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小调与陕北秧歌共舞,文化交融不以山海为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6:52 2

摘要:5月15日—19日,记者跟随“榆您相约”采访团队行走在榆林大地,苏陕协作的印迹处处可见,随着扬榆协作的深度迈进,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个个烙刻着扬州元素的文化项目已然融入了这座塞北古城市民生活的日常。

5月15日—19日,记者跟随“榆您相约”采访团队行走在榆林大地,苏陕协作的印迹处处可见,随着扬榆协作的深度迈进,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个个烙刻着扬州元素的文化项目已然融入了这座塞北古城市民生活的日常。

走进榆林图书馆内,一排排崭新书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其中,位于四楼的特藏文献阅览区是全馆最大亮点。2024年,这里迎来“镇馆之宝”——扬州文汇阁版《四库全书》,这部耗时12年、采用数字印刷技术与特制宣纸复制的典籍,包含3.6万册古籍,真实地反映了原书内容,与北京故宫收藏的复刻版本相同,也是国内的第八套《四库全书》。

在绥德县永定公园内,五孔窑洞改造的“扬州市图书馆绥德城市书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扬州设计团队巧妙融合窑洞建筑的厚重与江南园林的灵秀,170平方米空间内既有《扬州画舫录》等江南典籍,也有《陕北民歌大全》等本土文献。2024年国庆期间,68岁的退休教师郭峰每天带着孙子来此阅读:“以前觉得扬州很远,现在翻开书就能看到瘦西湖的照片。”这座全国唯一的窑洞书房,正是扬榆协作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如今,通过借鉴扬州城市书房建设的先进经验,深挖城区公共空间潜力,榆林各地正在为百姓打造更多优雅舒适的阅读空间。“两地文化建设多维度延伸,涵盖艺术、民歌等领域交流推广,增进两地相互了解,让群众深入知晓彼此特色文化。”榆林市委网信办主任、市大数据局局长刘斌认为,文化交流还需要向更深层次去拓展。

挂职干部就是最活跃的文化信使。邗江区派往绥德的杨荣,总用古琴缓解乡愁,他利用空闲时间办起了绥德第一个古琴培训班,这个月他将带领学员举办绥德历史上首场古琴音乐会;榆林赴宝应县的王晓娜,将扬州“田园综合体”经验引入定边县,却在项目落成时带领村民高唱信天游。2024年,榆林借鉴扬州经验建成24小时智慧图书馆,扬州中小学音乐课新增陕北民歌教材,这种互鉴让文化协作成为“活的传统”。

4月25日,扬州瘦西湖畔,榆林青年歌唱家吴彩乐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惊艳全场。人群中,一位扬州市民感慨:“这调子充满了陕北高原的特色,现场聆听确实让人震撼。”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走亲活动,恰似扬州与榆林文化交流的缩影——当黄土高原的豪迈激荡着运河古城的灵秀,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为纽带,书写出“南北共融、山海情深”的时代篇章。

越来越火的“非遗走亲”,早已超越文艺展演的范畴。在扬州少堂书场,榆林非遗传承人以陕北说书《一代楷模韩起祥》演绎英雄传奇,醒木脆响与扬州弹词《绿杨记忆》交织成奇妙韵律;绥德腰鼓的雷霆之势与扬州木偶的纤巧灵动同台争辉,引得观众席掌声如潮。2024年,榆林剪纸艺人高小莲与扬州刺绣大师陈露合作的《塞上江南》系列作品在苏陕文创展亮相,大漠孤烟与二十四桥明月夜共绘一卷,成为研学课堂的明星教具。

文化交融催生出“乘数效应”:扬州东关古渡的“塞北-江南”研学专线年接待游客超50万;榆林古城“扬榆文创馆”内,剪纸漆器融合作品《长城运河共潮生》成为外宾国礼;“扬榆文化云”平台共享200家博物馆资源,陕北说书艺人通过直播向扬州网友传授三弦技艺。更深层的变化在民心——2024年榆林艺术团赴扬演出时,团长用扬州方言致谢;扬州个园的陕北摄影展上,窑洞星空被观众误认作“瘦西湖倒影”。

站在绥德窑洞书房前,门楹上写着“江淮风·黄土韵”,这就是扬榆协作的魂。2025年扬榆协作会议宣布启动“文化协作2.0”计划:共建长城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联动机制,设立5000万元协作基金,培育百名“非遗双创”人才。正如榆林市相关领导所言:“这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催化出‘N次方’的聚合效应。”

从典籍到非遗,从干部到群众,两座城市正以文化为舟,谱写跨越山海的壮丽和声。

来源:陕西科技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