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病毒尽管已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许多人对于感染后会出现什么症状、该如何应对,依然存在不少疑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新冠病毒尽管已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许多人对于感染后会出现什么症状、该如何应对,依然存在不少疑惑。
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很多人会第一时间猜测:"我是不是感染新冠了?"这种不确定性往往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
病毒入侵人体后并非立即显现症状。通常在接触病毒后2-14天内,平均为5-6天,人体才会出现明显不适。这段时间被称为"潜伏期",正是因为这个"潜伏期"的存在,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传播源。
一些感染者常常将初期症状误认为普通感冒或季节性过敏,从而延误了及时隔离和治疗的时机。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值得我们重视。
新冠感染的表现因人而异,从轻微不适到重症住院,差异很大。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干咳和乏力。发热可能并不明显,有些人仅有37.3℃左右的低热,甚至不发热。
干咳多为刺激性的,无痰或少痰;而乏力则表现为全身无力、精神不振。
人体的免疫系统面对病毒入侵时就像一座城市启动了防御机制,这些不适感正是免疫战斗的外在表现。除了这三大症状外,还可能出现:
嗅觉或味觉丧失是新冠感染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突然间,香浓的咖啡变得毫无气味,美味的食物索然无味。虽然大多数患者会在几周内恢复,但少数人可能持续数月之久。
"菜都不香了"这句网络流行语背后,折射的恰恰是新冠患者的真实感受。这种感觉变化往往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头痛、肌肉酸痛也是常见表现。这种疼痛与感冒时的不适不同,更加剧烈,甚至有患者描述为"被卡车碾过一般"。
大多数感染者属于轻症,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可在家中休息自愈。但约15%的患者会发展为需要吸氧的重症,5%左右可能转为危重症需要重症监护。
当呼吸系统开始向我们发出警告信号时,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嘴唇发紫,或精神状态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这些是氧气供应不足的表现,预示着病情可能正在恶化。
一些人总认为"不过是个小感冒而已",强撑着继续工作生活,结果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俗话说"小病不治,必成大患",对于新冠尤其如此。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不发热,而是表现为突发的意识模糊、食欲下降或原有基础疾病加重。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血糖控制恶化;心脏病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加重。
当老人突然"不太对劲"时,家人往往归因于"年纪大了"而轻视,实际上可能是新冠感染的非典型表现,需要提高警惕。
儿童感染新冠后,症状通常较轻,但近年来报道了一种与新冠相关的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
表现为持续发热、腹痛、皮疹等多系统受累的情况,虽然罕见但需警惕。
面对症状,许多人陷入两难:小题大做吗?还是不管不顾?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判断:
若出现呼吸困难、持续性胸痛或胸闷、新发的精神错乱、无法保持清醒、嘴唇或面色发青,应立即就医。
有些人"硬扛"是常态,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而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医学上的"等待和观察"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密切关注的同时评估病情进展。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但新冠病毒并未彻底消失。感染后如何科学应对?
首先是充分休息和隔离。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居家休息,避免外出传播。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功能。多数轻症患者只需对症处理,无需特殊治疗即可康复。
保持适当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喉咙不适和促进痰液排出。如有发热,可使用退热药物,但应避免盲目服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药到病除"的想法在面对病毒感染时往往行不通,反而可能因药物滥用带来副作用。对于大多数轻症患者,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才是抵抗病毒的主力军。
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仍有持续症状,即所谓的"长新冠"。常见表现包括持续性疲劳、认知障碍(脑雾)、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等,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许多人把这种持续不适归因于"心理因素"或"年龄增长",而忽视了长期症状背后可能是新冠感染的后遗症。
研究显示,即使轻症患者也可能出现长期症状,这提示我们不应轻视任何形式的新冠感染。
尽管疫情形势已有缓解,但预防仍应是我们应对新冠的首要策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增强体质,规律作息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人们常说"没有最好的医生,只有最好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在新冠预防中尤为贴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还能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当怀疑自己感染新冠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可以进行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认。无论结果如何,出现呼吸道症状时都应减少外出,避免传播给他人。
科学应对,既不恐慌也不轻视,才是面对新冠最理性的态度。通过了解症状特点,我们能更好地判断自身情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训同样适用于我们与病毒的斗争。只有充分了解新冠的症状表现,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主动。
健康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的珍宝。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警惕,科学防护,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王福生,陆林,曹彬,等.COVID-19恢复期患者长期健康影响及康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6):511-520.
[2]冯焕村,刘又宁,张梓豪,等.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174-181.
[3]李兰娟,仇毓东,王宇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第十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6):467-477.
来源:健康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