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风劲起,山城春浓。2025年4月11~13日,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已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
江风劲起,山城春浓。2025年4月11~13日,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已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
4月12日上午,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向邦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桂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江冠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蔡大川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正强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论坛1”隆重举行。十余位专家齐聚,围绕肠癌、肝癌标志物展开深入探讨,为消化系统肿瘤精准医疗注入新动力。
Session1:纵览结直肠肿瘤标志物科研前沿,共探临床应用新价值
在论坛主席蔡大川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启幕。论坛主席魏正强教授、向邦德教授、王桂华教授依次登台致辞,为论坛锚定方向、凝聚共识。在多位大会主席精彩致辞后,论坛正式转入学术交流环节。首场"结直肠肿瘤标志物研究"专场聚焦基础科研与临床转化的双向赋能,开启消化道肿瘤精准诊疗的深度探讨。
王锡山教授:锚定结直肠标物临床转化,构建全病程诊疗体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系统梳理了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从癌胚抗原的临床应用雏形,到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检测的技术革新,通过"基础机制-临床验证-真实世界"的三维架构,揭示标志物在CRC诊疗中的核心价值。
此外,王教授还结合本院4例复发转移疑难病例指出,截止到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现存病例已超350万例,患者对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监测需求迫切,因此持续推动新型监测标志物的研发进程势在必行。王教授强调,肿瘤标志物不仅深度关联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更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依据。
王良静教授:肠道共生菌解码肠癌免疫微环境新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良静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结肠肿瘤转移与肠菌干预”报告。其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约氏乳杆菌与生孢梭状芽孢杆菌合作产生吲哚丙酸(IPA),通过促进CD8+耗竭T细胞祖细胞(Tpex)的产生,从而改善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对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响应,进而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基于微生物的辅助方法来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此外,王良静教授团队还发现青春双歧杆菌可促进衰老肠道ISCs增殖分化、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并揭示了可溶性多糖是热灭活青春双歧杆菌的功能组分。研究为解析“宿主-肠菌”复杂互作网络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同时,青春双歧杆菌来源的可溶性多糖,作为一种后生元,为结肠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潜在干预手段。当前王良静教授团队正加紧进行临床转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实现抗癌将会成为现实。
黄陈教授:circRNA破解肿瘤异质性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黄陈教授围绕新型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的探索及其转化研究进行了报告。肿瘤异质性及缺乏可靠时空异质性标志物一直困扰着临床诊疗。黄陈教授团队研究聚焦血液来源的环状RNA(circRNA),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发现多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如circSLC2A1、circTRGPT3等。机制研究显示,circRNA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调控SLC2A1参与P53信号通路、形成缺氧环境下的正反馈环促进结肠癌细胞生长、编码多肽负向调控CD8阳性T细胞免疫激活功能,以及在缺氧状态下通过剪切因子促进环化。临床转化方面,circRNA可作为液体活检判断患者预后,与传统标志物组合预测患者预后和分型,其编码多肽可作为潜在靶向药物。黄陈教授认为circRNA在结直肠癌及其他实体肿瘤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黄陈教授团队发现针对淋巴结囊外转移及间质比,开发高通量快速动态算法和AI模型辅助识别,可为术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当然,作为外科医生,黄陈教授表示,其团队也在专注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目前在上海地区胃癌及结直肠癌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已位居首位。
鞠怀强教授:脂肪微环境重塑肠癌免疫治疗格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鞠怀强教授做了题为“脂肪微环境与抗肿瘤免疫”的报告。针对胃肠肿瘤免疫治疗有效率低的难题,鞠怀强教授团队聚焦癌旁脂肪微环境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结直肠癌原发及转移灶旁脂肪组织中存在大量激活状态的T/B细胞,形成三级淋巴结构,提示其潜在抗肿瘤免疫作用。但动物实验表明,去除癌旁脂肪后肿瘤体积显著缩小,肿瘤内CD4+/CD8+T细胞浸润增加,揭示癌旁脂肪与肿瘤存在免疫细胞竞争关系。
机制研究显示,癌旁脂肪中的基质细胞亚群(TIM细胞)高表达CXCL12,通过CXCL12-CXCR4信号轴将免疫细胞滞留于脂肪组织,削弱肿瘤内免疫浸润。干预该信号轴(如抑制CXCL12或CXCR4)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鞠教授指出,该研究首次证实癌旁脂肪并非被动“旁观者”,而是通过竞争性捕获免疫细胞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其临床价值在于:通过影像学评估癌旁脂肪密度或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靶向CXCL12-CXCR4信号轴或清除TIM细胞,有望成为提升胃肠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新策略。研究拓展了肿瘤微环境的范畴,为开发基于脂肪微环境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对免疫耐受型胃肠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Session2:深析肝癌标志物创新应用,畅论科研进展新高度
在肝癌标志物研究专场,四位学界翘楚围绕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展开深度分享,呈现多维度的研究突破与应用图景。
匡铭教授:解析TLS微环境构建肝癌精准诊疗新范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围绕肝癌及结直肠癌肝转移(CLM)中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成熟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展开了诸多研究,并对此进行了报告。他指出肝癌(尤其肝细胞癌)和CLM因肝脏复杂免疫微环境导致治疗效果有限,而55%的肝细胞癌和81%的CLM病灶存在TLS(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其成熟度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响应密切相关。机制上,CLM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通过CCL19招募CCR7阳性B/T细胞促进TLS形成,而色氨酸代谢水平显著影响TLS成熟——高色氨酸代谢抑制其成熟,反之则促进。功能上,抗PD-1治疗可诱导TLS成熟,促使浆细胞产生针对HBV相关抗原的特异性抗体,通过补体依赖途径杀伤肿瘤细胞,尤其对HBV相关肝癌有效。团队搭建空间转录组等技术平台解析TLS微环境,未来拟探索其来源抗体的临床应用及靶向代谢调控策略,为肝癌精准治疗提供新靶点。
赵宏教授:肝癌标志物研究突破肝胆肿瘤早期诊断难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宏教授在题为“甲基化检测在肝胆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报告中,针对肝癌及胆道肿瘤早期诊断难题,系统介绍了液体活检技术的最新进展。赵宏团队研发的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技术(MCP)突破传统瓶颈,通过一份血液样本同步检测甲基化状态与SMV突变,可识别低至1%频率的变异,在肝癌前瞻性队列中对AFP/超声阴性人群的早检灵敏度达80%,能检出1公分的早期病灶。针对胆道肿瘤术前诊断率低(如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学诊断率仅40%)的问题,团队进一步构建整合4个SMV位点与5个甲基化位点的BUGscreen模型,训练集敏感性/特异性均超95%,显著提升良恶性鉴别效能。目前团队正推进MCP技术向数字化PCR平台转化,通过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推动其在临床普适化应用。该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少样本、多维度、高精准”的肿瘤早诊目标,为肝癌及胆道肿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杨田教授:血清标志物构建肝癌全病程管理体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田教授聚焦肝癌“三高一低”诊疗难题,分享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探索。针对传统标志物(AFP、PIVKA-II)效能局限,团队开发ASAP模型,整合性别、年龄、AFP及PIVKA-II四项指标,通过列线图和计算器实现精准早筛,较单一AFP检测将早期肝癌诊断率提升25.8%,已在43家三甲医院推广,覆盖超百万人,尤其适用于乙肝相关肝癌高危人群。
在疗效评估与预后分层中,AFP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PIVKA-II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构建分级模型,可有效区分低、中、高危复发人群,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选择。复发监测方面,动态追踪AFP、PIVKA-II水平,结合液体活检技术监测MRD,即使影像学阴性,标志物未达标也提示残留风险,将复发监测效能提升27.3%,助力早期干预。
杨田教授强调血清标志物需兼顾经济性与实用性,未来将融合影像组学、多组学技术,构建“早筛-治疗-复发防控”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肝癌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为提升患者生存率提供新路径。
卢伟强教授:GPCR信号轴解锁肝癌免疫调控新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卢伟强教授在题为“GPCR与肿瘤免疫调控”报告中,聚焦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针对“冷肿瘤”免疫抑制难题,揭示肿瘤相关髓系细胞通过GPCR识别乳酸、前列腺素等代谢物,介导免疫抑制信号的核心机制。团队发现乳酸受体(GPR81)激活可促进抑制性髓系细胞(如CCR2+多形核MDSC)浸润,而其抑制剂尼莫地平能减少这类细胞聚集,增强T细胞活化,与PD-1抗体联用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针对前列腺素受体EP4,开发的拮抗剂可抑制髓系细胞向免疫抑制表型分化,相关药物已进入临床Ⅱ期,初步显示良好安全性与疾病控制率,进一步设计的EP2/EP4双靶点拮抗剂能协同阻断抑制性信号,克服转移性肝癌导致的系统性耐药,提升免疫治疗响应率。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药物筛选及动物模型验证,阐明GPCR介导的代谢信号通路对髓系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为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推动“冷肿瘤”转“热肿瘤”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兼具基础创新与临床转化价值,有望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普适性与疗效。
论坛主席江冠民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论坛围绕肠、肝癌标志物前沿研究,搭建起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深度融合。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思想碰撞与成果分享,不仅为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技术突破提供了创新路径,更以前沿标志物研究为纽带,串联起从早期筛查到预后管理的全病程诊疗体系,为提升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的整体科研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注入强劲动力。期待与会同仁以论坛为起点,持续深耕标志物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共同谱写消化道肿瘤精准医疗的崭新篇章。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