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蒙恬——重要的事,要反复确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0:02 2

摘要:《资治通鉴》: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

《资治通鉴》: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

贤不贤——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

比如,以韩信之贤但却根本无人赏识。韩信之贤——项羽这样的霸王不能赏识、而刘邦这样的汉祖在初始相当一段时间,也不能赏识。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根本看不出韩信的贤能。

甚至被龙且这样的楚将轻视。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这种还是很熟悉的人,也不能看出韩信的贤能、甚至还觉得不贤。

以陈平之贤,仍然数易其主。如果能轻易的判断他人的贤圣,那么秦国的朝堂,应该尽是沛县中人了。

以张良之贤,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汉初三杰中,两杰——都无人能识其贤。

所以,举贤立太子——事实上就不可行——根本达不到举贤立太子的初始用意。历史上,智伯、夫差、商纣王、夏桀帝、秦始皇、隋炀帝——都以其贤,以丧其天下——事实上,要传承久远,更多看的是这个人的缺点的部分——短板才是致命的。而贤能加速实现的部分,可以通过几代接力,最终也能实现——无非稍微慢一点,但慢却可以更健康一点。

其次,贤不贤,容易伪造。比如,吕不韦就通过众口铄金之术,只需要传播名声,就让人觉得异人之贤。

同样,胡亥在赵高的口中——慈仁笃厚——这几个字与胡亥,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赵高,在始皇帝眼中,是个能臣——结果却是此人断送了秦国的江山。

所以,举贤任太子——实际上做不到。——行做不到的事,那倒霉也就不远了。

另一方面,举贤立太子——就会使诸子相互竞争,于是,

1、拉帮结派,

2、互拉后腿,

同时许以帮助自己的大臣,各种好处和权力——最终王室的权力不断的被大臣拿走,王室的权力就越来越少,终于直到被大臣取代。

所以,举贤立太子——是一条走不远、走不久的路。立嫡长子,不立庶子、不立幼子——这是一条王室传承能更长久一些的道路。——君主需要的唯一贤——就是能用人之贤,而不需要其他的贤。——如果不能用人之贤,那么君主再贤,也没用。

扶苏,是个迂腐之人。凡重要的事,要反复确认。涉生死之事,更要反复确认——所以,蒙恬是对的,扶苏是错的。

这个使者之诏,明显不合理,

1、死前不杀,死后杀,这不合理。

2、手握重兵杀,而不是调离军队杀,这不合理。

即使父皇要杀自己,那也是要像舜那样,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

这才是孝道,杀死——只有一次,避杀,如此可确保父母以后不用后悔——他们是有可能会后悔杀了儿子的。

蒙恬的做法,可进可退——但仍然欠妥——他没有考虑到始皇帝死了的可能性,如果始皇帝活着,蒙恬的做法是必活的。

但如果始皇帝已经死了的话,蒙恬的做法就是生死未可知的——而大概率是要死的。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胡亥这是对的。可惜没有坚持这么做——最后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中。胡亥成了赵高手中的一把刀。

始皇帝的两个儿子——扶苏和赵高——都不贤,都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做皇帝,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留相反的可能性。——当自己能同时支持相反的两种可能性时,就进退自如了。——这就是构建三方博弈,以实现制衡的原理。

赵高,以杀人为手段——并尝到巨大的甜头,自此在杀人的道路上狂奔!也注定了他自己的灭亡。——他只是排在被杀死的队列上,位置相对后面而已。——杀人者,人恒杀之。

小结,

1、不要行实际上不可行之事,这是败亡之道。因为事实上做不到,结果就会导致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这是没收获之事。

2、凡涉生死之事,都要反复确认。要反复审查此类事件的可重复性,如果没有可重复性——如果不能再干一次这样的干法,那这样的干法就是要极力避免的。

3、要置自己于一个可进又可退的位置。

4、传承时,要看对方的短板,而不是看对方的长板。——长板是可以用集体中的其他人的长板来代替的,而短板则往往会导致致命的风险。

来源:虎妞儿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