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浙江嘉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超开业,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鉴于其品牌名称与知名零售企业“胖东来”高度近似,公众随即对商标侵权问题提出质疑。次日,“胖东来”官方正式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已启动法律程序,并向涉事方发送律师函。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令人心惊的现实——不少企业仍在“术”的层面打转,而商业竞争早已进入“道”的维度。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管理解读:曹寓刚(上海稻盛利他阿米巴策划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实效阿米巴开创者、原稻盛和夫同声翻译)
前不久,浙江嘉兴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商超开业,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鉴于其品牌名称与知名零售企业“胖东来”高度近似,公众随即对商标侵权问题提出质疑。次日,“胖东来”官方正式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已启动法律程序,并向涉事方发送律师函。
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商业登记信息显示,“胖东升”“胖西来”“庞贝来”等刻意模仿“胖东来”的商标注册申请不断涌现。这一现象清晰地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部分经营者依旧秉持“蹭流量”的投机思维,企图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窃取成熟品牌的无形资产;其二,市场监管体系在基层执行层面存在响应滞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上纵容了此类“打擦边球”的行为。
深入思考可知,这种单纯的表层模仿难以复制真正的商业价值。胖东来在零售业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构建了完备的价值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将90%利润分配给员工的分配机制、秉持“只有员工幸福,顾客才会幸福”的价值观追求和运营哲学,以及超越行业标准的人性化服务体系。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难以被复制的“软实力护城河”。
那么,山寨胖东来这一现象,从商业底层认知的角度分析,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反思?中国品牌应当如何做,才能真正从“形似”迈向“神似”,进而进入商业文明的全新阶段?
胖东来员工眼里的光,不是KPI逼出来的
中外管理:山寨胖东来的争议本质是“服务模仿”还是“价值观缺失”?从商业底层逻辑看,这种争议为何集中爆发在中国零售业转型期?
曹寓刚:我认为,这一事件争议的根源不在于山寨企业“形”的模仿,而在于企业“魂”的缺失。
事实上,胖东来即使被“山寨”,也很难被超越。特别是,当行业开始集体讨论“该不该给员工高工资”时,恰恰暴露了多数企业仍被困在“术”的层面里打转,而胖东来早已在“道”的维度上,重构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这也是中国商业文明进化中的一次“认知体检”,而所谓“山寨争议”正是工业化思维与人性化管理思维的一次剧烈碰撞。模仿者把“高薪”“微笑服务”当作可拆解的零件,安装到自己的组织里,却忽略了这些表象背后一整套“人性觉醒系统”的支撑——胖东来员工眼里的光,不是KPI逼出来的,而是企业“把90%利润分给员工”这种反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下,滋养出来的生命状态。
当你的组织还在把人力支出当作“成本”,又怎么能激发员工的无限潜能和附加价值,又怎么会“长出”创造力?
此次事件为何爆发在零售业的转型期?我认为有三个底层逻辑。
第一,消费者认知升维。我们的大众消费正从“交易满足”向“情绪消费”升级转型。过去,消费者就追求标准化的“功能性需求”,但新一代消费者能瞬间识别“真心”与“演技”的温差。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服务动作,在胖东来就是共情,在模仿者却是在“作秀”。
第二,数字化时代会放大人性灰度。在短视频时代,一个店员翻白眼的微表情,可能会被无限传播,企业无法再用广告包装,掩盖真实的文化底色。当技术让“表里如一”成为最低生存门槛时,没有价值观内核的模仿就像纸糊的铠甲,经不起一次流量暴雨的冲刷。
第三,零售业生产关系重构。传统零售的“渠道霸权”正在崩塌,胖东来证明一线员工才是离用户最近的价值创造者。但多数企业转型期还在用“总部指挥门店”的旧地图,试图驾驭“员工自治”的新大陆,这种组织层面的认知滞后,必然导致价值观与实践的断层。
“利他”不是可切割的营销模块,而是呼吸般的经营常态。当行业还在争论该不该学胖东来时,真正的觉醒者应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员工幸福-客户感动-企业永续”的正向循环,这才是中国商业穿越周期必须解答的命题。
重构“人为什么而工作”
中外管理:您提出“胖东来的高薪酬、极致服务是‘表’,人性化组织系统才是‘里’”,为何大多数模仿者只复制“表”却无法构建“里”?这种割裂反映出企业对“利他经济”存在哪些根本性误判?
曹寓刚:其实,模仿者们困在了行为复刻的茧房里,本质上是对人的认知维度的局限。
胖东来现象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商业集体无意识的致命伤——我们总以为“商业模式”是零件组装的机器,却忘了真正的商业创新是培育有机生命体。当模仿者还在测算鞠躬是该弯30度还是45度时,胖东来早已在重构“人为什么而工作”的底层代码,这也就是稻盛哲学所说的“作为人,何谓正确”,这是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也就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或中心。
在此,“山寨派”最多就抄了表皮,没有抄到灵魂,因为他们缺少三重认知:
第一,“利他经济学”的致命简化。多数企业把“高薪酬”等同于成本增加,而胖东来视其为“人力资本复利投资”。当你的财务报表里员工工资还躺在“费用栏”,却幻想通过加薪10%激活服务能量,这就像试图用火柴点燃冻土——缺乏“全员经营者”的机制设计,再高的薪酬都只是交易,而不是共生。
第二,“组织觉醒”的时间杠杆误判。模仿者总在问“多久能见效”?而胖东来是用二十年打磨出的“信任飞轮”。稻盛和夫的“心性资本”需要三代人传承,但资本市场的季报压力把企业逼成“价值观速食主义者”。当你的时间尺度还困在财年里,自然读不懂胖东来“十年不考核门店利润”的战略定力。
第三,“人性系统”的反直觉悖论。给员工分钱容易,但胖东来把90%利润分配给员工时,同步构建了“员工自治委员会”“家庭紧急基金”等18项保障机制。多数企业模仿时却陷入“要么道德绑架,要么放任自流”的二元困境,根源在于没看懂“约束与自由”的辩证法则——真正的利他系统必须同时是“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和“他律的免疫系统”。
从“流量竞争”到“价值观竞争”
中外管理:中国零售业正从“流量竞争”转向“价值观竞争”,但中小企业往往陷入“学不像、创新难”的困局。您认为破局的关键是认知升维还是工具革命?
曹寓刚:困局的本质不是选择“认知”或“工具”,而是错把维度当工具。中国零售业的竞争升维,根本不是“流量战”到“价值观战”的转换,而是组织系统的革命。
胖东来模式最革命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商业领域“可复制性崇拜”。事实上,真正的创新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证明商业可以有另一种思维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员工来到一家公司工作,其根本目的无外乎是追求自身幸福,工作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当企业家通过经营活动主动谋求全体员工幸福时,双方就达成了共识,进入了“利他自利”的良性互动,全体员工就释放了潜能。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又译德鲁克)提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热情。”杜拉克认为,组织能力实际上是由他真正的人际关系决定的。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发每个人的善意,这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而激发每个人的善意可以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成长和成功。
而胖东来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努力爱护和培养人,在对员工的管理上,亦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与制度,而非奉行那种敷衍塞责、看似一团和气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严肃且负责任的关爱。
过去,职场人的普遍心态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总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然而,抱着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做好工作?
事实上,现代管理学始终无法解决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劳资双方仍然处于对立状态。因此,中国的商业体系和西方的经济学基础都基于利己及人的原则运作:先确定一个大前提,即所有人都是自私的,然后通过社会架构设计和相互制衡,让人在利己的同时,也能为他人作出贡献。而稻盛和夫所提出的思维逻辑是利他自利,即将利己利人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将利他置于首位,将自利置于次位。
西方管理注重科学化管理,通过规范员工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发生,尽可能地限制人的下限。而稻盛哲学则相反,更侧重于提升人的上限。而稻盛哲学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基于东方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其核心在于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基层员工。实际上,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本质上就是人类的认知模型、逻辑变革和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山寨胖东来们来说,他们只是学了胖东来的形,而没能学到胖东来的魂。而胖东来的成功,一定是来源于企业文化、组织机制的成功。
尽管胖东来的管理模式,并非典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但其经营哲学与阿米巴模式的核心思想,如“全员参与经营”“员工第一”都高度契合。胖东来与阿米巴模式均强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特别是,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推崇稻盛哲学,公司内部张贴稻盛和夫语录,并将利润的90%分配给员工,并结合中国零售场景创造了独特的“员工赋能型”管理模式。
因此,当我们的企业还在“形”的层面上争相抄袭时,更应从“神”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创新。而未来唯有秉持真正向善文化、构建合理机制并采用契合向善理念商业模式的企业,方能够实现永续发展。
来源:中外管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