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把关注点集中在“吃什么”和“吃多少”上,确实,这很重要,但光靠饮食和药物远远不够。想要血糖长期稳定达标,必须走出家门、动起来!
“我饮食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血糖还是忽高忽低?”
“药都吃了,怎么还是达不到医生说的‘理想值’?”
“我不爱动弹,能不能靠控制饮食就把糖尿病管住?”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把关注点集中在“吃什么”和“吃多少”上,确实,这很重要,但光靠饮食和药物远远不够。想要血糖长期稳定达标,必须走出家门、动起来!
一句话总结:糖尿病不运动,血糖管理难长久;运动坚持了,药量可能还会减!
而这并不是“主观感受”,而是科学研究的共识。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
“运动,是糖尿病的第三种药。”
没错,饮食是基础、药物是工具,但运动是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核心力量”,尤其是2型糖尿病。
✔ 科学研究怎么说?
1、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明确指出:
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2、《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饮食和用药都相同的前提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HbA1c(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7%~1.0%。相当于一个药物的效果!3、国内研究也证实:
糖尿病患者久坐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有规律运动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一句话:运动对糖尿病人来说不是“可选项”,是必修课。
从原理上讲,运动降血糖的机制可以归纳为3个关键点:
并不是你走两圈、动两下就能降糖了。不同类型的运动,对降糖的效果差异明显。
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指出——这3类运动对糖尿病管理尤其有效,可以交替搭配进行:
1. 有氧运动:降糖“主力军”
说白了,就是“让你气喘吁吁但还能说话”的运动。它是糖尿病运动干预的“基础大课”。
推荐频率:
每周至少150分钟(建议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强度为“中等偏上”,不能太轻松,也别太拼命。效果亮点:
特别适合人群: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超重或合并高血压的人群。
2. 抗阻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别忽视!
很多人一提“抗阻运动”,就觉得是健身房里拿哑铃的“硬汉”们的专属,其实不是。
抗阻运动包括:
自体重练习(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举哑铃或矿泉水瓶健身器械训练等推荐频率:
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练到“肌肉有点酸”,不是追求极限。特别适合人群:
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或年龄较大的患者(适当进行,避免负重过大)。
如果你没办法长时间运动,或者觉得“每天快走太无聊”,可以试试间歇性高强度运动(HIIT)的变体。
比如:
快走1分钟 + 慢走1分钟,交替20分钟;慢跑3分钟 + 快跑1分钟,交替15~20分钟。研究亮点:
有研究表明,这类交替式运动能显著改善餐后血糖;在同等总时间内,间歇运动对改善糖代谢的效果优于持续稳定运动。特别适合人群:
年轻糖尿病患者、工作忙碌没时间锻炼的人。但要注意身体承受能力,避免过度刺激。
糖尿病患者运动不能“闭眼瞎练”,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久坐不动、懒得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不是“小事”,而是隐性风险积聚:
长期不运动,就像血糖管理的“漏斗底”,再好的药物和饮食,也守不住你的健康。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它是需要“养”一辈子的病。饮食、用药、监测、运动——这四驾马车,哪一头瘸了,血糖都难以跑得稳。
而运动,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最难长期坚持,但回报也最大的那一项。
别等糖化上升了、合并症找上门了,才后悔没早点动起来。
今天开始,哪怕是每天快走20分钟,或者原地踏步10分钟,也比“坐以待糖”强得多。
愿每一位糖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血糖达成“长期和平协定”。
来源:健康那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