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体重波动带来的危害,积极应对方为上策!

360影视 2024-12-10 19:20 4

摘要:无论是合并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体重超标人群,还是合并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代谢问题的肥胖人群,体重管理都是横亘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体重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维持体重的稳定性。

转自:医学界

无论是合并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体重超标人群,还是合并胰岛素抵抗、高血脂等代谢问题的肥胖人群,体重管理都是横亘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体重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维持体重的稳定性。

在饮食限制与满足生理需求之间,个体不得不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做出选择。这种困境往往导致人们陷入一个循环,即在节食减肥与随后的暴饮暴食之间摇摆,这种循环往复的行为模式可能会引起体重的周期性变化。

那么,长期且频繁的体重波动对身体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目前医学界有何干预策略呢?本文将深入探讨体重波动对健康的多维度影响,并介绍现有的医学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洞见。

体重变化如“溜溜球效应”

体重波动是指在数月或数年内体重增加或减少的重复循环,也被称为体重变异性[1]。有学者形象地将这种体重波动描述为“溜溜球效应”[2]。

而目前,体重波动尚无确切的定义和定量的标准,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定义体重波动并展开研究[2]:

(1)直接定义:规定体重上下浮动在4.5kg以上。但该定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些数据通常是以回忆的方式由受试者自行提供,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度无法印证。此外,该定义并未体现体重波动的频次。

(2)间接反映:部分学者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参数得到线性回归曲线的均方根误差代表体重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体重波动常被误解为超重/肥胖群体特有的问题。然而,这一现象远比想象中普遍。只要有减重或减脂诉求的人群,包括处于各年龄段的正常体重人群都可能面临体重波动[2]。且这些体重波动可能会导致各种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增加。

体重波动带来的危害远超肥胖本身

研究表明,体重减轻后再复发的人,其重新获得的体重中脂肪占有更高的比例,这是减重过程中体重波动带来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肥胖本身,体重波动也可能会导致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风险增加[2]。

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

一项横断面研究[3]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和超重组(BMI≥25kg/m2),结果表明正常体重人群发生体重波动后更容易出现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血压。

另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4]已证明体重波动和空腹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受试者的体重波动越大,空腹胰岛素水平越高,且不受BMI的影响。

此外,有纳入21414名中国人群的大型回顾性研究[5]表明,体重稳定性、体重减轻时间、体重减轻程度与尿酸水平升高的风险成反比。因此,将体重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可能有助于降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2型糖尿病:

一项全国性的队列研究[6]证实,体重的大幅波动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亚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即使是糖耐量正常或基线体重大幅波动时年龄在65岁以下的受试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目前,体重波动导致糖尿病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似乎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心血管结局:

2023年发表于心血管代谢领域权威杂志Cardiovasc Diabetol的一项荟萃分析[7]表示,无论种族或糖尿病状况如何,体重变异性都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及复合心血管疾病结局的风险增加有关。

微血管并发症:

体重变异性与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问题从现有证据中可见一斑。ACCORD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8]结果显示,体重变异性(以体重的平均连续变异性衡量)与微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微血管事件定义为新发肾脏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的复合)。

特定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似乎也与高体重变异性有关。例如,体重变异性被证明与子宫内膜癌和肾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一观察结果与体重本身无关[9]。

痴呆:

在一项超过120万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10]中,通过约7.9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较高的体重变异性与痴呆风险的增加有关,这与包括基线体重在内的各种混杂因素无关。

避免体重变异性的探索性策略

如此诸多数据证明,体重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良健康结局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针对此,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避免或降低体重变异性的应对策略。

首先,生活方式改变作为减轻体重的基础手段,其对体重变异性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尝试通过不同的饮食方法以降低体重变异性。一项评估低热量饮食和体力活动对体重减轻影响的试验的随访研究[11]表明,膳食升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均与体重反弹呈正相关。

此外,一项针对肥胖但无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试验[12]表明,高纤维摄入与维持体重减轻有关。初步证据支持减肥后采用低升糖指数的饮食方案,至少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如此,但还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厘清不同饮食成分对体重变异性的影响。

当实施强有力的运动和控制饮食仍不能有效减重时,应当合理使用减重药物。

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肠促胰素类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已被证实有减轻体重的作用,部分药物已在国内外获批减重适应证。然而,近期部分研究显示,使用这类肠促胰素药物减重,一旦停药,会出现体重反弹的现象。尽管没有关于停用GLP-1RA或其他减肥药物对心血管影响的数据,但可以合理推测,随后的体重反弹对心血管系统并无益处[9]。

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的同时,还应同步制定避免体重波动的治疗计划。例如,如果没有出现副作用,可以延长此类药物的治疗时间;或者引入其他维持体重的措施,如饮食或运动干预计划[9]。

· 小结 ·

超重/肥胖是各类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因素,这一事实已逐渐引起公众重视。然而,目前的数据表明,除了体重本身以外,体重变异性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和痴呆等一众疾病的“幕后推手”。这足以提示临床除了关注体重减轻的幅度以外,也要紧盯体重减轻的持久性,最大程度避免体重波动,为患者带来更远期的获益。

参考文献:

[1]Park Y, Kim SH, Ryu J, Yoon HJ. Association of midlife body-weight variability and cycles with earlier dementia onset: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Alzheimers Res Ther. 2024 Apr 25;16(1):91.

[2]周洁,贾爱华,姬秋和. 关注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和体重波动带来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4):209-213.

[3] Zhang H , Tamakoshi K , Yatsuya H ,et al. Long-term body weight fluctu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 of current body mass index among Japanese men[J]. Circ J, 2005,69(1):13-18.

[4] Yatsuya H, Tamakoshi K, Yoshida T,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weight fluctuation and fasting insulin concentration in Japanese men.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27(4):478-483.

[5] Gao B, Zhou J, Ge J, et al. Association of maximum weight with hyperuricemia risk: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1,414 Chinese people. PLoS One. 2012;7(11):e51186.

[6] Park KY, Hwang HS, Cho KH, et al. Body Weight Fluctu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 Clin Med. 2019;8(7):950. Published 2019 Jun 30.

[7] Massey RJ, Siddiqui MK, Pearson ER, Dawed AY. Weight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rdiovasc Diabetol. 2023 Jan 9;22(1):5.

[8] Hukportie DN, Li FR, Zhou R, Zheng JZ, Wu XX, Wu XB.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Variability and Inciden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 Post Hoc Analysis of ACCORD Trial. Diabetes Metab J. 2022;46(5):767-780.

[9] Prattichizzo F, Frigé C, La Grotta R, Ceriello A. Weight variability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3;199:110646.

[10] Park KY, Nam GE, Han K, Hwang HS. Body weight variability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Korea.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2;190:110015.

[11] Zhu R, Larsen TM, Fogelholm M, et al. Dose-Dependent Associations of Dietary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Fiber With 3-Year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d Glycemic Status in a High-Risk Populat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PREVIEW. Diabetes Care. 2021;44(7):1672-1681.

[12] Champagne CM, Broyles ST, Moran LD, et al. Dietary intake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weight loss and maintenance during the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trial. J Am Diet Assoc. 2011;111(12):1826-1835.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