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乒赛和奥运会都是国际乒联参与主办或组织的世界大赛,在这样高级别的赛事上,同一名中国运动员的球拍接连出现意外,不禁让人提出疑问,国际乒联在赛事管理上是否存在系统性的漏洞?
王楚钦和他的球拍又“受伤”了。两次世界大赛,同一个中国运动员的运动装备出现人为损坏。我们不禁发问:再一再二,还会有再三吗?
继去年巴黎奥运会球拍被摄影记者踩坏后,正在举行的多哈世乒赛上,王楚钦的球拍又出现了疑似人为损坏导致的开胶问题。
世乒赛和奥运会都是国际乒联参与主办或组织的世界大赛,在这样高级别的赛事上,同一名中国运动员的球拍接连出现意外,不禁让人提出疑问,国际乒联在赛事管理上是否存在系统性的漏洞?
一问:球拍检测流程标准化是否责任到个人?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运动员球拍检测这一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球拍的人是不多的。乒乓球国际裁判长孙麒麟、乒乓球国际裁判宣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运动员球拍赛前检测包括球拍检测组、临场裁判员或裁判长以及双方球员在内的三方检测。
球拍检测组检测完毕后,检测人员要填写表格,记录球拍检测相关信息。此后,球拍检测组会把这张表格和球拍一起放到袋子中,再把袋子送到比赛场地,由临场裁判员打开,再对球拍做一次检查。检查通过,裁判员把球拍交给运动员,双方球员如有需要,可再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检测组、裁判员都要保证运动员球拍完好无损,这是基本原则。”孙麒麟说。
王楚钦赛后对球拍损坏事件回应道:“上午打的时候还没有事,下午检测完了以后海绵就开了一半。”而从赛事的直播画面来看,双方球员赛前并没有对球拍进行直接的互相检查。分析至此,问题似乎聚焦在了检测组和裁判的检测过程中。可赛后,面对舆论质疑和中国乒协的申诉,国际乒联一面强调球拍检测团队的操作程序正确,一面又无法及时给出合理的解释。不知道问题缘何而出、是谁所为,“仍待调查、一头雾水”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赛事主办方如若能将检测标准进一步明晰、使检测流程公开可证、让责任对接落实到人,那么也不至于出现在即将开赛之时,将一把已经损坏的球拍交还到运动员手中这样荒诞的一幕。
二问:世乒赛的裁判是否足够专业?
球拍损坏已是眼前事实,而面对突发情况,临场裁判员作出的反应却只是一味“Say no”。据赛事直播画面,当王楚钦拿着已经开胶损坏的球拍向当值裁判提出交涉后,这名裁判却第一时间予以否认,认为球拍没有问题,同时也强调检测环节也没有问题,随即催促双方球员开始比赛。王楚钦见交涉未果,向教练团队反馈,并一同再次向裁判提出异议。在进一步交涉后,这位裁判才最终允许王楚钦使用备用拍进行比赛。
赛后也有媒体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传了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球拍特写,并称球拍有明显的损坏。
图源:@白宇
裁判是赛事主办方在比赛过程中维持比赛秩序公平公正的重要代表力量。面对肉眼可见的开胶损坏,裁判员却视若无睹并一再否认;面对运动员提出的异议和诉求又不能及时给出合理答复,只是一味撇清责任。很明显,在这次争议事件中,世乒赛裁判的临场处理是欠妥的,反映出赛事主办方在突发状况中临场处置机制的不完善,而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发挥。
三问:前车之鉴在先却漏洞屡出,运动员权益和赛事公平公正是否被漠视?
此次事件引发关注后,不少人发现其实球拍人为致损一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大赛中。早在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王皓也遇到过几乎相同的情况。经检测进场后,原本完好的球拍出现胶皮裂开的情况。对此,时任中国队教练刘国梁也曾表态,希望国际乒联尽快对检测流程进行标准化。
球拍之于运动员是最为珍贵的武器,稍有差池都会让运动员感到不适而影响比赛结果。而国际大赛的赛事主办方在球拍检测和设备保护环节屡次出现纰漏,是否说明国际乒联在很长时间内,在赛事筹备和管理上存在系统性的漏洞?这无疑使运动员的合理权益受到伤害,更让比赛的公平公正无法得到维护。
赛后中国乒协在此事上的表态十分迅速且坚决明确,并对球拍检测流程提出了三点极具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国际乒联一一进行回应。
——中国乒协希望在此事件之后,能够由工作人员全程跟随球拍检测并确保没有任何无关人员可以接触到检测后的球拍。
国际乒联表示,根据赛事规则,允许各支球队派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跟随。
——中国乒协希望后续赛事更换更大且更安全的球拍检测容器。
国际乒联表示,在该事件发生后,已第一时间要求组委会提供A4尺寸的大信封,并要求所有裁判员在工作过程中小心谨慎对待球拍,同时强调球拍检测团队的操作程序是正确的。
——中国乒协要求球拍检测过程全程录像。
国际乒联表示从本次世乒赛实际操作角度,全程录像暂时无法实现。国际乒联将在未来比赛过程逐步推进。
希望国际乒联可以尽快将事件调查清楚,还原真相,给予有关各方一个合理的解释,另外,及时优化改进球拍检测流程,避免此类赛场外的插曲再次影响赛事的公平公正。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