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是该换个方式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2 22:45 2

摘要:你是不是也曾,试图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让他看那些励志演讲,送他去最牛的补习班,让他从小接触外教老师,但结果都如同给干枯的土壤撒了些盐巴——根本没啥效果。

如果你有个孩子不爱学习,你一定会好奇:“这孩子怎么就不开窍呢?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你是不是也曾,试图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让他看那些励志演讲,送他去最牛的补习班,让他从小接触外教老师,但结果都如同给干枯的土壤撒了些盐巴——根本没啥效果。

折腾了好久,他还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懒懒散散地告诉你:“我才不想学习呢!”

问题是,学习不是一块用力一捏就能开窍的巧克力。它更像是一片荒芜的田野,你需要先给它施肥,浇水,甚至播种出正确的理念。

然后,耐心地等待它发芽生长,而不是急着去摘果子——因为如果你急于求成,结果就会是大人们眼中的“学渣”,和孩子们眼中的“无趣世界”。

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大人认为孩子不努力,孩子却觉得学习是个折磨,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是那些成绩一向不怎么优秀的孩子,似乎对学习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你让他学数学,他说:“我怎么知道这玩意儿有啥用?”你告诉他“将来能挣大钱”,他却反问你:“那我是不是可以不学?不学也能挣钱啊。”

你就开始怀疑,孩子怎么对未来这么不感兴趣,难道他是天生的逆反派?

你想告诉他,学习很重要,这对你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但你发现自己没法把这些理论装进他的脑袋里。你越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越是觉得“这不就是成年人的嘴炮吗?”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孩子,看不到学习和未来成功之间的直接关系。大部分周围的成年人或许只能口头上说“学习改变命运”,但真正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例子屈指可数,甚至有些成年人,在“失败”之后都不敢大声提学习。

而这个时候,你给孩子提“学习有用”这些话,孩子听了只会回你一句:“行,你说的都对,但我就不学。”

关键是,孩子没有目标感,怎么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所以,如果你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有用”,而不是抽象的口号,也许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明白,学不学,真的会对未来的选择产生影响。

再说说那些在课堂上“放空”的孩子。

你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学习?”他总是笑笑:“我就是没兴趣嘛。”然后你让他认真学习一会,他又像打了鸡血一样,“思维抗拒”通通上来了。

他看起来一副“天生不喜欢学习”的模样,但真的是他“天生不聪明”吗?

其实不然。

很多孩子并非智力有问题,而是没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当孩子没有办法从学习中获得“正反馈”时,他自然会选择远离这些让自己“挫败”的事。

因为聪明的孩子容易从学习中找到快感,而思维较弱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学习的困境。

在他们眼中,学习就像一堆棘手的难题,一看就觉得“太难”,而且没啥希望能解决。

小李一直觉得自己“天资愚钝”,总是觉得学习对他来说像是爬山,每一步都特别艰难。结果我一看,原来他的数学老师让他看错了题目,自己“解答”了一整天,结果最后才发现题目上写的是“计算”而不是“理解”!

这让我不禁想问:“小李,你是不是觉得,‘计算’有啥意思,不如去玩玩电子游戏来得过瘾?”小李一脸懵:“啊,原来是这样的吗?”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对学习的认知和方法不对。

比如小张同学有一次跟我说:“你不觉得,学习就像在做一场烘焙吗?你必须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糖,什么时候关火,要不然一切就都是烂摊子。”

我一听有点震惊:“你竟然能这么理解学习?”

小张神秘一笑:“对啊,学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能‘吃’进肚子里,学不好,一切就糊在一起,什么都吃不着。”

哦!这才是‘心灵鸡汤’嘛——学习是种艺术,而不是一场硬碰硬的比赛。

有时候,孩子不爱学习,还真是因为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

家长们常常把自己的期望值压得太高,觉得孩子不努力就是“对不起祖国”,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失职”。

不知不觉,这些期望变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一方面孩子有压力,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激励。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想把“你要比别人强”当作孩子的动力,结果却变成了“你要比别人不差”的负担。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没有动力去拼搏,只有深深的挫败感。

某天,小刚的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看小李成绩好,为什么你就差点呢?你要好好努力啊!”小刚急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可你看,这课本越来越难了!我就像一只小兔子,拼命追着‘胡萝卜’跑,却总是跑不过别人!”

妈妈摇摇头:“你不能做小兔子,要做‘豹子’才行!”小刚一脸无奈:“那我干脆学学‘猫’算了,懒洋洋的,就喜欢睡觉。”

还有小王,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考各种奖状,结果他成了一个“奖状收集狂”。

一回家,父母就拿着一堆奖状冲他炫耀:“你看看,其他孩子都是这样学习的!”小王只能微笑:“这些奖状又不能换钱。”

然后转头看着自己的游戏机:“我觉得我最适合的奖状,应该是通关大礼花。”

因此,想让孩子开窍,得找到他们内心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给他们施压。

教育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知”“行”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只能让孩子更早陷入学习的死胡同,而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目标感才是他们能够持续努力的动力源泉。给孩子的教育,最终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未来,看到学习的意义,而不是让他们在一片混沌中摸索。

如果你还是在抱怨孩子不努力,那么请先审视一下,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把他们变成了“压力山大”的巨石。

来源:湖北台育儿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