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围绕最新“绿皮歼-35”的讨论还没有结果,一直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Defencese Curity Asia”网站,就给出了自己的推断——歼-35A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2026年交付巴基斯坦毫无问题。
国内围绕最新“绿皮歼-35”的讨论还没有结果,一直关注中国军事发展的“Defencese Curity Asia”网站,就给出了自己的推断——歼-35A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2026年交付巴基斯坦毫无问题。
▲“Defencese Curity Asia”网站结论倒是出的很快
自去年歼-35A登上珠海航展舞台开始,大家就一直在猜测什么时候能真正服役。这一方面是期待歼-35A与歼-20互补,当然也可以说这么多年都是看歼-20,想看点新鲜的;另一方面则是在F-35的节节进逼下,指望歼-35舰载版和出口版能与之抗衡。不过,在国产电磁弹射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舰载版歼-35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急切——哪怕是福建舰服役了,也肯定是歼-15T先上舰弹射,等到系统基本成熟,才会有歼-35成建制上舰,这也就是这次出现的,是陆基版本的原因。
▲歼-15T肯定是先去和不成熟的电磁弹射磨合
不过,上一次国内刚量产的战斗机出口,还是40年前的歼-7M。在当时也不算先进,只能说是小国补充装备的歼-7M,影响力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现在的歼-35相比。这种非比寻常的意义,才是现在大家对待“绿皮歼-35”态度复杂的根本原因——面对F-35拿到先手优势,不断扩大装备规模的局面,外界既希望歼-35尽快站出来扛大梁,避免被F-35超出太多。又担心时间太短,性能不够成熟,砸了招牌,破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F-35毕竟先发展很多年
从技术上来讲,在四年前首飞的歼-35,有早年FC-31的积累,又有歼-20量产的大量经验,舰载/陆基两用看起来悬乎,实际上区别并不大,不存在F-35为满足多用途差点垮掉的问题。现阶段开始小批量生产,还在合理范围内。因此,大家对于歼-35的隐身性能、雷达和航电,甚至是机载武器(据说霹雳-15已经发展出针对隐身弹舱的改进版)都不太担心,关键就在于发动机。一开始FC-31用的是原版RD-93,后面换成了涡扇-13,目标型号是四代中推涡扇-19。
▲发动机这个问题,早年确实是没办法
尽管传说中,涡扇-19因为得到涡扇-15的经验加持,已基本成熟,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未经大规模装备检验,就真正可靠的先进航发。特别是在国内之前并未大规模装备三代中推,直接跨步到四代中推的情况下,风险就更加惊人。按照正常经验,涡扇-19至少需要正式装机两年左右的时间,才算真正达到可用状态,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换句话说,“绿皮歼-35”虽然可以视为歼-35A开始量产的标志,但并不意味着歼-35A的出口能马上开始,除非买家能接受特殊条件。
▲“绿皮歼-35”确实有准备量产的味道
“Defencese Curity Asia”网站就提到了,“歼-35E交付巴基斯坦的时间,从2026年底提前半年”的说法。有种重演四年前,歼-10CE赶在巴基斯坦国庆日之间交付的味道。而想要实现这一点,除非巴基斯坦能接受涡扇-13版本的歼-35E,不然搭载涡扇-19的风险太高了。这甚至都不是巴基斯坦,能不能接受早期涡扇-19的问题,而是国内基本不会允许这么操作。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这轮南亚空战结束后,基本就不用担忧歼-35E的前景了——原本歼-35E就拥有和F-35抗衡的水平,欠缺的只有外界认可,现在歼-10CE把这一点补上了。
▲歼-10CE确实立大功了
目前装备F-35的国家,基本都和美国关系匪浅,属于歼-35E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争取的存在。而真正有可能考虑歼-35E的国家,现在其实都在观望,并不急于在歼-35E和F-35之间作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歼-35E宁可多花两年时间打稳根基,也不能为争取市场盲目出击。说白了,真正想买的不差这两年时间,但一旦砸了口碑,恐怕十年时间也未必能挽回负面影响。
来源:军武次位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