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海洋数据没共享?一项国际研究揭示背后的“数据共享”逻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6:39 2

摘要:▲上图:红唇蝙蝠鱼,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有物种,特殊的是它有四条“腿”(它的胸鳍),这种奇特的鱼类更多的是在海底爬行。摄影: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上图:红唇蝙蝠鱼,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有物种,特殊的是它有四条“腿”(它的胸鳍),这种奇特的鱼类更多的是在海底爬行。摄影:赵宇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8分钟

在我们的印象中,海洋广袤深远,是地球上最富生命力的自然系统之一。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发出警告: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鱼类减少、珊瑚白化、海洋变暖、海水酸化……这些变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共同的地球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这些问题,联合国发起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简称“海洋十年”。这个倡议从2021年开始,将持续到2030年,目的是通过科学手段来推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框架下,多个研究方向被列为重点,其中之一便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海洋中有哪些生命正在变化,它们的变化趋势如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会带来什么影响。

最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一篇发表在2025年1月《ICES海洋科学期刊》上的一篇国际合作研究报告,就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撰写了这篇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关键观点:如果想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仅靠某几个国家或组织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能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指导下的生态恢复和资源管理。

▲上图:2025年5月中旬在卡塔尔的一次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科学家们观察到至少5头宽吻海豚在近海浅滩中觅食。©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图文无关

该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强调“数据”的重要性。

过去,对于许多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监测数据。就像医生没有病人的体检报告一样,如果没有基础数据,科学家们也很难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出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恢复。因此,这项研究指出,我们急需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数据收集体系,用以监测海洋中的关键变量,比如水温、含氧量、生物种类、指标性物种、珊瑚健康状况等。

不过,要建立这种数据体系并不容易。不同国家、不同科研机构甚至是不同技术平台所采集的数据格式、标准和用途各不相同。比方说,一个国家可能记录的是某种鱼类的年平均数量,而另一个国家关注的则是季节性变化。如何让这些数据“说同一种语言”,成为科学研究的共同资源,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上图:澳大利亚的叶海龙(Leafy seadragons)。©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23年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即通过“协同设计”(英文中称为co-design)的方式来统一行动。这种方法鼓励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私营企业以及地方社区共同参与,从一开始就商讨数据采集的目的、方法和标准。这样一来,数据的采集就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从源头上就具有可比性和可共享性。

与此同时,研究也指出了本地网络的重要作用。虽然国际合作很重要,但实际上,很多关键数据还是要靠地方层面的机构来采集。比如,一个小渔村的渔民可能会注意到近几年某种鱼越来越少了;或者一个沿海地区的志愿者发现珊瑚礁变得暗淡无光了。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其实都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线索。如果能把它们系统地记录下来,并纳入更大的数据库,就能为整体判断提供宝贵的参考。

▲上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旨在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提供关于地球上所有类型生命的数据的开放获取。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汇集了世界各地关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观测记录、分布数据等。通过GBIF,科学家、研究人员、政府部门以及普通公众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这些数据,用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多个领域。GBIF不仅为我们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上图是一份GBIF的介绍材料。©Linda Wong摄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为了实现这样的数据整合,现有的一些全球平台正在发挥作用。比如海洋生物信息系统(OBIS)、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等,都致力于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据集中起来,供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使用。此外,像自然历史博物馆、水族馆、非营利科研机构等,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它们通常拥有大量长期的标本和记录资料,是了解生态变化的“时间胶囊”。

除了数据本身,技术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当前,随着遥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发展,采集和处理生态信息的能力正在迅速提升。研究人员提到,许多私营企业已经在使用无人机、自动探测设备等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监测。在一些地区,公司还参与了珊瑚恢复、海洋清洁等实际行动。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与学术界和政府合作、并遵循统一的科学标准的话,其成果将更具参考价值,也更易被纳入政策制定中。

上图:Autosub6000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无人机)。 这是一款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研发的一款深海探测设备。它长5.5米,重1800公斤,能够在6000米深的海底进行自主航行。凭借精确的导航系统和先进的避障功能,Autosub6000可以安全高效地执行各种科学考察任务。Wynn, Russell B., et al.(2014)

从政策角度来看,这项研究强调了“信息透明”的重要性。通俗地说,如果各方都能看到彼此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就更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一个国家在制定海洋保护区范围时,如果能参考周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就能设计出更科学的管理方案。同样地,地方社区在参与渔业管理时,如果能了解附近海域的鱼类资源变化趋势,也更容易理解相关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

为了推动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研究还提到了制定统一标准和框架的重要性。当前,全球已经有一些相关协议和倡议正在推进,比如气候领域的《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这项研究建议,将这些现有框架与“海洋十年”的工作目标进行对接,并强化各国国家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将全球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动中。

▲上图:香港海域风光。©裘德卫(Saul Dewei chiu)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除了科学和政策层面的建议,这项研究也强调了公众参与的价值。尤其是原住民和地方社区,他们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往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在许多地区,这些社区已长期参与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研究呼吁,应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和话语权,以确保他们的经验能在现代生态管理中发挥作用。

海洋如此之大,问题也不容小觑。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而是从实践出发,梳理了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一系列现实路径。思路是清晰的:不是某个“超级技术”或者“单一政策”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一个由众多小环节构成的协同网络。在该研究的最后部分,也提到了一些挑战和现实问题。比如说,生态监测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对于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可能难以长期开展系统的监测活动。此外,如何保障数据的隐私性、公平使用以及知识产权,也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Frank E Muller-Karger, Aileen Shau Hwai Tan, A Louise Allcock, Ward Appeltans, Claudia Barón Aguilar, Andreu Blanco, Steven J Bograd, Mark John Costello, Audrey M Darnaude, Britt Dupuis, Lucie M Evaux, Kelly Goodwin, Sean Jungbluth, Margaret Leinen, Lisa A Levin, Pooja Mahapatra, Rebecca Martone, Lina Mtwana Nordlund, Anthony B Ndah, Eric Pante, Ken Paul, Jay Pearlman, Dominique Pelletier, Veronica Relano, Alex David Rogers, Sophie Seeyave, Joana Soares, Simon Taylor, Linwood Pendleton, Capacity sharing to protect and restore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Volume 82, Issue 1, January 2025, fsae187, https://doi.org/10.1093/icesjms/fsae187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Muller-Karger, Frank E., et al.文 | 王海诗

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王海诗.90%的海洋数据没共享?一项国际研究揭示背后的“数据共享”逻辑.海洋与湿地.2025-05-19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关于“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等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

“海洋与湿地”持续发布前沿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该平台坚持传播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深海采矿、湿地碳汇、国际法、气候变化与适应等全球环境治理前沿议题,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护工作者、青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通过搭建知识共享桥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封面海龟图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