脏的土壤里,自由自在地笑。”这首诗就像在砖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草,迸发无限的生命力,让她们深受触动。

比起完全的线上交易,她们更想坚守线下门店,将店铺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社区”,可以和顾客一起细水长流地走下去。因为“饰品需要被触摸,故事需要被倾听”。实体店的存在,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温柔抵抗,是让美变得可感可知的实体空间。

女孩的妈妈用店内便利纸写下来的诗店内用硫酸纸将诗打印出来

逐梦:让时光在指尖缓缓流淌

手工行业不能只靠“我说是手工”,而要让顾客“看到手工”。她们计划扩大店铺面积,打造更丰富的展示空间,希望能将“浮生若梦”打造成四川手作品牌的名片,让更多人看到本土手工艺的魅力。

“从店铺到品牌,我们还需要梳理一个明确的方向。”目前她们尽量减少公司项目的工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制作和店铺经营,不想急于求成,更想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未来的产品线会不断创新,但初心不变——用手作抵抗时光的流逝,让每一件饰品都成为“可佩戴的记忆”。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慢下来的匠心”不仅是情怀,更是对抗同质化的核心竞争力。那些关于美的梦想,还在三个年轻人的指尖缓缓流淌。或许,这就是手作的魅力:它让时光有了形状,让热爱有了重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耀着诗意的微光。浮生若梦,何妨用一点匠心,做一场属于自己的美梦?

“浮生若梦”店名

记者:林珊红;摄影:肖金洋;摄像:杨柔;编辑:吕媛

来源:商界创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