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想想看,从早上睁开眼,琢磨着今天穿啥衣服,早饭吃啥,上班路上堵不堵车,到工作学习中解决各种难题,再到晚上躺床上回味一天的事儿,甚至做梦——咱们的脑袋瓜子几乎就没停过。这个“想”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
你想想看,从早上睁开眼,琢磨着今天穿啥衣服,早饭吃啥,上班路上堵不堵车,到工作学习中解决各种难题,再到晚上躺床上回味一天的事儿,甚至做梦——咱们的脑袋瓜子几乎就没停过。这个“想”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
但要真问一句:“思维到底是啥?”估计很多人会挠挠头。它不像桌子板凳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也不像心跳呼吸那样有明确的生理指标。它更像一阵风,你知道它存在,能感受到它的力量,但要抓住它、描述它,还真有点难。
而且,我们表达想法、跟人交流,大多时候都得靠“说话”或者“写字”,也就是语言。那语言和我们脑子里的这些“想法”又是啥关系呢?是先有了想法再说出来,还是说着说着想法才清晰起来?它们俩是谁也离不开谁,还是偶尔也能各玩各的?一起来看看吧。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思维”这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大脑里的一套超级复杂的“软件系统”,它能处理各种信息,帮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1. 思维是“加工厂”——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每天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就像工厂收到了各种原材料。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比如你看到一个苹果,大脑会分析它的颜色(红色)、形状(圆形)、大小(拳头那么大)、气味(有点甜香)。
综合:然后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这是一个红苹果”的整体概念。
比较:你可能还会拿它跟你以前吃过的苹果比,这个更大?更红?还是看起来更诱人?
抽象和概括:吃多了各种苹果,你就形成了“苹果”这个抽象概念,它代表了一类水果,而不是特指某一个。以后我说“苹果”,你脑子里就能浮现出它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概括能力。
2. 思维是“导航仪”——指引行动和决策
光加工信息还不够,思维还得帮我们做决定,指引我们怎么做。
判断和推理:你看到乌云密布,可能会判断“天要下雨了”,然后推理出“出门得带伞”。这就是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买东西货比三家,选哪个性价比高,这也是推理。
解决问题:遇到麻烦了,比如钥匙锁家里了,你就会开始想办法:是找锁匠?还是打电话给家人?或者看看有没有窗户能进去?这个搜寻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时候,现成的办法不管用,你就得另辟蹊径,想出点新点子。比如,你是个厨师,想做道新菜,怎么搭配食材,怎么创新口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我们平时说的“脑洞大开”,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3. 思维的“不同款式”
思维也不是铁板一块,它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形象思维 vs. 抽象思维:小朋友们数数,可能得掰着手指头,或者看着具体的苹果;大人算复杂的数学题,用的就是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前者偏向形象思维,后者偏向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艺术家创作,很多时候也依赖丰富的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 vs. 分析思维:有时候你对一件事儿“感觉”它会怎样,或者“凭直觉”做了个决定,这可能就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它跳过了很多分析步骤,直接给出答案,但准不准就不一定了。分析思维则是一步一步、有条有理地分析论证。
批判性思维:这个现在提得很多。简单说,就是不盲从,爱较真,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角度看问题,评估信息的可信度。比如看到一篇文章,不会马上全盘接受,而是会想想它的论据是什么?有没有偏见?
聊完了思维,咱们再来看看语言。语言,简单说就是我们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符号系统,可以是声音(说话),也可以是文字(书写),甚至是手势(比如手语)。那么,它跟思维这位“脑内总管”是啥关系呢?
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我们脑子里想了很多东西,怎么让别人知道呢?总不能像科幻片里那样“心灵感应”吧?这时候,语言就派上用场了。
表达和交流:我想喝水,我说“我想喝水”,你就明白了。语言把我的内在想法“物化”成了声音,传递了出去。没有语言,我们的思想就像被困在孤岛上,没法跟人分享,社会协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记录和传承:我们把思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书籍、文章。这样,前人的智慧就能流传给后人,知识才能积累,文明才能进步。不然,每个人的经验都得从头开始摸索,那得多慢啊!
辅助思考: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跟人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思路反而清晰了?这是因为语言帮助我们把模糊的想法条理化、结构化。就像整理一团乱麻,语言是那把梳子。我们很多时候在进行复杂思考时,其实是在进行“内部言语”,也就是在脑子里自言自语。
2.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和“基础”
反过来想,如果没有思维活动,语言又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音节或者符号。
先有概念,再有词汇:我们先认识和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关系(这些都是思维的产物),然后才给它们命名,创造出词汇。比如,我们先有了“喜悦”这种情感体验,才有了“喜悦”这个词。如果一种文化里没有某种特定的概念,那么他们的语言里可能就没有对应的词(或者需要很复杂的描述)。
思想的深度决定语言的深度: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很难说出有深度的话。反之,一个思想深邃的人,他的语言表达往往也更丰富、更精确、更有力量。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一定程度上就是说语言能反映出思考的水平。
3. 语言反过来“塑造”思维?——这个有点玄乎,但很有意思
这个观点叫“语言相对论”,最有名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它的大意是说,我们使用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词汇的影响:举个经典的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些争议,但能说明问题),据说某些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形容“雪”的词汇非常多,有指“正在下的雪”、“地上的雪”、“适合做雪屋的雪”等等。那么,他们对雪的感知和分类,是不是就比我们这些只有一两个词形容雪的文化要更精细呢?反过来,如果你的语言里只有一个词指代雪,你可能就不会那么细致地区分不同状态的雪。
语法结构的影响: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很大。比如,有些语言强调动作的完成时态,有些语言则更关注动作的持续状态。长期使用这样的语言,会不会让说话者在思考时间、事件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呢?再比如,有些语言给物体赋予“阴性”、“阳性”这样的语法性别,这会不会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对这些物体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德语里“桥”是阴性的,西班牙语里是阳性的,这可能会让德国人觉得桥更“优雅”,西班牙人觉得桥更“坚固”——这只是个推测性的例子哈)。
“标签”的力量:我们给事物贴上标签(也就是用词语去命名),这个标签本身就会影响我们对它的看法。比如,你把一个行为叫做“勇敢”,你就会倾向于正面看待它;如果你叫它“鲁莽”,看法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语言决定思维”这个说法有点绝对,现在更多人倾向于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语言为思维提供了工具和框架,而思维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催生新的语言表达。它们就像一对舞伴,时而你引领我,时而我带动你,共同跳出一支复杂的舞蹈。
4. 没有语言,能思考吗?
这也是个有趣的问题。想想看,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他们会思考吗?我们看到小宝宝会哭、会笑,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这肯定是某种形式的“思考”在运作。还有一些天生失聪,没能及时学习手语的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科学家们认为,存在不依赖于具体语言的“前语言思维”或“形象思维”。比如,你回忆一个场景,脑子里浮现的是画面,而不是一堆描述性的词语。动物肯定也有它们的思维方式,尽管它们没有像人类这么复杂的语言系统。
但是,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逻辑推理,语言的帮助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你想想,没有“因为”、“所以”、“如果…那么…”这些词,我们要怎么进行复杂的因果分析和假设推理呢?恐怕会非常困难。
所以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它们更像是一对共生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类智慧的基石。
聊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对“思维”和“语言”这对好兄弟有没有更亲切一点的认识了呢?
简单回顾一下,思维就像咱们大脑里的超级处理器,帮我们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它有各种不同的“款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从解决眼前难题到天马行空的创造。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能力。
而语言呢,它既是思维的“外衣”,帮助我们把想法说出来、写下来,跟别人交流,把智慧传承下去;同时,它也是思维的“脚手架”,辅助我们把模糊的念头整理清晰,进行更复杂的思考。更奇妙的是,我们天天在用的语言,可能还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习惯。
它们俩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互相依存,互相成就。没有思维,语言就是空洞的符号;没有语言,思维就难以深入和传播。
来源: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