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知道,工作时需要什么样的AI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08:34 2

摘要:但是,作为一个商业账号,我们常常在思考,除了个人,AI还能为我们的企业做些什么?也经常有创业者、管理者问我,我们公司也想拥抱AI,但到底应该怎么拥抱?我是不是也应该买一台一体机?还是说,让员工都去学习使用各种AI工具?

AI的浪潮,每天都在席卷各行各业。

你一定也和我一样,每天都在被各种层出不穷的AI工具和应用刷新认知。

但是,作为一个商业账号,我们常常在思考,除了个人,AI还能为我们的企业做些什么?也经常有创业者、管理者问我,我们公司也想拥抱AI,但到底应该怎么拥抱?我是不是也应该买一台一体机?还是说,让员工都去学习使用各种AI工具?

就在昨天(5月21日),飞书官方发布了一则视频。

在这则视频里,飞书CEO谢欣,分享了一些他的思考。比如,要通过AI,让知识流动起来,让企业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发现、被发掘,去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他还发布了一项飞书AI的新功能,知识问答。

什么知识问答?为什么要推出知识问答?

带着这些问题,我趁热找飞书的同学好好聊了聊。他们告诉我,因为,要想让AI真正帮助到企业,关键不是我们拼命去配合AI,而是要让AI来配合我们。

什么意思?我继续提问。接着,我就听到了更多的思考。我听明白了。

我想,我现在知道,工作时需要什么样的AI了。

今天,我也试着,讲给你听。

短期记忆 vs. 长期智慧

在让AI帮助企业,帮助我们工作之前,我们首先得理解一件事。

AI的强大,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拥有的数据。

你可能也用过很多的AI工具。你问它金价为什么起起落落,它能侃侃而谈。你让它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它能文采飞扬。

可是,它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事?因为它学习了海量的互联网公开数据。

但是,当你试着问它一些关于你自己企业的问题,关于你具体工作的问题时,比如“我们公司上一季度的华南区销售额同比变化了多少”,比如“针对某某客户的那个紧急故障,最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AI往往就“懵了”。

为什么?

因为它并没有学习过你企业的数据。所以,它不懂你的企业,不懂你的工作,没有你企业的“长期智慧”。

你可能会说,我可以把相关的文件,上传给AI呀。

是的。现在很多的AI工具,都支持上传文档。上下文的窗口,也越来越大。从几万字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但是,这些操作,本质上还是在给AI增加“短期记忆”。为了回答你当前的这个问题,它可以临时学习一下你给它的这些资料。

但是,这远远不够。

想象一下,你的企业从成立到今天,沉淀了多少的信息?每天,员工们在办公软件里创建、书写了多少的文档?在群聊里讨论了多少业务细节?开过多少次的会议,形成过多少的纪要?这些日积月累的、结构各异的、动态变化的数据,才是你企业真正的“长期智慧”。

这可能不是几篇文档。而是几个TB甚至更多的数据。你不可能每次都把几个TB的数据,都投喂给AI。

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里,包含了你的核心机密、运营细节、客户信息。把它们交给外部的AI,真的足够安全吗?

所以,在开始做知识问答的时候,我们就想清楚了一件事。飞书的同学说,必须把AI请到企业内部来,而不是把企业的数据搬到外部去。只有这样,AI才能安全、合规地学习和理解企业的“长期智慧”。才能真正“懂你的企业”。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向它提问。让它根据消息、文档、知识库、文件等等信息,直接给出精准答案。甚至,让它基于企业知识进行内容创作,获取深入的业务洞察。

这样,它就成了你的助理,就坐在你的工位旁。

嗯。这个想法,听上去很棒。但是,要把AI请到企业内部,让它真正读懂企业的海量知识,并为企业所用,应该没那么简单吧?

是的。至少要翻过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企业知识的“复杂性”

内部的知识,可不像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那样整齐划一。它的形态,太复杂了。

有条理清晰的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也有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有图文并茂的知识库文章,也有随性的群聊记录。甚至,还有很多扫描版的合同、报告,上面盖着红章,字迹可能还有些模糊。更别提那些用图形绘制的业务流程图、组织架构图,还有结构复杂的财务报表PDF了。

人眼查阅,都够费劲的了。AI能看得懂吗?

飞书的同学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AI看不懂这些五花八门的“原材料”,那后续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那怎么办?

所以,我们的团队,做了很多预处理的工作,让AI能够理解复杂的结构和语义。

举个例子。

你拿到一份几十页的上市公司财报PDF,想快速了解其中关于“研发投入”和“未来盈利预测”的部分。这份财报里,有大量的文字描述,有复杂的表格,甚至还有一些趋势分析图。

如果是以前,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阅读、查找、提炼。

但现在,你可以直接问“飞书知识问答”,这份财报里,关于研发投入的描述有哪些?未来盈利预测的关键数据是什么?

飞书知识问答会快速“阅读”这份PDF,准确地定位到相关章节,抽取出关键的文字描述,甚至能理解表格中的数据,把那些数字和趋势告诉你。

再比如,你们公司有一个关键业务流程,是用PPT画出来的一张流程图。现在,你想知道某个环节的下一步是什么,或者如果某个条件发生变化,流程会走向哪里。

你问飞书知识问答,它能看懂这张图,并根据你的问题,给出流程的指向。

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的细节。这意味着,企业沉淀下来的各种形态的知识,无论是文字、图片、表格,甚至是扫描件,都有可能被AI理解和利用。我们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把所有东西都整理成AI“喜欢”的格式了。

是的。飞书的同学说,这就是多模态理解的力量。让AI适应企业,而不是让企业去适应AI。

第二座大山:信息安全的“生命线”

好。现在,AI能“看懂”企业知识了。但紧接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信息安全。

企业的知识,很多都是敏感的。财务数据、人事信息、战略规划、客户资料、技术专利……这些东西,如果人人都能通过AI随便问出来,那公司就乱套了。

一个客服,如果能轻易问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然后告诉了客户,怎么办?一个普通员工,如果能问到其他同事的工资,或者关于公司未来可能的人事变动的讨论,怎么办?

飞书的同学说,管理好权限和数据安全,就成了产品的关键。

很多个人AI工具,或者一些简单的企业知识库,是没有严格的权限管理的。你把文档传上去,大家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在企业里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飞书知识问答,在设计之初,就和飞书既有的那一套极其精细、复杂的权限体系,做了“无缝继承”和“实时同步”。

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在飞书里能看到什么文档,不能看到什么文档;你在哪个群里,不在哪个群里;你是哪个部门的,你的汇报线是怎样的……所有这些权限,AI都会严格遵守。

那么,CEO是不是可以看到所有的信息?

也不是。即使是CEO,如果他不在某个私密群聊里,或者某个文档没有对他开放权限,那么AI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也不会调用这些他本来看不到的信息。

千人千面。每个人都只能获取他权限范围内的知识。

我问,那这个权限同步的速度有多快?如果我刚把一个人的文档权限拿掉,AI会立刻知道吗?

权限的更改,几乎是实时体现的。

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放心地让AI去学习和使用内部知识,而不用担心权限失控。

这太重要了。我见过很多企业家,他们对AI很感兴趣,也知道知识管理很重要。但一提到数据安全,就犹豫了。他们担心,把公司的核心数据交给AI,万一泄露了怎么办?万一员工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怎么办?

甚至,有些企业,会试着把内部的“武功秘籍”,比如独特的销售方法论、核心技术文档,上传到外部的通用大模型,让它帮忙分析或者润色。但是,又很担心这些“秘籍”是不是会被模型“学会”。然后,虽然模型不会标明这是你家的,但你的核心能力,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通过AI的回答,流向了你的竞争对手。

所以,飞书的同学强调说,对企业来说,拥抱AI的正确姿态,一定是把AI请到企业内部来,在严格的权限管理下,安全地释放数据的价值。

这,可能也是企业级AI和个人AI,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第三座大山:用户提问的“技术性”

数据,能看懂了。权限,也管好了。现在,它就成了区别于别人的,你专属的助理。

但是,还有一个挑战,来自我们自己。那就是:我们真的会问问题吗?

我们经常说,多少的好答案,正在等待一个好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只有一个模糊的需求,但不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比如,一个销售会问,我下周应该做什么,才能提高业绩。这是一个好问题吗?可能不是。AI也很难直接给出一个有针对性的答案。

那怎么办?是不是要让每个员工,都去学习一下“如何写提示词”呢?

飞书的同学说,那太不“飞书”了。飞书的理念,是让工具更智能,让人更轻松。所以,我们在飞书知识问答的背后,多做了一件事,来帮你把“普通问题”变成“好问题”。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AI会尝试理解你的真实意图,并为你补充一些,它认为相关的上下文信息。

比如,你问,公司的报销政策是什么?

如果AI仅仅是把所有的报销政策文档都列出来,那你可能还是得自己去找。但是,飞书知识问答可能会这样做。

它注意到,你base在上海,属于市场部,最近又恰好出差去了南昌。于是,它可能就会把你的问题,扩展成,市场部员工,从上海到南昌出差的交通和住宿报销标准是什么?最新的补贴政策是怎样的?

你看,通过这样的“智能扩展”,一个原本模糊的问题,就变得非常具体和精准

了。AI就能更好地从海量的知识中,找到和你最相关、最有价值的信息。

不仅如此,飞书知识问答还会根据你问题的类型,触发不同的“工作模式”。

有的时候,你可能只是想快速查一个数据。比如,上次XX项目的演讲时间是多久?AI会直接给出答案。5分钟。然后,高亮显示。其他参考信息,就放在后面。

有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份全面的项目总结,比如,总结一下XX项目的整体进展、关键成果和风险挑战。AI就会调用更广泛的资料,生成一份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报告。

还有一些时候,你可能需要AI帮你进行内容创作,比如,帮我写一段关于某某产品新功能发布的发言稿,要突出创新性和用户价值。这个时候,AI的回答风格就会变得更有文采。

真好。我说。

让AI不仅能听懂我们的话,更能理解我们话语背后的意图和场景。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个人知识 vs. 团队知识 vs. 共创知识

是的。当AI能够读懂企业的复杂知识,遵守企业的安全权限,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问答工具”了。它会成为企业知识创造和进化的催化剂。

这也是飞书的同学和我分享的,对“知识”的理解。因为知识,其实可以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1)个人知识。属于某个员工的经验、技能。

2)团队知识。通过流程化、标准化,沉淀下来的最佳实践。团队成员可以共享。

3)共创知识。这是最高级的知识。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汇总,而是团队成员通过协作、碰撞,产生了1+1>2的新见解、新方案。这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而飞书知识问答真正想做的,是促进“共创知识”。

想象一下,你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正在为一个新功能的设计方案发愁。你向飞书知识问答提出了你的困惑,并描述了你遇到的一些挑战。AI迅速地从公司的历史项目文档、相关的市场分析报告,甚至群聊中关于类似问题的讨论里,为你提炼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可能的解题思路。

你受到启发,调整了你的方案。然后,你把这个思考和决策的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方案,通过飞书知识问答生成的总结,轻松地分享给了团队。

你看。这个过程,你不仅仅是从AI那里获取了答案,更重要的是,你和AI这个连接了整个组织智慧的“超级大脑”,进行了一次“共创”。你提出的问题,AI给出的信息,你的思考和优化,共同催生了新的知识。而这个新知识,又通过飞书,沉淀下来,分享出去,帮助了更多的人。

每一次高质量的问答,都是一次知识的再创造和再传播。

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知识飞轮效应”。飞书的同学说,当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方便地从AI获取智慧,并轻松地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AI,那么整个组织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进化速度越来越快。

那么,这是不是也是飞书对“什么是好公司”的理解?

是的。一家公司和另一家公司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它们所拥有的“知识”不同。我们如何设计产品,他们如何服务客户;我们如何管理团队,他们如何制定战略……这些“如何做”的差异,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差异。

管理一家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管理这家企业的知识。

过去,知识管理可能更多依赖于制度、流程和少数“知识官”的努力。但这样做,成本高,见效慢。现在,AI来了,当AI能够深度融入企业的日常协同,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智能助手”时,知识的获取、利用、沉淀和创新,都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

这,或许就是AI带给企业知识管理,乃至整个组织能力进化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性机遇。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我常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们公司也想拥抱AI,但到底应该怎么拥抱?

交流之后,我还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应该追赶每一个技术热点?还是引入各式各样的AI工具?

或许都不是。真正的拥抱,可能源于一个更朴素的起点。

让AI真正走进你的业务,理解你的痛点,沉淀你的智慧,助力你的增长。

这听上去很难。但飞书知识问答,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努力翻越企业知识的复杂性、权限管理的安全性和用户提问的技术性这三座大山,试图在AI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坚实而高效的桥梁。

它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的预演。在这个预演里,AI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黑科技”,而是像水和电一样,融入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为我们提供支持,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当然。AI的发展,依然在路上。飞书知识问答,也一定还有很多需要持续打磨和优化的地方。但它所指引的方向,依然是令人期待的。

因为这个时代,比的不再是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是谁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创造知识。

而AI,或许就是那个最得力的助理。

祝你,在这位助理的帮助下,知识奔涌。

更祝你的企业,在AI时代,智慧生长。

加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刘润主笔/ 二蔓/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606原创文章

来源:小萱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