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吃出来的?医生:吃饭若有这些习惯,尿毒症风险大幅增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15:25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六十出头,脸色黄黄的,整天喊乏力,总感觉胃口不好,人也瘦了一圈。

一开始家人以为她是老胃病犯了,没太当回事。

可没多久她开始水肿,脚面踩下去一个坑半天弹不回来,再一检查,肾功能几乎全毁了,医生说她这是尿毒症,得透析维持。

全家人都震惊了,她平时也没啥大病,怎么就突然到这一步?医生吐出一句话,将在场之人皆吓住了:“此乃食之所致。”

很多人压根想不到,吃饭这事会跟尿毒症挂上钩。

可偏偏真就是这么回事。尿毒症的前身就是慢性肾病,而肾病很多都是从一点点“饮食坏习惯”开始的。

不是说某顿饭下肚就坏肾,而是那些看起来“无害”的吃法,天天年年积累下来,肾脏就像一台被压榨的老机器,迟早撑不住。

最常见的就是重口味。很多老人、中年人都爱吃咸菜、腌制品,觉得下饭,尤其南方人离不开酱油、豆瓣酱,北方人顿顿咸肉咸鱼。

这种盐分摄入一高,肾脏得拼命把钠排出去,时间久了就像老牛拉破车,越拉越重。

有研究追踪了全国两千多名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现每餐多摄入1克钠,肾功能指标(如肌酐水平)就升高0.8%。

这个数据听着不吓人,可一年下来就是肾功能下降的起点。

而且钠摄入一高,水也跟着潴留,血压升高,进一步伤肾,连锁反应像滚雪球一样。

更“阴险”的是高蛋白饮食。现在不少人流行健身、增肌,早饭鸡蛋三个,午饭鸡胸肉,晚上再来盒牛奶,觉得健康得很。

然而对于肾脏而言,若蛋白摄入过猛,代谢产生的氮废物(如尿素、肌酐)皆需其清理,这就好似肾脏天天都在跑步机上跑马拉松一般。

尤其原本肾功能就有点弱的中老年人,这种饮食就像给发动机上装了个炸弹。

有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高蛋白饮食人群中,潜在肾功能受损者比例比普通人高出32%,而那些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超过1.6g/kg体重的个体,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4%以上。

但更冷门的一点,是吃得太快。此点最易被忽视。

诸多上班族与中老年人用餐仿若打仗,一顿饭仅需五分钟便草草了事,进食时狼吞虎咽。

吃快了,食物在胃肠道来不及充分消化,大量大分子蛋白直接进入小肠,不完全吸收的蛋白进入结肠发酵,产生毒素。

这些毒素会被吸收入血,进入肾脏排泄,增加负担。

日本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吃饭速度快的人群,尿毒素p-cresol sulfate在血中的浓度比正常进食者高出46%,这些毒素正是肾衰的“幕后黑手”。

肾脏不怕你吃得多,怕的是你吃得粗糙。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是“爱喝汤”的毛病。尤其老年人,不爱吃饭,就爱喝点骨头汤、排骨汤、鸡汤,觉得补得很。

可这些汤大多嘌呤含量极高,尤其熬得久的那种,汤表面浮着一层油,其实里面是满满的嘌呤和脂肪。

高嘌呤摄入会让尿酸升高,形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里,久而久之就造成肾小管阻塞、间质纤维化。

一项国内肾病临床分析报告中指出,超过38%的尿毒症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而这部分人中大多数都有喝汤的习惯。

再说个特别冷的角度,不是吃啥,而是吃药过量。不少人饭后胃部不适,往往会习惯性地服用止痛药、抗炎药。

像布洛芬、双氯芬酸这类NSAIDs,吃一两次没问题,但要是天天吃、月月吃,肾小球的血流就会被它们给限制住,形成缺血性肾损伤。

广东某医院肾内科统计过,因长期滥用止痛药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的病例中,60%以上是在无医生指导下长期服药。

吃药是“吃”的一部分,别小看。

说到喝的,甜饮料也不是什么无辜角色。

不少人不爱喝水,就喝饮料,尤其是那些所谓“无糖低卡”茶饮、汽水。里面的人工甜味剂、磷酸盐、防腐剂对肾脏刺激不小。

磷酸盐摄入过量会加重肾小管负荷,致使钙磷代谢失序,进而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令骨骼与肾脏双双受累。

有实验在动物模型中发现,长期摄入磷酸盐超标饮品的小鼠,肾功能指标明显恶化,肾小球硬化率达到73%。

一个特别没人提但真有联系的,是饭前情绪。

人一旦情绪产生波动,诸如生气、焦虑、烦躁之时,交感神经便会高度兴奋,胃肠道血流随之减少,进而影响消化系统的运作。

消化变差会增加蛋白代谢的残渣,这些代谢物进入血液,同样得靠肾来清除。

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烦躁时吃饭,比在放松状态下吃饭,多出30%~40%的代谢垃圾。

澳洲悉尼大学做过一项实验,发现人在情绪激动状态下进食后,尿中β2-微球蛋白排泄量显著增加,而这是肾小管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

还有一个特别误导的流行饮食习惯叫“节食排毒”。不少年轻人追求身材,每天只吃一顿,甚至不吃主食,以为能把体内毒素“排光”。

其实这种突然减碳的行为,会让身体进入一种酮体代谢模式,产生大量酮体和酸性代谢物。

这些东西都需要肾脏代谢,时间一长就造成酸中毒负担。

有报道指出,极端节食者中有约7%在半年内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而这些人原本是“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

另一个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长期爱吃糯米也可能会增加肾负担。

糯米质地粘稠,不易被消化。其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较长,易引发胀气、发酵,进而产生诸如氨气等过多代谢副产物。

这些氨气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继而转化为尿素,最终依赖肾脏排出。

尤其是那些肠胃功能本就不好的人,吃多了粽子、年糕、汤圆,肾脏代谢压力悄悄就上来了。

[1]杜秀秀.尿毒症的早期识别与预防[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4,(10):41.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