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到底该不该切?胸外科医生自己也纠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2:23 2

摘要:今天,我请到了老朋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著名科普作家王兴医生。会开胸也会写小说的他,今天要和我们聊聊肺结节的那些事儿,以及作为病人、家属,怎么更聪明地面对复杂又现实的选择。

肺结节越来越多,到底是为什么?多大的肺结节需要切?医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患者?

今天,我请到了老朋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著名科普作家王兴医生。会开胸也会写小说的他,今天要和我们聊聊肺结节的那些事儿,以及作为病人、家属,怎么更聪明地面对复杂又现实的选择。

王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医师

文字内容摘自本期播客,完整音频见文末

特别感谢音频剪辑、文字整理伙伴:没事喵一个,玲玲

菠萝:现在是不是肺结节是越来越多?是不是真的发病率在提高?

王兴医生:这个问题每次门诊很多人都会问,到底是不是打了什么针,或者吸了什么有害物质,才导致肺结节越来越多。客观来讲,肺结节多,就是因为大家做的CT多了,这个是最本质的原因。

比如我上周刚做了一个24岁患者的手术,对一般人来讲,24岁都不可能考虑做CT检查,最多就是做个胸片。多数的肺结节是磨玻璃结节,通常一年只长1毫米到2毫米,10年大概能长1公分。如果一个人在60岁时发现了2-3公分、3-4公分的阶段性肺癌,推算一下大概就是从20-30岁、30-40岁开始长结节。

所以其实是我们提前发现了结节,而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比以前更容易得病。但是现在不管是网上还是哪里,情绪永远大于理智,很难让别人相信这些真话。

我在门诊的时候,就会对病人反复地进行心理按摩,告诉他这个病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哪怕有个磨玻璃,哪怕是个原位癌,也不影响寿命,找个合适的时机处理掉就行了。

菠萝:我记得你有一个观点,病人经常在各个医院跑去选好医生。但站在医生的角度,你们也希望能够遇到好病人。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病人是好病人?

王兴医生 :我觉得每个医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首先,我身边大部分的医生,都不是单纯以利益作为驱使的群体,要兼顾两个层面:一方面我要靠这个职业来赚钱,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我要致力于帮人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有道德属性的职业。

从这个角度,医生还要兼顾两个点:第一,我不能耽误病人。比如病人有一个结节,都两公分了,已经开始有转移趋势了,那我一定不能因为这个病人身体基础疾病多,就让他观察,总要给个方案,该手术就手术,如果不能手术也要采取别的措施,医生是不会拖延病人病情的。

第二,不能过度医疗。如果病灶是5毫米、6毫米,比较小,以前很多人都会选择切除,毕竟这个手术收益还不错,但我可能就觉得没必要。目前国家政策也在致力于减少一部分所谓的过度医疗。但是如果到8毫米了,到指南界限了,很多医生就会跟病人去商量,看个人意愿是否要手术。

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在现有的模式下,医生选择病人一方面是跟这个家属的沟通有关,另外一方面跟病人的病情有关,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结节直径是多少的问题,和长的部位、身体状况都相关。所以当病人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一般先沟通一下,再看一眼片子,心里大概就有数了,这个病人到底是好弄的还是不好弄的。好弄的自然能处理好,不好弄的话,我如果能处理,那也不会推。但是我觉得前面的沟通很重要,你一定要把这个风险说足了。

病人选医生的时候,就看他看片子、看报告的状态,以及你的感受,感觉他的专业程度,感觉他的沟通能力。也是基于几分钟的交流,就可以有初步的判断,所以我觉得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选择,最后还是看缘分。

菠萝:多发结节是不是肺癌风险就特别的高?

王兴医生 :多发结节分两种,一种是报告层面的多发结节。比如在我们医院,看1000份报告,绝对找不出一份“未见异常”的报告。因为现在很多医院都是AI看片子,然后人工去审核。那AI能看的结节,绝对是非常细小的,哪怕是肺里面有一个很小的小点点,也会被判断为是个结节;所以多数人的报告都会写“双肺多发散在微结节”,但这都是没啥事儿的意思。不属于所谓的多发肺结节体质,忽略掉就行了。

第二种是真正的多发肺结节体质,一般是多发的磨玻璃结节。比如说左肺有三个、右肺还有四个,甚至十几个、二十几个的情况都有。我通常会跟这些病人讲,这些毛病加起来都不影响你活到100岁,肯定是没事儿的。但是你得做好一个思想准备,就是你这个弄起来会麻烦一些。它有点像肠道里长了很多息肉,多数人是不会那么在意的,可以等息肉大了再切。

所以这个小的结节也不用管它,要注意的是,第一,定期观察;第二,如果真的长到特别大了,大到已经浸润了,慢慢有转移倾向的时候,优先处理这个结节,顺便把这一侧的其它比较大的结节一起弄掉。肯定不是看见一个处理一个,这样的话肺是不够切的。

我们怎么能够在一直活到100岁的前提下,一边省着切,一边又不让肺结节长得过大而导致转移呢?这里面是有一点艺术的,就需要你跟一个长期随访的医生一直沟通,找一个医生固定复查,没必要感到害怕。

菠萝:肺部手术,有的地方手术是开胸的,有的地方是微创,微创又有单孔和双孔,甚至还有多孔。从技术层面,是孔越少越好吗?

王兴医生:目前中国的胸外科技术,已经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强很多很多了。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能做微创,不管是几个孔,肯定都比以前的大切口,甚至还要再断一根肋骨的方式要好很多。

我上个月也做过一个开大刀的手术,因为病变很厉害,很严重,这种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会觉得大口子做得又安全又彻底。但大部分的肺结节,肯定是优先小口微创手术,很多病人术后是没什么太多感觉的。至于是不是一个孔比两个孔好、两个孔比三个孔好,这个没法比较,也不需要比较,因为手术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能够安全有效又根治地把病变给切下来。

单孔在十年前还是个新技术,有些医生比较擅长做三孔,你让他改做单孔就很难。对于我来说,习惯了单孔,要做两孔也不适应,所以很多时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且单孔跟两孔之间,无论是疼痛感还是切口美观度,其实真的差别很小。所以我虽然做单孔,但也不觉得两孔三孔不好。

菠萝 :是不是微创主要指切口的微创,里边该切多少还是多少?

王兴医生:这么说其实没有错,就是里边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比如说两公分的实性肿块,最好的方法还是肺叶切除。也不是说医生故意给你多切,医生也有他怕的东西,就是怕复发。

我们在做一个手术决策的时候,也会有点纠结:如果我少切一点,但是病人以后复发的话,我会不会后悔?

切得少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你要切一个肺叶,就得把连着肺叶所有的动脉、静脉、气管全断掉。在处理血管的时候就有可能大出血,处理气管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漏气儿,处理淋巴结清扫的比较多的时候,就可能会术后乳糜胸等等。所以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切得少的医生好像技术很高超,病人很快就出院了,但有可能术后一年就复发了,从病理上你找不出医生什么错误,但是医生自己知道当时不应该切这么少。所以不要太去在意切的量多或少,其实差别都不大,因为肺它像个气球,手术完之后剩余肺组织会膨胀的。

至于到底是切肺段,切楔形还是切肺叶,其实很讲艺术。比如对于混杂磨玻璃结节,可以切个肺段就行了,不用非要切肺叶;如果是个纯磨玻璃,可以做个局部切除。所以,病变的大小、性质,还有淋巴结的状态,都跟决策是相关的。你在术前可以大概问一下医生,到底要切什么东西。

菠萝 :不同的结节,磨玻璃、混合、实性,哪一种要特别注意?

王兴医生:最需要处理的是混杂磨玻璃结节,一般都是浸润性腺癌,或者至少是微小浸润性腺癌。那最不需要注意的就是磨膜玻璃结节,大部分都是密度很淡的结节,即便到了8毫米,我都不太建议手术。

磨玻璃结节有点像你在一块大的海绵里面放一个小海绵。如果这个小海绵刚好在边儿上,你还能看见,如果在里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定位,手术切除的肺组织可能比一个大结节还要大。

如果你已经被切下一块肺,术后去拍胸部CT,发现少了一块肺,但是结节还在。这个鬼故事会不会让你毛骨悚然?

这个在我们行业里不是个小概率事件,碰到、见过、听过太多了,因为真的是有技术难度的。手术前你觉得自己能够打掉,然后打下来之后,你在台上开始摸这个结节,摸不到的时候,你内心就会开始犯嘀咕:到底我是切下来这块肺里面有结节我没有摸到,还是我就没有切到这个结节……

菠萝:这也太吓人了。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王兴医生 :第一个选择,就这样了,相信自己已经处理掉了,只是摸不到而已,也有可能这个结节它是良性的,所以才摸不到,术后拍了CT再说,通常是没有的。

第二个选择,一不做二不休,为了保证把这个结节切下来,我把结节所在肺叶全切掉。即便摸不到结节,我也能交差,至少不会出所谓的医疗事故和纠纷。

做这种纯磨玻璃结节的手术就是会有这种问题,因为越是纯的磨玻璃,即便切下来了,在台上这么短的时间,如果是很小的结节,非常难摸到,越摸不到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不好摸。但如果是稍微大一点,一公分左右的纯磨玻璃结节或者混杂结节,通常就不会摸不到了,而且在外面就能摸到,摸完之后再切都可以,所以很多医生会建议把它“养大了”再切。这是一个很地狱的说法,但是从技术上这是目前真实的状态。

对于实性结节,需要分情况来看。多数的实性结节是良性的,是不需要处理的。但是如果少部分的实性结节,长的速度又比较快,比如一年长了四五毫米,这种病变通常来说可能是恶性的,不能掉以轻心。在前期,每三个月到半年复查,来确保这个结节是没有增长的,然后才能放心说这个结节多半是良性的,后面再一年复查一次。

菠萝:在结节这件事情上,县医院的医生和一线城市医生的专业水平会差别很大吗?

王兴医生:现在跟十年前比,技术已经进步很多了。一方面是天花板高了,另外一方面是能够掌握基本的胸外科技术的医生也多了。

在以前,可能一个医院里面就一个医生能扛住,也就是说出什么事儿他能兜底,无论是大量出血还是结节摸不到,他都能处理。但现在一个医院有很多个组,可能每个组的组长都能做到这样的兜底,都能处理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哪怕意外的问题。

所以虽然结节变多了,但是能切的医生也多了很多。我在门诊也遇到很多从别的地方做过手术,来这复查的病人,我觉得手术情况都还可以,这个技术已经很常规了。

因此,在选择医生的时候,不用那么焦虑,常规的结节都是能处理的。如果医生不建议你手术,那可能是因为你结节位置有风险,或者你自己本身有脑梗、心梗等疾病,那你可以把风险处理掉之后,再去做手术,因为结节通常是不急的。

还会有一些未知的风险,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个鬼故事。比如你这个病变刚好长在很根部位置,那无论是切后段还是切前段,都有可能达不到这个结节的位置,所以要么就切肺叶,要么就切完一块之后,赌一把自己已经切着了,只是没有摸到。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做射频消融或气管镜消融,去处理掉。

我们医院也在做这种消融。我的观点是对于身体比较健康的年轻人,如果能手术肯定是优先手术。至少从数据上,消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年轻的可手术的患者里面,可以获得非常确切的疗效。

但如果是很高龄、还有基础病的患者,消融确实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手段,病灶能控制,病人也不会去遭更多的风险,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另外,如果病灶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摸不到结节,有相当一定比例要切肺叶的,我也会建议一小部分病人去做消融。因为觉得手术不保险,还很亏。我也会跟这部分病人讲,如果你要是想去消融,就趁这个病变还很小的时候尽早去,这个时候边界能控制得更好,而且转移的几率就越低。等它长大了,还不如就去开刀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选择很多,如果实在觉得纠结,可以去几个大医院看一圈,综合一下意见,如果意见都相对比较一致的话,你就找一个比较信得过的医生就行了。因为你靠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最有价值的判断的,最终还得医生帮你做决策。

菠萝 :把结节养大一点听着非常地狱。但其实仔细想想,背后的逻辑就是发现了结节不要着急去做手术。但会不会出现一些医生为了多做手术,有意无意把情况说得严重,即使手术对于患者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王兴医生:看病,不管是从医院层面还是从卫生部门层面的看病,还是普通老百姓去医院看病,最终都是一个要算账的经济行为:我们要花多少钱,想花多少钱,能花多少钱,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算账的模式改变之后,所有人的这个行为就会发生一点点的偏移,这是正常的。我不会像一些同行他们吐槽说DRG卡得很死,病人有一堆疾病我们就得赔钱。说这些话的医生,一定是没有注意一个前提,就是它是一个平均,不是说这个病例我们亏了钱,就要去贴钱,那还有赚钱的病例呢?

所以网络上的很多声音都有些以偏概全了,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这个制度的意义,其实是在平均的层面上尽可能的让花费小一点。就好像我们买东西,家里也不是没有钱,但是买东西也要稍微克制点,要会过日子。这个我觉得是目前咱们这个医疗这么一个现状,要把病看好,该省省,该花花。

我觉得在当下看病,比之前很多时候还是要好的。至少我觉得很多医生不会刻意为了要让你做手术来渲染一些名词,比如说你这个有毛刺,血管穿行,胸膜又侵犯了等等话术,这样说的医生会越来越少。

菠萝:最后我想分享一个你讲的故事,印象很深刻:十年前,你丈母娘得了癌症,国产药和进口药价格分别是1500与15000,数据显示效果差不多,但你还是毅然决然选了进口药,为什么?

王兴医生:像我这样的在大的肿瘤医院工作的医生,当自己家人生病,还会面临很多技术之外的选择。特别是跟所谓道德相关的选择,那就很微妙了。如果是我亲妈,我可能就直接选国产药。因为我知道效果没差别、又能省钱。但这次面临选择的不是亲妈,也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选择了。

也不是说只要做女婿的,就无脑选贵的。这跟家人的状态、爱人的状态、包括丈母娘自己的状态有关,跟每个人的想法都相关。如果家里人的习惯向来都是不求贵的,只求最合适的,那就可以简单做选择。但如果恰好不是,你就得思考一下,用了这个便宜的之后,如果出了问题到底该怎么解释?

其实所有人看病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问题。看病时,也没有“大众点评”,说哪个医生是五分,哪个医生是四分,哪个医生要避雷,也没有一个客观的证据证明哪个药是最好。那我们唯一能够比较的就是花了多少钱,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15000的应该比1500的好。所以那个时候做什么选择都不一定是对的。这时如果有一个选择能让你的家人觉得舒心,我觉得就是正确的选择。这一点没有标准答案,哪怕是医生,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菠萝 :谢谢王兴,非常有帮助,让我们了解从医生角度的医疗决策过程。关于肺结节咱们还有好多事儿值得聊,也欢迎大家提问。

/本期志愿者/

致敬生命!

来源:炳男谈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