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桂林阳朔县兴坪镇人民政府针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在建桥梁垮塌、豆腐渣工程”等传言发布正式通报,明确指出:垮塌系误解,实际为在建的乾元桥附属工程挡土墙因连续降雨倾斜,与桥梁主体结构无关。事件引发公众对基建工程质量的关注,但官方回应及现场监测数据证实,桥梁主体安
广西桂林阳朔县兴坪镇人民政府针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在建桥梁垮塌、豆腐渣工程”等传言发布正式通报,明确指出:垮塌系误解,实际为在建的乾元桥附属工程挡土墙因连续降雨倾斜,与桥梁主体结构无关。事件引发公众对基建工程质量的关注,但官方回应及现场监测数据证实,桥梁主体安全无虞。
事件始末:从“垮塌”传言到官方澄清
5月19日起,微博、抖音等平台流传多段视频,显示阳朔县兴坪镇一座在建桥梁的桥墩倾斜,部分网友直指其为“豆腐渣工程”。据当地政府通报,该桥为在建的乾元桥,因近日连续降雨、河水上涨,导致在建的附属工程挡土墙发生倾斜。挡土墙与桥梁桥墩主体结构完全独立,倾斜原因系极端天气下边坡未固化、防护措施不足,而非桥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官方强调,乾元桥的桥梁桥墩主体结构稳固,安全状况良好,全程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监测。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相关处置和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公众质疑:为何“倾斜”引发“垮塌”联想?
尽管官方回应及时,但公众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三大社会心理:
基建信任危机
近年来,多地桥梁坍塌事故(如2023年广西步头大桥坍塌事件)让公众对工程质量高度敏感。此次事件中,挡土墙倾斜的视觉冲击力与“桥墩垮塌”的表述极易引发联想。
信息传播失真
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加剧了信息失真。部分网友仅凭几秒倾斜画面便断言“垮塌”,而未关注官方通报中“附属工程”“主体无损”等关键信息。
极端天气归因争议
当地政府将原因归结为“连续降雨、河水上涨”,但部分网友质疑:广西汛期频繁,施工方是否未充分考虑防洪设计?是否缺乏应急预案?
官方回应:透明化沟通化解信任危机
面对质疑,阳朔县兴坪镇人民政府采取多项措施:
技术澄清
强调挡土墙倾斜与桥梁主体无关,并公布第三方监测数据,证明主体结构安全。
责任明确
承认施工方在极端天气下的防护措施不足,表示将加强监管,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信息公开
承诺后续将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调查进展,并邀请公众参与监督,以透明化沟通重建信任。
专家视角:如何区分“半成品”与“质量问题”?
桥梁工程专家指出,公众需区分“在建项目受损”与“已验收工程事故”:
在建项目:施工中的工程可能因防护不足、设计缺陷或极端天气受损,需具体分析原因。
已验收工程:若发生坍塌,则需重点排查设计、施工、监管全链条责任。
此次事件中,乾元桥尚在建设阶段,挡土墙倾斜暴露的是施工防护问题,而非桥梁主体质量缺陷。专家建议,公众可关注以下指标判断工程安全性:
是否有第三方监测报告?施工方是否按规范采取防护措施?极端天气下是否有应急预案?
社会反思:基建工程如何赢得公众信任?
此次事件为基建工程监管敲响警钟:
强化全流程监管
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需严格落实质量标准,杜绝偷工减料。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通过官方平台实时公布工程进展、监测数据,主动回应公众关切。
提升公众参与度
邀请市民代表、媒体参与监督,直播修复过程,用透明化操作化解疑虑。
建立应急响应体系
针对极端天气,制定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施工安全。
结语:信任需以透明为基
阳朔在建桥梁“垮塌”事件虽系误传,但折射出公众对基建质量的深切关注。官方及时回应、专家科学解读、公众理性监督,三者缺一不可。唯有以透明化沟通打破信息壁垒,以严格监管保障工程质量,方能重建公众对基建工程的信任。正如网友所言:“对抗谣言最好的武器,是让阳光照进每个桥墩。”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