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男子半年内与两名女子举办婚礼”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官方通报显示,涉事男子潘某某因违反生活纪律被国企开除,两段“婚姻”均未进行法律登记。这场荒诞的婚庆连续剧,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累计获得超5亿次点击,折射出当代社会婚姻观念的深层变化。
近日,一则“男子半年内与两名女子举办婚礼”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官方通报显示,涉事男子潘某某因违反生活纪律被国企开除,两段“婚姻”均未进行法律登记。这场荒诞的婚庆连续剧,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累计获得超5亿次点击,折射出当代社会婚姻观念的深层变化。
在浙江某酒店宴会厅的监控画面中,潘某某身着笔挺西装,与第二位“新娘”交换戒指的场景显得格外刺眼。这场耗资18万元的豪华婚礼,与半年前他在老家举办的乡村婚宴形成鲜明对比。经调查,两场婚礼共收取礼金47万元,其中多位宾客重复出席。法律专家指出,我国婚姻登记制度与民间婚俗长期存在认知断层。《刑法》第258条规定的重婚罪,其构成要件必须满足法律婚姻关系。这种法律空白地带,使得“潘某某们”游走在道德边缘:他们通过精心策划的婚礼表演,既获取了现实利益,又规避了法律制裁。
事件发酵过程中,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消失的新郎#播放量达2.3亿次。网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比对婚礼视频,扒出潘某某的社保记录、车辆信息,甚至制作了时间线分析图。这种全民侦探式的围观,创造了新型网络正义仪式——在算法助推下,私人领域的道德失范瞬间转化为公共空间的集体审判。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位“新娘”李某在直播中哭诉:“他说要给我世纪婚礼,没想到是复制粘贴的。”这种将私密情感搬上直播间的行为,本身已成为流量经济下的畸形产物。情感真人秀与道德审判的融合,正在重塑当代人的婚恋价值观。
在江西某县城的婚庆公司,笔者见到正在设计“剧本杀婚礼”的95后策划师小陈。“现在年轻人要的是记忆点,是能上热搜的创意。”这种趋势催生出潜水婚礼、密室逃脱婚礼等新形态,婚礼的仪式功能逐渐让位于表演属性。社会学调研显示,23.6%的90后受访者认为婚礼本质是“给父母的社会交代”,18.9%直言是“收回礼金的投资行为”。当彩礼谈判变成Excel表格里的数字游戏,当婚礼视频沦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传统婚姻的神圣性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消解。
在江苏某婚姻登记处,新设立的“婚姻辅导室”正在试运行。心理咨询师王女士观察到:“很多新人更关注婚礼的视觉效果,却对《民法典》规定的权利义务知之甚少。”这种认知偏差,暴露出现代婚俗教育的严重缺位。日本推行的“婚姻准备课程”和德国的“伴侣关系登记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参考样本。或许未来我们需要建立“婚礼备案系统”,将民间婚俗纳入社会治理框架;或许应该设立“婚姻冷静期”,让激情沉淀为责任。
这场荒诞的“双婚门”事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文化阵痛。当传统婚俗遭遇现代性解构,当法律规制追赶不上仪式异化,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道德谴责,更是制度创新的智慧。婚姻终究不是短视频里的15秒高光,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漫长契约。在流量狂欢与法律规制之间,如何找回婚姻的本质价值,这或许是留给整个时代的婚恋考卷。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