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中国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邓小平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开始了访问之旅。这是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受到了美国官方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979年,中国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邓小平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开始了访问之旅。这是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受到了美国官方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当邓小平顺利抵达华盛顿的消息传来,远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位老妇人,当即动身前往华盛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会见邓小平的要求。见到邓小平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可真难找啊!”
“您可是大名鼎鼎的记者。”邓小平先是一愣,随后热情地握着老妇人的手说:“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才见面。”
这位老妇人名叫海伦,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说到她的另一个身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美国新闻记者斯诺的夫人。
在交谈中,海伦从怀中掏出一张有些泛黄的纸条,庄重地递到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展开一看,那熟悉的字体,一看就是毛主席的笔迹。海伦向邓小平介绍说:“这是42年前,毛主席写给您的信。”
毛主席给邓小平写的亲笔信,为何会在一个美国人手中保存42年?信中又写了怎样的内容?
1937年,海伦女扮男装,通过国民党的层层把守,终于逃出西安,踏上了前往陕北的旅途。
“欢迎你到延安来,我是毛泽东。”听说斯诺的夫人到了,毛主席和朱德放下工作,专程前去探望。而海伦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从其中抽出一张毛主席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
“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照片,就当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吧。”
海伦的丈夫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1928年,他利用当水手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原本斯诺只打算在中国待6周,结果一待就待了13年。
在上海逗留期间,斯诺受邀参加《新中国》特刊的编辑工作,开始对中国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当时蒋介石刚刚叛变革命,但斯诺在主编的影响下,却认为“道义”是在蒋介石那一边的。
为了做好报道,斯诺开始了在中国内地的旅行,乘火车一路北上抵达内蒙古。当时内蒙一带正遭遇特大旱灾,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令斯诺感到触目惊心,当即通过手中的相机,向全社会发起赈灾的呼吁。
然而,蒋介石非但没有赈济灾民,反而还利用饥荒迫使西北军阀就范。
这次旅行结束后,斯诺开始和左翼作家以及进步文化界有所接触,对于中国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国民党政权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斯诺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将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传播到了国内外。
随着对中国了解的不断深入,斯诺萌生了前往红色苏区的念头。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冒险穿越国民党的封锁,抵达陕北苏区,受到了中共高层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作为第一位来到苏区的外国记者,毛主席指示红军各部队做好斯诺的接待工作。在完成了保安的采访计划后,斯诺准备前往红军在宁夏的前线,向毛主席告别时,斯诺提出给毛主席照一张相,并将自己头上的八角帽戴在毛主席头上,以遮盖毛主席有些凌乱的头发。
这张照片发表之后,不仅吓坏了国民党,更轰动了全世界。
在此之前,海伦已经听过斯诺的大名,对于他的文章更是每一篇都认真收藏。1931年,海伦到达中国后,就向领事打听斯诺的下落,斯诺听说有人想见自己,便将见面地点定在了一个餐厅。
结果这一次见面,两人一见钟情。在海伦25岁生日当天,斯诺将一枚戒指送给了海伦。
斯诺访问延安之后名声大振,海伦也动了前往延安的念头。临行前,她特意选了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照片带在身边,沿着丈夫斯诺的脚步,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她要亲眼看看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
在毛主席和朱德的帮助下,海伦见到了斯诺之前没有见到的许多中共要员和高级将领。当她提出想要和邓小平见一面时,却被告知邓小平已经率部离开延安,去了泾阳县八路军总部。
于是,海伦向毛主席请求帮助,毛主席当即给任弼时和邓小平写了一封亲笔信,介绍海伦前去采访,请任弼时和邓小平给予帮助。
当海伦带着介绍信风尘仆仆赶到泾阳时,邓小平已经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海伦本打算继续前往太行山,却受到斯诺的电报,让她尽快返回协助自己工作。因此,海伦只好中断采访,这也使她错失了和邓小平见面的机会。
1937年底,斯诺夫妇回到了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区,重病在身的海伦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经历写成《续西行漫记》。这本书的内容虽然轰动一时,但由于海伦急于成书,语言上稍有欠缺,没能令她达到丈夫斯诺的高度。
就在海伦撰写《续西行漫记》时,她曾亲眼目睹了日本人洗劫上海的情景,一个想法在她脑中萌生: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工业与合作社联系起来,开始一个群众性的运动?
在斯诺的帮助下,海伦开始着手组织工业合作社,三十多万人通过工业合作社有了工作。就在海伦忙于合作社的时候,斯诺经常外出报道,海伦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加上文学成就上不如斯诺,逐渐对丈夫产生失望。
随着二战战火的继续蔓延,海伦独自回到美国。次年,斯诺启程回到海伦身边,两人重归于好,在一起和睦生活了几年,但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二人就分居了。
1949年,海伦与斯诺离婚,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但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当年毛主席亲笔写得介绍信,一直被海伦完好地保存。后来中美关系紧张,海伦一度被有些美国人视为“可怕的红色中国的朋友”,并因此遭到责难。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后,海伦两次前往中国访问,但由于时局变化,海伦始终没能见到邓小平。一直到邓小平访问美国,海伦才终于有了和邓小平见面的机会,能够将42年前毛主席的亲笔信,亲手交到邓小平的手中。
“感谢你把这封信保存了几十年,太难得了,太珍贵了。”邓小平仔细看过这张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纸条后,热情地对海伦说道。摄影记者立刻拍下这一中美友谊史上的珍贵镜头,很多报纸也报道了这一意味无穷的消息。
1997年初,海伦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89岁。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为海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海伦一生为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做了不少事情,曾有人问海伦:
“为什么要不惜一切、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做好事?”
海伦回答说,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中国,没有经历过那个悲惨的历史阶段,你就不会感觉到,这一小群自我牺牲的人们,所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来源: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