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到底有多可怕?医生提醒: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8:19 2

摘要:夏日的午后,小区里三五成群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茶杯里的水冒着热气,话题却不约而同地转向了那个曾经让世界陷入停摆的"新冠"。"现在新冠不就是个大感冒吗?"张大爷笑呵呵地说,"我孙子前段时间就是,发烧一天就好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日的午后,小区里三五成群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茶杯里的水冒着热气,话题却不约而同地转向了那个曾经让世界陷入停摆的"新冠"。"现在新冠不就是个大感冒吗?"张大爷笑呵呵地说,"我孙子前段时间就是,发烧一天就好了。"

李奶奶却不以为然:"我听说有人得了新冠后,后遗症持续了好几个月,这可不简单啊!"这种认知差异在我们社区中相当普遍,而新冠病毒虽已不再如疫情初期那般神秘可怕,但也绝非可以等闲视之的普通感冒。

新冠病毒在进入人体后,首先会攻击上呼吸道,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症状常与普通感冒相似。这种病毒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迅速下行,侵犯下呼吸道甚至肺部组织,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常见的普通感冒通常局限于上呼吸道,很少发展成肺炎,而新冠肺炎则不同。病毒会通过ACE2受体进入人体细胞,从而破坏细胞功能,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新冠病毒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症状,这些都是普通感冒所不具备的特点。

医学研究还发现,新冠感染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也是其致病机制中较为独特的一点。

当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虽然传染性增强,但致病性已较原始毒株有所减弱,这也是为何现在许多人感染后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新冠仍然可能带来严重健康威胁。

新冠感染后,最常见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有些人会出现肌肉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普通感冒、流感相似,容易被忽视。

但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就应该立即就医。尤其是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5%)更是危险信号,切不可拖延。

临床观察显示,新冠感染的症状谱非常广泛,个体差异极大。有些患者可能完全无症状,而有些却病情严重。这种差异不仅与病毒变异株有关,还与宿主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都是影响疾病表现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近期研究表明,基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家庭内感染后的表现也可能大相径庭。

许多人并不知道,嗅觉和味觉丧失曾是新冠感染的典型特征,虽然在新变异株中这一特征已不那么明显,但仍有部分患者会经历。

这种感觉异常甚至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早晨的咖啡香、妈妈做的红烧肉香气全都感受不到,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体验。

新冠病毒的另一个"阴险"之处在于它的长期影响。长新冠或称为新冠后遗症,是指新冠感染急性期后,症状持续存在或出现新的症状并持续数周至数月。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持续性疲劳、认知障碍(俗称"脑雾")、呼吸困难、关节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长新冠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持续的低水平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微血栓形成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即使轻症患者也可能发展为长新冠,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针对长新冠,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症状管理和功能康复训练。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为什么同样是感染新冠,有些人轻症很快康复,有些人却深受其害?这与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

我们的免疫系统如同一支"军队",面对入侵者时反应各不相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既往感染史、疫苗接种情况等都会影响"战斗"结果。病毒的变异株类型、病毒载量也是重要因素。

面对新冠,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依然是接种疫苗和加强针。疫苗虽不能完全阻断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有研究表明,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接种加强针后,重症率可降低90%以上。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时间减弱,因此适时接种加强针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

疫苗技术不断进步,针对病毒变异株的更新疫苗也在不断开发中。多价疫苗能够针对多种变异株提供保护,增强了疫苗的广谱性。

鼻喷式疫苗通过刺激黏膜免疫,可能为阻断上呼吸道感染提供额外保护,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除了疫苗接种,日常防护也不可或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等,能有效减少感染风险。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与他人保持适当社交距离也很重要。

当我们发现自己可能感染新冠时,应该如何处理?首先应居家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多休息、多饮水,可适当使用退烧药、止咳药等对症处理。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出现前面提到的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些患者担心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带来副作用,犹豫不决。对于高风险人群,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当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另一类是针对病毒进入细胞的蛋白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前需经医生评估,不宜盲目自行用药。

新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健康和卫生。病毒或许会长期与人类共存,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完全可以与之和平相处,不必过度恐慌。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蒋荣猛,张文宏,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3):961-985.

[2]林江涛,孙永昌,姜庆五,等.新冠病毒感染后遗症:临床特征与管理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23,62(8):609-615.

[3]陈薇,高福,苏灿,等.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与应用进展.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4,54(1):23-35.

来源:医生来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