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是30亿美金拿下AI编码市场老二Windsurf,一度被外界认为是OpenAI最大的收购案,紧接着又开始为自己的产品部门花重金聘任了新的 CEO,Simo。
用“疯狂买买买”来形容5月的OpenAI,再不为过!要是有“AI初创公司求并购直播间”,OpenAI 妥妥的拿下“榜一大哥”!
先是30亿美金拿下AI编码市场老二Windsurf,一度被外界认为是OpenAI最大的收购案,紧接着又开始为自己的产品部门花重金聘任了新的 CEO,Simo。
结果刚过去不到两星期,Altman 似乎“越买越疯狂”,就在几个小时前,OpenAI发布了一个收购文件,这次直接为了一家尚没有任何成型的市场产品的初创公司豪掷近 65 亿刀!
小编当时就惊了?心想能让奥特曼“刷礼物”刷到 65 亿美刀,这得是什么狠人公司?
结果就看到了下面这张图,让后就瞬间明白了。
这张图上主角:一个是风头无两,让马斯克动不动就开怼的、全球最强的 AI 独角兽掌舵者,Sam Altman;另一位(左侧)则是曾长期与乔布斯并肩作战、被现任苹果公司CEO库克恋恋不舍的、iPhone、iPod、iPad、Apple Watch等苹果标志性产品开发的前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关于 Ive,江湖中盛传他是一位低调的天才。2019年从苹果离职后,就创办了 创意设计公司 LoveFrom。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Ive 逐渐意识到,想要开发、设计与制造全新一代产品,需要一家全新的公司。于是在一年前,Jony 联合了另外两位苹果产品天才 Scott Cannon、Evans Hankey 和 Tang Tan 创立了一家新公司 io。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也如同 Ive 一般,低调的甚至没有传出任何产品问
世,甚至具体的业务是什么外界也很少知晓。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次OpenAI 并购 io 的含金量。两大传奇强强联手,足以成为今天的头条热搜。而这家谜一样的公司也终于第一公开了未来的计划。
今天一早,这条“OpenAI史上最大手笔”就光速般传开,引来了上百万的 X 用户围观。先来看看这次收购的具体情况——
收购方: OpenAI被收购方: io,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创办交易金额: 近 65 亿美元,为 OpenAI 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收购交易方式: 全股票交易( OpenAI 目前在 io 公司持有 23% 股份,OpenAI 因此将在此次交易中支付 50 亿美元)预计完成时间: 2025 年夏季(待监管批准)这场收购的双方主角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彼此双方答应了做一场联合采访,来特别宣布此事。
Altman 兴奋地在 X 上表示:很高兴能与Jony合作,我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 很高兴尝试创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
这场收购看点很多,比如被外界描述为““AI+工业设计、两大传奇强强联手”,再比如 Ive 未来在 OpenAI 的主要方向,OpenAI 内部团队是否会因此调整等等。
这就为大家一一把这些干货道来。
首先是,关于并购后的目标。这一点在上面提到的联合采访中有所披露,Altman 表示,两人将合作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形态的、消费级 AI 硬件产品。
“AI 是人类能力的一次巨大飞跃,它需要一种全新的计算设备形态,来充分释放潜力。
”关于这款硬件的灵感或起因,Ive 表示得非常富涵产品哲学:“人们对现有产品形态的不安,是新产品诞生的土壤。
”而这款新硬件产品何时发布?Ive 在采访中透露,首款产品预计 2026 年发布,目标不是取代手机,而是“开辟新形态”。
其次,再来看合并后的团队成员情况。可以说是苹果旧将大集结,全线接管了OpenAI 的产品设计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说 OpenAI 花 65 亿美元买了一个没有产品的公司,不如说,OpenAI 制造了一个虹吸“苹果各路英豪”,让自己可以继续称雄、继续创造产品奇迹的机会。毕竟,在硅谷,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无限财富和可能。
io 被收购后,将纳入一个约 55 人团队,包括 iPhone 设计负责人 Tang Tan、前 Apple 工程/设计主管,此外,还有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者和制造专家等。OpenAI 应用产品 VP 由 Peter Welinder 担任,将领导新成立的硬件团队,向 Altman 汇报。Ive 和 LoveFrom 将保持独立运营,但他们将全面接手 OpenAI 的设计工作,包括软件设计。LoveFrom 将负责 OpenAI 的产品设计(硬件 + 软件),包括 ChatGPT 交互界面升级。LoveFrom 将继续与 Ferrari 和 Airbnb 等现有客户合作,但不会再接手大型新客户。曾参与 Mac/iPhone 系统界面设计的 Bas Ording、Mike Matas、Chris Wilson 将加入,他们有望参与 OpenAI 应用产品的界面改造。未来,这支新团队将同时在 io 位于旧金山 Jackson Square 的办公室和 OpenAI 现有办公地点办公。其实,这场“强强合作”的种子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种下。
据 Ive 回忆,是他的一位双胞胎儿子 Charlie 向自己介绍了 ChatGPT,他体验之后立刻决定要认识 Altman。
而 Ive 的一位创业伙伴 Hankey 当时也表示,ChatGPT 推出后让她意识到硬件技术也必须改变。“当时我们几个彼此看了一眼,都觉得‘这是我们职业生涯里遇到的最惊艳技术’。”
对于两人最初的聊天,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 Altman 透露 ,他与 Ive 的最初对话其实并非关于硬件,而是探讨如何改进 ChatGPT 的交互界面。
提及交互界面,直到现在,Altman 也并不认为现在 ChatGPT 的界面足够好:
“我们还没有找到 AI 世界里的‘图形用户界面’等同物,但我们一定会找到。……我们现在依然处在 AI 交互方式的终端阶段。”
对于接下来的新产品的发布,Ive 的期待值满满。“我始终觉得,自己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作品还在未来。” Ive 表示,并称自己一直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
他甚至把这种经历比作上世纪 90 年代末和 21 世纪初的苹果公司,“iPod 和 iPhone 诞生前的那段时光”。
Ive 和 Altman 最后来了一波“商业”互捧。Ive表示:“我真的非常感激,我们最终找到了彼此。”(理工男表示,这段实在是有点鸡皮疙瘩了!)
而 Altman 则将这次收购视为合作的关系:“这是一个彼此合作、共同创造产品的关系,我相信它将诞生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
对于这场收购,不管是在 X 还是 Hacker News 上,大家都讨论得异常火爆。
其中不乏 Ive 的忠实粉,比如一位 X 用户表示:
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 Ive ——一位低调的天才,却总能打破常规。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他能否将人工智能真正转化为一种让生活更轻松而非更复杂的事物。
甚至有网友表示:这简直是苹果的最糟糕噩梦!因为一位顶尖的前苹果产品设计天才,竟然与潜在的竞争对手联手打造属于未来时代的消费级产品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对这位产品设计大佬的“靠谱值”充满信心。
Hacker News有很多网友提到 Ive 近年来不少“抽象”甚至是失败的设计决策,诸如:蝶式键盘、Mac Pro垃圾桶、touchbar 都是失败设计,且是苹果在找“下一代产品”时主动让他离开的。
网友 rchaud 和 MisterSandman 则指出 iPhone 的成功核心是软件和SoC,Jony Ive 贡献有限。
不过,既然是赌,肯定赌曾经成功过的人,这一点情有可原!一位网友甚至打趣地表示说“可能是为了打造 Jobs 2.0 AI版”。言外之意是指 Ive 老了,设计风格可能不太能 HOLD 住 现在这波 AI 了!
写到这里,小编有点明白了,比人家收购别的公司是为了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是为了别人的用户、别人的数据和流量,而 Altman 收购别的公司,完全是在搞风险投资。
然而,大家更多的槽点还是在OpenAI收购的行为本身,这场“赌博”玩得有点大!
这波近 65 亿的收购,有些用户认为是退无可退的绝地反击,而有的网友则表示这是慌不择路(毕竟这家公司一个产品也没有,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虽说是股权交易,但1.5亿现金买个没产品没客户的公司,也不算小数目。”)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友认为,现在 OpenAI 的策略明显已经从烧钱搞“AGI”的方向偏离,更像是风投搞 C 端产品的逻辑:
• 一位名为 dudus 的网友认为: OpenAI 正在疯狂烧钱,试图靠买项目、投硬件把自己做成“too big to fail”(买买买,直到自己大而不倒),因为大模型竞争力已遇瓶颈,靠“GPT-5 这个超级大融合”显得有些 desperate。
• agentcoops 提出另一种看法:这其实是 OpenAI 利用当前领先窗口期布局消费者入口,赌的是“AI to C 的入口战是赢者通吃”,不是单拼模型性能,而是拼数据、习惯、产品体验闭环。
不得不说,网友的眼睛从来都是雪亮的!OpenAI 在模型层面上来看,已经开始被谷歌反超,那在数据、产品上的相对劣势就会凸显出来,从这一点上来看,OpenAI 想要在未来站稳脚跟,不得不慌!
不过分歧就在于,OpenAI 的体量够不够站稳脚跟!
一位名为“mushufasa”认为,其实 OpenAI 的产品用户规模和品牌粘性已经很高了,“就算别人造出更强的GPT-5,OpenAI 有5亿用户习惯、品牌认知和生态惯性,用户要切换得是产品体验10倍提升,不是2倍。OpenAI靠品牌和习惯绑定用户是护身符。”
而更多的网友表示,远远不够!网友 hansworst 和 kaliqt 认为,要真正做成终端或大用户基数,需要远超当前体量,另一位网友 hyperscalers 指出 Google、苹果、微软在产品+用户+生态联动上仍领先。
那,这次OpenAI 押注消费级硬件赛道,成功的概率大吗?小编只能说,不如Altman 花一部分预算出点“暴击装备”吧!也有可能 Ive 的 io 本身,就是购买的第一件暴击手套。
这不是调侃,因为 AI 硬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做。正如许多给 OpenAI 这次收购泼冷水的网友所言:
硅谷押终端真是轮回。Meta眼镜、Google Glass死过一轮。甚至苹果的 Vision Pro 也沉寂良久了。而且它的对手——谷歌和苹果,这两霸主无比强大,有着完整生态、AI、终端基础,所以说:OpenAI 的挑战难度极高,除非硬件体验能 10 倍颠覆。
现在 OpenAI 又拉上 Jony Ive 要搞“AI新终端”。结果可能是 iPhone 2.0,也可能是 Facebook Phone 2.0。
其实也能理解这些网友对 AI 硬件赛道的看衰。举个例子,单论业内比较看好的智能眼镜方向,其实目前的技术依旧有很多卡点没有解决,比如 FOV 和功耗瓶颈,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再比如,Ive 本人就批评过的两款失败的 AI 硬件设备:Humane AI Pin 和 Rabbit r1 AI 。Ive 评论称:“它们都是糟糕的产品,缺乏真正创新的产品表达方式。”
但好的案例还是有的,目前Meta AI 硬件领域最知名的玩家,旗下 Ray-Ban 智能眼镜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获取环境信息,获得不错市场反响。
总结一下,65 亿刀买 io,肯定不只是买 Jony Ive。很明显,OpenAI 赌的是消费级 AI 终端的未来可能性,而不是靠 Altman 口中的“史上最酷原型”。然而 AI 硬件要做的还有很多,终端形态+交互场景+生态闭环缺一不可。因此,只能说成败还早。
不过无论如何,Altman 和 Ive 的箭已上弦,而且是绑在一张弓上!
好在两者已经成立了新团队,曾主导每代 iPhone 硬件工程开发的 Tang Tan 表示,这个新团队没有“历史包袱”,能以全新视角重新定义这个领域。
当然,大赌注要看长期回报,而不是单次 home run。要真正交付一款产品仍需要时间。 “但它绝对值得等待。”
这对于营销大师+赌徒 Altman 而言,绝对是一场惊险的豪赌,如此高的赌注,远超行业的常规收购,但回报率也注定非常之高。
所以,就连 Altman 自己都在采访中承认:“这是一个疯狂又雄心勃勃的计划。”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业内的我们而言,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做 C 端硬件,不存在什么多家友好共存,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AI消费级产品将会是“赢家通吃”!
这反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好事。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道理——
“不管 Jony Ive 行不行,AI 终端是下一个超级入口已成共识。OpenAI 钱少但人疯,敢 All in。最大看点是能不能不靠旧设备包袱,造出AI原生硬件体验。”
参考链接:
来源:51CTO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