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四级布局。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构成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以“云平台”或“云端”为特征,构建智能平台支撑体系。这一布局旨在实现跨层级、跨区域的四级联动协作机制,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在传媒业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一、传媒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利用智能技术积极扩大生态融合并拓展产业边界
当前,传媒业正积极应用智能技术扩大生态融合并拓展产业边界。
一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四级布局。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构成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以“云平台”或“云端”为特征,构建智能平台支撑体系。这一布局旨在实现跨层级、跨区域的四级联动协作机制,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二是构建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人工智能延伸了“四全媒体”内涵。人机协作和人机共生的智能生产传播,提高生产效率,拓展传播渠道,推动全流程报道,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和高效运作,助力打造全程媒体。传播信息越来越全息化、数据化、立体化,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新闻多角度、多模态表达,助力打造全息媒体。人工智能改变媒体内容创作、分发和消费方式,降低内容创作门槛,繁荣内容创作生态,开辟以智能体为中心的新型传播分发方式,提高效率和参与度,助力打造全员媒体。人工智能推动媒体从单一信息传播转向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融合传播,实现用户精准触达,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效果,助力打造全效媒体。
三是提高新闻生产力,丰富产品形态。人工智能提高新闻生产智能辅助水平。收集素材、理解资料、数据拟合、知识发现、样态整合、内容生成等创新性应用,为采编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知识增强和内容创作工具。在提升新闻生产力的同时,创造性转化更多可视化、沉浸式、多模态、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形态,丰富用户体验和互动性,助力新闻生产向高质、高效、高产、高能方向发展。
四是催生新的传播媒介。人工智能创造新的流量入口和新型交互方式。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终端设备和应用生态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助手、人工智能搜索等人工智能原生应用,语音指令、眼球运动、脑机接口等新型交互方式。人工智能助手具有成为人机交互第一入口或超级中心的潜力,大模型厂商有了独立的信息源和价值源,未来可能会比微信、抖音等App更加集聚用户资源。
□ 4月18日,在科大讯飞天津公司,工作人员演示多语种AI透明屏实时翻译系统(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五是开源大模型推动普惠化人工智能应用。开源大模型正通过技术互补与生态共建,加速人工智能能力向传媒行业渗透。以DeepSeek-R1和阿里云QwQ-32B为代表的开源体系,从算力优化与算法创新两个维度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低成本+高性能”的普惠化解决方案,为媒体机构提供轻量化的智能化转型路径。截至2025年2月,全国已有数十家主流媒体接入DeepSeek,覆盖报业、广电及县级融媒体中心。
六是通用智能体的崛起与全流程赋能。以Manus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Agent已展现出超越传统人工智能助手的潜力,它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复杂任务。例如,深度市场调研、股票分析、个性化旅行规划等,覆盖60多个场景。未来,智能体在媒体行业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生产效率,还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从数据收集到多模态内容生成的全流程支持,加快全程媒体发展。
七是主流媒体与平台企业合作加强。在新兴传播生态中,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主流媒体的受众覆盖能力、权威性和影响力虽仍有较高价值,但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互联网平台企业重视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提升了平台聚合能力。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企业之间的跨平台合作将是推动媒体数字化转型以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不仅能够帮助主流媒体弥补技术短板,也能促进双方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适应智媒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八是跨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传媒与非传媒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媒体融合不仅在内容、体制和技术层面展开,更在产业和区域等多个维度上实现深度融合,促使传媒产业向更为广泛的领域拓展。
□ 3月26日,科研人员展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微米级呈现脑机接口装置与大鼠大脑主要血管和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未来,传媒机构可以探索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服务提升自身经营能力,也为传媒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推动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开放、融合的媒介化社会。
二、传媒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上
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与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传媒业带来巨大潜力,但也存在一系列挑战。
一是虚假信息泛滥与技术滥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生成门槛,轻易生成逼真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更加隐蔽,可能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这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破坏舆论生态。深度伪造和大模型幻觉等生产的虚假内容,可能被用来误导公众、扭曲事实、操纵舆论,进而对新闻价值和真实客观公正性形成挑战;滥用文生视频可能引发新型网络诈骗。
二是产品版权方面的挑战。版权归属是传媒产业的核心关键要素,无论是人工智能应用的训练语料,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都存在版权保护与数据保护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普遍认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应当归属于对该作品生成具有贡献的主体,可能是软件开发者、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用户)。具体归属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来明确,如在创作过程中输入提示词、编排内容、选择最终呈现图像等过程性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此外,后续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以及合规化使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是传媒机构影响力方面的挑战。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信息、新闻、内容的定义进一步泛化,而用户对内容质量(真实性、有效性等)、内容机构重要性的评判标准或将进一步改变。受众由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式获取的信息只是众多源头信息由大模型处理后的整合信息,信息源本身的独立性被忽略,这给传媒机构品牌和影响力维护带来挑战。
人工智能提高了自媒体的生产力,UGC(用户生产内容)向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升级加速,专业化或伪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作品将加速涌现。人工智能将媒介竞争带到下一阶段,其内容产能远超人类产能,内容数量将呈几何级增长态势,对主流媒体形成挤压之势,媒体发声机会和渠道将面临新挑战。
四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挑战。人工智能算法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学习时可能吸收或放大人类偏见、歧视特定群体,进而加剧社会不公;人工智能算法还可能导致信息茧房,这将引发伦理道德争议,尤其是基于西方语料训练的大模型,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时,内容看似中立,但其实际立场可能存在偏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挑战。
五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如自动化网络攻击、钓鱼攻击等,也可能被滥用,引发伦理道德争议,如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监视或侵犯隐私。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衍生应用成为攻击目标,攻击者可能试图窃取、篡改或破坏它们,以影响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
六是对技术过度依赖的挑战。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巨头通常拥有强大的底层技术能力(如人工智能芯片、开源框架、数据训练、云计算等),可能在内容生产和分发上形成集权化倾向。
传媒机构在追求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技术,需要探索新技术模式和传媒机制,同时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确保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多样性、民主性。
三、未来传媒生态发展趋势:
更加平权化、多元化的传媒消费生态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元宇宙等技术的交汇预示着一个虚实融合的传媒新时代正在到来。这些技术将改变信息呈现方式,颠覆用户的互动体验,并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用户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我、参与内容创作,从而进入一种更加主动的传媒消费模式。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参与感,也让传媒生态变得更加平权化和多元化,推动传媒产业向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具体有以下六个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传播渠道将更加泛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传媒跨屏互动和多元化渠道更加成熟,不仅实现了用户的实时在线,也极大地拓展了传媒生态场景。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支撑下,更多的传播渠道、传播空间被打开。例如,以Apple Vision Pro为代表的MR头显设备,将显示场景与数字传播相互交织,创造出新的传播场域和交互方式。
二是传播体验将更加沉浸式。全息投影、具身传播、数字分身等技术有望带来全新的虚实融合传媒时代,用户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传播体验可能将不局限于视觉和听觉,未来会扩展到触觉和其他感官,创造出更为丰富、真实和互动的传播方式。
三是传媒消费模式将更加主动。媒介信息技术的更迭让用户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权力上得到极大提升,用户可以利用新的智能技术工具更主动、更方便地决定个人的传媒消费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助手、智能搜索平台等智能化人机对话交互应用,根据个人偏好定制信息获取和传媒消费方式,延展至更智能的服务获取或情感支持。
四是平台化发展与智能传播。全球新闻业和社交媒体平台将继续融合,平台型媒体的影响力将继续增加。人工智能和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传媒生态的发展,智能传播成为主流。
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应用出现跨越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生产上,还推动了整个传媒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内容创作更加高效,同时也为广告营销等细分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六是跨界融合和多模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媒体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正在逐渐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传媒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