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钧:不是让情绪消失,而是知道它为什么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0:16 3

摘要:2024年9月,我收到一条微信,微信名是「小齐」。我当时不知道他是谁,也无从追溯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他现在在做什么。

大家好,我是简单心理APP的创始人简里里。

2024年9月,我收到一条微信,微信名是「小齐」。我当时不知道他是谁,也无从追溯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他现在在做什么。

他先是介绍我认识一个工作相关的朋友娴姐;又说明了他是简单心理的用户:

这样的对话时有发生。我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在用简单心理,他们有一些觉得有帮助,向我表达谢意;有些人觉得没有帮助,来和我吐槽和提提意见。这一次,我和每次收到用户反馈一样,如常感谢他,也请他未来如果遇到问题,随时联系我。

不久之后,我见到了他介绍我认识的娴姐。谈话间,娴姐提起「小齐」。她说:「小齐」是她职业生涯中见到过的、少有的、有了很大影响力,但仍旧非常务实、踏实和充满善意的一个人。

我有点尴尬,只好问下去:小齐是谁?

娴姐说:齐思钧啊。很优秀的年轻主持人。

小齐正在主持《乘风2025》

后来我再见到齐思钧,才知道我们十年前在一个工作场合加过微信,自此之后彻底地相忘于江湖。直到小齐开始了心理上的探索,我们才再次有机会重逢。

之后我和小齐又见了两次面。他讲述他在二十岁到三十岁间的困顿、自我求索;他使用心理咨询帮助他更理解情绪是什么,获得了怎样的益处,又有怎样的困惑。

他对于自我脆弱感的坦诚、困顿中所拥有的勇气、和他想要去地帮助年轻朋友直面情绪问题的心意,都如海上朝日,热烈而暖意。

小齐的真诚,让人忍不住很想与他一起努力,帮助他、或者见证他去实现他的愿望。

上个月他出版了这本书,叫做《喂,你好吗?》。他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如实讲述了情绪来源的追处。

他不止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还做了心理的科普、测试,为年轻朋友们推荐和情绪相处的办法。他对于科普起先有担忧——所以花很久时间找不同的专家学者,帮助他确认知识的准确性。

小齐在扉页上介绍自己是「一名经历了两年多心理咨询的情绪探索者」,叮嘱大家「别在爱自己这件事上偷懒」。

这周日是5月25日,也是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是「我爱我」。借这个契机,我们想和他聊聊,从开始在简单心理做心理咨询到新书出版间这1088天的故事。如何「好好爱自己」,他找到答案了吗?

齐思钧、教主、莫莫和简里里在「无聊斋」的播客节目

《齐岱泽一个幸运!聊聊齐思钧的1088天情绪探索之旅》可以去小宇宙APP听!

▼ 以下根据简单心理与齐思钧的对话,以及无聊斋播客对谈内容整理:

01 「我生怕对大家没用

你知道吗?」

简单心理:你为什么想要写一本记录自己心理咨询过程的书?

齐思钧:2023年下半年的时候,出版方找我说,你快要30岁了,要不要写一本书,「三十而立」吗。我一开始想要推掉,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意义。我说如果讲个人成长经历,就要帮助到大家。

我从小被教育 —— 做的东西要有用,所以纠结了很久。我问能否按照心理咨询的角度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除了个人故事外,我还加入心理学知识的科普和插画。我生怕写出来对大家没用,你知道吗?

简单心理: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吗?

齐思钧:我希望大家看书的时候,不用太在意(我是个)公众人物的事儿,我们都是做着《5年高考·3年模拟》过来的人,心境都是共通的。在职场,你需要面对你的同事、你的领导;在学校里,我们都有班主任,要写毕业论文,要答辩、实习。

简单心理: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齐思钧:因为这本书,我坐飞机去深圳找我的心理咨询师。在一个小房间里,有两个沙发,中间有个小桌子,很温馨。那两天,我跟咨询师一起捋咨询两年半以来的内容,在ta的许可之下我全程录音,作为后续书写的素材。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感觉很安全。我边哭边「cue流程」。

简单心理: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其实没那么沉重。

齐思钧:从一开始,我就极力回避沉重感。只要有片段让我觉得沉重了,就调整,也不是加梗,尽量轻松地表述出来,再加上几幅插画。我怕让大家有情绪负担。

简单心理:这本书出版以后,你收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齐思钧:没想到这么多人跟我有共鸣。我在微博超话、小红书搜自己的名字,看每一条反馈,很多人都把读书笔记拍照发上来。朋友圈的学霸来找我聊高考,原来这么多年过去,她还是会「梦回考场」。有个认识10年的导演朋友,遇到心理问题,看到我描述职场的片段,也会流泪。还有朋友发消息找我,让我帮ta的侄女想想办法。

02 「过程我全都交代了」

简单心理: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需要看医生的??

齐思钧:前几年,有个非常明确的节点。在化妆间里,我拉上帘子一个人爆哭20分钟。我边哭边意识到不对,这不行,我要看医生了,压力已经超过我能承受的范围。我还有一点身体症状,在台上会手抖什么的。

简单心理:你是怎样治愈自己的?

齐思钧:我服用了一年的药物,进行两年半的心理咨询,两个事情同步进行。整个过程也在这本书里了,基本上全都交代了。

简单心理: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咨询师的?

齐思钧:在找心理咨询师之前,我把心理学图书榜排行前几名的书都看了。简单心理APP上有个「心理评估」服务,有人先跟我聊一下,帮我匹配了一个咨询师。但ta的照片给我一点距离感,在未来几天也没空,所以没找。

我在APP上重新选了一个看上去亲和力强一些的咨询师,同时看ta的擅长方向、工作经历,以及ta是否能在两三天之内接待新来访,我也并没有希望ta就一定是经验最丰富的。其实我没想那么多,如果这次不合适可以再找。

简单心理:你是怎么判断ta合不合适的?

齐思钧:一开始我安全感没那么足,有点紧张。但是我知道自己需要帮助,我想知道,怎么让情绪出去,不要堵在胸口。

第一场咨询的感受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当时我痛哭流涕,恨不得每5-10分钟都要哭一次。头三次聊完都是哭着结束的。哈哈,「打碎」我了,开个玩笑。

后来我想,其实打动我的不是咨询师,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考打动了我。我就觉得咨询得挺到点上。咨询了几次我才明白,不是要让情绪消失,而是要知道情绪为什么来。

简单心理:心理咨询给你带来帮助了吗?

齐思钧:有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说每次咨询结束后,我立马焕然一新。咨询每次就50分钟,结束以后,我的情绪通常还在一个非常难过的阶段。但是我得以平复一下心情,冷静思考了。

再遇到相同处境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处境是怎么造成的,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我就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面对。

很多人都问我哪个瞬间变好了,其实不是某个瞬间,而是延迟的、缓慢的改变。

《喂,你好吗?》插图

03 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简单心理:你在书里提到「内在小孩」这个概念,你是怎么看到他的?

齐思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跟咨询师一起追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体验。当我回顾小时候的场景,虽然痛哭,但内心还有声音告诉我,原来这些压力是来自过去的。

比如说,在工作里我总担心自己受伤,朋友们开玩笑说我很「惜命」。这是因为母亲在养育我的过程里,她担心我受伤,这份焦虑会放到我身上。同时,她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安,也会传导到我身上。

小时候,母亲一个人带我,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不在身旁。假期的时候,我就没法跟同龄人出去玩。现在的我,还是像曾经的那个小孩,担心给妈妈添负担,不敢玩,不敢受伤。这份焦虑就这样延续了。

简单心理:看见「内在小孩」以后,你有什么变化吗?

齐思钧:当我遇到某些事,如果疼痛感总体是50分,其中45分可能来自以前的经历,5分来自当下。我现在能知道这45分是怎么来的。

去年一整年,我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一样了。我上台前其实都会紧张,以前在7-9分(满分10分),现在控制在5-6分。以前,工作特别忙的时候我很焦虑,现在我心里有个声音说:「你能处理好这一切」。

简单心理:这本书出版以后,你挺不安的,为什么呢?

齐思钧:刚刚出版这本书以后,我有巨大的不安。可能就是我「啪」剖开自己,外界「哗」一下子眼光全聚过来。到现在为止我听到的99.9 %评价都是好的,剩下0.01%没看到,但我猜应该有否定。或者说我害怕被评判。

这本书诚实记录了我两年多的心理咨询经验,就像简里里说的「把自己剖开,做成一盘菜,端上来」,害怕被评判,害怕真情实感变成别人的消遣。

简单心理:现在你是怎么面对这份「不安」的呢?

齐思钧:今天刚跟心理咨询师聊完,写书或许也表明我的自我边界更加清晰 —— 我能保护自己了,才可以去做分享。写这本书80%是好的体验,20%是负面体验。我愿意把这20%也当成好事,觉得自己正在发展内心的力量。

小齐在新书印刷厂

04 「你可能意识不到

自己需要帮助」

简单心理:你在写书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好目标读者?

齐思钧:这本书设想的读者是青少年和年轻人。我的心理咨询师在深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构工作,ta很明确地分享过,找ta做心理辅导的人群愈发低龄化。以前最年轻的还是高中生,现在是初中生、小学五年级。心理问题已经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特别想进校园做分享。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定有很大变化。

简单心理:你提到刚去西安交通大学做新书分享会,接触到00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齐思钧:那天,我们收集同学们的小纸条,大家可以写自己的困惑——这个节点我要毕业了,我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有个同学眼泪一下子来了。

我只是个比他们年长几岁的哥哥,只能提供点经验作为参考。有遇到不会的题目,我知道找老师说「这题我不会」。但是心理上有压力,我只能找朋友倾诉。在我的成长经历当中,面对「情绪」这件事,好像也没有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法。

简单心理:现在很多高校里也开始设置专业的心理老师了。

齐思钧:我去的西安交通大学,已经有很专业的心理老师。现在许多学校、公益组织,都在提供资源。但是有时候处在低能量状态,你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

小齐在西安分享会现场

05 允许自己说「不」

允许自己休息

简单心理:你看过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有哪些想分享给大家的?

齐思钧:大家爱看的心理学畅销书我都看过,但是我不觉得我有资格推荐。我记得刘擎老师在《十三邀》里讲,人需要阅历,如果我不经历,知道再多也不一样。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特别容易期待一个现成的答案,这也是个陷阱。

简单心理:经过这几年的成长,你觉得自己的课题已经解决了吗?

齐思钧:我不催自己解决课题,但我学会了更加理智,用更多视角去看问题。解决是一时的,当它浮现在生活当中,有机会就去探讨。比如这次出书,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聊,都是在探讨。

人生还有很多未知,心理状态肯定还会起起伏伏的,还会遇到不同的人,我要面对,我要想想怎么面对。

简单心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别在爱自己这件事上偷懒」,你有什么心得吗?

齐思钧:我是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现在在学着说「不」了。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一个人从北京来到长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对自己说,必须努力融入。各种应酬只要喊我我都会去。现在,那些不想参与的活动、精力不足以应对的工作,以及某场聚会,我都可以说「不」了。

我也学会允许自己休息。生完小病以后,我第一次跟同事说:「这两个月的工作结束以后,我要留一个星期的时间,稍微休息一下」。

简单心理:你有什么有效的休息方法?

齐思钧:最有效的休息就是睡觉。最近这段时间比较忙,前天我去西安做分享会,头一天晚上飞到了,第二天白天逛一逛街道、吃点东西,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晒晒太阳还是蛮舒服的。

简单心理:这还是蛮高效的。

齐思钧:我没法判定效率,那个方式对我来说是种放松。你不能特意追求「高效休息」,在休息上都追求效率,本身就很辛苦!

作者 / Bridge

责编 / 小胡

封面 / 齐思钧个人照片

来源:简单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