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男子姓潘,浙江松阳县人,他竟然在今年的同一个月——5月10号和17号,先后要和两个女子举办婚礼。
一、事件回顾:假编制的“双妻记”
前几天,浙江一男子“同时娶两女”的新闻事件,在网上成了热搜。
该男子姓潘,浙江松阳县人,他竟然在今年的同一个月——5月10号和17号,先后要和两个女子举办婚礼。
据媒体消息,小潘以临时工的身份在当地交通局工作,而他的父母有意对外模糊小潘的职位,让周围的人都误以为小潘是交通局的公务员。
“良好的工作单位”加上不错的相貌,让他在婚恋市场成为“优质男青年”。
小潘和周女士相恋于2018年,恋爱长跑一跑就是7年。
周女士在银行工作,两个人在一起相处得很不错,周女士觉得他们很大概率会修成正果。
可没想到的是,2022年,小潘又认识了黄女士,她家世背景更好,两个人一谈就是3年。
而在黄女士眼里,小潘有编制,长相又佳,是不可多得的良配。
两个女孩互相不知晓对方的存在,都以为小潘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为了娶两个女孩,小潘做了一番筹划。
先是分别跟这两个女生都拍了婚纱照,还有模有样地做了结婚请帖。
5月10号这天,他大摇大摆地跟黄女士办了婚礼,那一天,宾客到场,觥筹交错,热闹得很。
而他把自己和周女士的婚礼安排在了7天之后。
但就在他跟黄女士结婚后的几天,他终于想通了,他要娶黄女士,于是就决定对相恋7年的周女士说取消婚礼。
受到打击的周女士不甘心,发现真相后找到了黄女士,两个女人有着共同的被骗遭遇,她们决定把枪口一致对外。
她们迅速与潘某划清界限,黄女士退还了部分聘礼,周女士则要通过法律途径追讨 7 年青春的损失。
最终,小潘被单位开除,连临时工身份也丢了,而两位姑娘的多年青春,化作一地鸡毛。
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一个扭曲的社会现实:在县城婚恋市场,“编制”早已超越人品、能力,成为衡量婚姻价值的“硬通货”。
二、身边的“编制崇拜”众生相
案例1:从“无业游民”到“香饽饽”的逆袭
张秦,山东某县城事业编职员。北漂时,他因“无编制”被相亲对象秒删微信,父母羞于向邻居提起儿子。
26岁考编上岸后,命运瞬间反转:母亲打印一沓女孩资料让他“选妃”,单位大姐争相介绍“局长的侄女”“校长的女儿”。
他自嘲:“以前我是家族之耻,现在成了‘大孝子’,连遛狗都能偶遇‘适龄女青年’。”
案例2:农村娃的“阶层跃迁”
辽宁农村出身的小A,二本机械专业毕业后考上东北某三线城中直机关公务员。月薪七千、公积金覆盖房贷、食堂管三餐的他,迅速成为相亲市场“顶流”。最终娶了本地教师家庭独女,陪嫁一辆凯美瑞。
他感慨:“若在私企,我这条件连县城售楼小姐都看不上。”
三、荒诞背后的“铁饭碗”逻辑链
① “仕途即归宿”的千年执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编制高”——科举理念深植我们的DNA。
某红娘坦言:“家长问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有编吗?’,哪怕对方是年薪百万的私企高管,在县城大妈眼里也是‘无业游民’。”
② 小城“关系学”的生存法则
在四五线城镇,“熟人社会”规则横行。某县城公务员透露:“孩子上学要找教育局的,看病得认识卫健委的,就连修路灯都要托城管局的亲戚。”
体制内联姻本质是资源整合——两个编制家庭,能织就一张覆盖教育、医疗、权力的关系网,让生活“一路绿灯”。
③ 动荡时代的“安全屋”情结
当私企裁员潮席卷,某大厂员工自嘲:“今天996,明天ICU,后天可能就领失业金。”而体制内,旱涝保收的工资、永不消失的食堂、写到墓碑上的工龄,成了乱世中的诺亚方舟。
数据显示,2025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300万,00后高呼:“宇宙尽头是编制!”
④ 国家背书的“优生优选”幻觉
“能考上公务员,至少证明不笨不懒不反社会。”某相亲角大妈的理论,道出普遍认知。
公务员考试堪比基因筛选:行测刷掉低智商,体检查看是否有遗传疾病,政审排除“危险分子”。这种“国家认证”的光环,让丈母娘安心交出女儿。
四、给困在“编制围城”中的你
若你正为考编挤破头,请记住——人生不是单选题。
江西农民画家用一支笔绘出乡村振兴图景,95后“村播”靠直播带货带火家乡特产,他们从未捧过“铁饭碗”,却创造了比编制更牢固的价值。
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身不可替代的能力;真正的幸福,来自与爱人并肩对抗世界的勇气。正如《县委大院》中小林最终领悟:“比起天花板,我更想做一扇窗,让光照进真实的生活。”
体制或许能给你一个位置,但只有自己,才能给人生一个方向。
来源:自由谈谈天说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