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揭秘中国女航天员选拔过程,太残酷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13:13 3

摘要: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将在太空驻留 6 个月,并执行出舱任务,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人们对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过程充满了好奇。

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将在太空驻留 6 个月,并执行出舱任务,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人们对女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过程充满了好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中国女航天员选拔过程的神秘面纱,看看她们是如何一步步 “炼” 成的。

飞行员选拔

我国航天员均选自飞行员,其中男性候选人来自现役空军歼击机飞行员,女性候选人出自现役运输机飞行员。飞行员的选拔本身就是一项极为严苛的过程,堪称 “万里挑一”。

能成为飞行员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要从他们当中选拔出航天员,更是难上加难。据了解,大约 100 名左右参选的飞行员中,才能挑选出 1 名进入下一阶段选拔。

这些候选人需要具有近千小时的飞行经历,具备高超的飞行技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不仅要在飞行技能上出类拔萃,还要在身体和心理方面达到极高的标准,才能通过这第一道难关。

成为预备航天员

从飞行员精英中选拔出来的候选人,被称为 “预备航天员”。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航天员,而是要面临至少 2 年左右的持续训练和考核,只有合格后才能真正戴上 “航天员” 这顶桂冠。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接受全方位的训练,包括航天知识学习、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等。每一项训练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他们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

通过飞行乘组选拔

即使成为了预备航天员,也并不意味着就有机会执行飞天任务。在飞天之前,他们还要经历乘组航天员训练,竞争少之又少的飞行机会。

有一些航天员训练近 10 年甚至到退役,都没能执行飞天任务,只能遗憾地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这其中的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以 2009 年我国第 2 批航天员选拔为例,刘洋和王亚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她们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付出。

严苛的身体素质选拔

载人航天对航天员身体素质的要求之高,超乎想象。要进行身体生理、心理素质和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严格检查,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会被残酷淘汰。

初选第一步是航空医学健康鉴定,这一环节涵盖内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100 多个大项。

入选的航天员必须确保身体 “绝对健康”,不容许有任何小毛病。像近视、色盲、鼻炎、龋齿、灰指甲、疤痕、异味、睡觉打呼噜等,都可能成为阻碍他们前行的绊脚石。

而且,这不仅仅是对航天员本人的检查,他们的家人也要接受严格体检,向上三代都不能有严重疾病史。

女航天员还需额外接受一项妇科检查,并在进行所有放射性检查之前验测妊娠。已怀孕或剖腹产的女性不能参选,这也是出于对航天任务安全和女性航天员身体健康的考虑。

接下来,要进行智力、注意力、分配能力、手脚协调能力、耐力和爆发力等心理素质的初级测试。其中一项 “特殊环境因素耐力选拔” 是航天员特有的,包括低压缺氧耐力检查、超重耐力检查、下体负压耐力检查、高温或者孤独耐力检查、振动和噪音耐力检查等。

专家表示,男性在体力、爆发力和耐力等方面占有优势,但女性更细腻、更有韧性,耐寂寞能力强,冲突性低,亲和力强。这些特质在长期的太空任务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从已婚女飞行员中挑选

女航天员从已婚女飞行员中挑选,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负责航天员选拔和培训工作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已婚女性,主要是考虑到她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生育过的优先”,这一条件也是出于人性化考虑。因为女性一旦进入航天员队伍,至少需要经历 4 - 5 年训练,这期间无法要小孩,很有可能会错过最佳生育时机。

然而,在实际选拔过程中,进入最后一轮选拔的 6 名女航天员候选人中,有 5 人尚未生育。

30 多岁正是飞行员技能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如果要了小孩,至少要停飞两三年,这对她们的飞行事业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女航天员们为了梦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140 多项 “魔鬼训练”

入选航天员队伍后,等待她们的是 4 - 10 年的 “魔鬼训练”,要完成 8 大类 140 多个训练项目,并一个一个地考核通过。

王亚平在出发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改变,也不会因为航天员是女性就降低门槛。所以,女航天员的训练内容要求和标准和男航天员基本一样。”

在水下做出舱训练时,她们需要穿着 200 公斤的水下训练服,训练六七个小时,期间不能吃东西,不能去洗手间,还要克服水下阻力和压力,控制好身体姿态,完成水下各种动作、使用各种设备,负荷极大。

王亚平的水下训练达到几十次、上百个小时的训练量。每次练完之后,身体疲惫不堪,但她都特别开心,因为觉得自己技术又长进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还有如离心机训练、转椅训练,机械臂的高度旋转,仅几分钟就像跑了一万米,普通人根本承受不住。训练时,当人绑在椅子上,转椅开始旋转,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而且头还要跟着节奏左右或前后摇摆。

很多人在训练时汗一下子就出来了,5 分钟之后,就会感到翻江倒海地恶心,但没有任何人叫停。刘洋第一次参加航天员培训时,咬紧牙关告诉自己不能吐。从训练椅上下来后,她还决定自己偷偷加量。

失重训练是在高性能喷气式飞机上进行,飞机抛物线飞行产生失重环境,学员们要在这种环境下练习各种工作技巧。超重训练则是在离心机上模拟超重曲线,离心机高速旋转的时候,航天员要承受 8 倍的重力加速度,感觉就像被重重的石头压住一样,脸都会变形,甚至会呼吸困难。

应急救生训练也毫不轻松,要把学员扔在沙漠、森林或是冰冷的海水中,锻炼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体质训练同样严格,由体育大学老师按照运动员标准来进行,包括田径、球类、体操、肌力、游泳等内容,尤其强调耐力的训练。

近 60 门文化课的学习

除了高强度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女航天员们还要进行大量的文化课学习。

刘洋曾回忆说,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高三,要学习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电子学、自动控制、英语、计算机、地理、气象、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船设计原理、航天医学等近 60 门文化课,每个星期都有两三门考试。

这些知识对于她们理解航天任务、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至关重要,是她们完成太空任务的重要保障。

针对女性特点的特殊准备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实践表明,在航天飞行中女航天员的月经没有异常,但是在月经期间如果进行出舱活动易患减压病,这是由于全身血容量减少造成的,所以女航天员在月经期间不适宜进行太空行走。

根据女性生理特点和生活需要,中国空间站也做了一些特殊准备。飞船座椅是根据女航天员身材特制的,无论飞天还是返回时乘坐都比较舒适。

对女航天员的舱内压力服和舱外航天服进行了特别定制,国外女航天员出舱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女性专用舱外航天服,此次女性专用舱外航天服尺寸是按照王亚平身材专门设计的,比较合身,出舱灵活,可减少体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女性的手比较纤细,还针对女航天员的手形专门制模,研制了女性专用手套。此外,女航天员大小便收集系统的高度和相对位置也进行了局部修改,有女性专用设备如适配器。另外还特别为女航天员准备了巧克力、甜点和补血食品等。

研究表明,空间站因失重、密闭、辐射的特性,易使航天员皮肤含水量降低,变得粗糙、弹性变差、易过敏,长期失重环境还会导致皮肤衰老加快。天舟三号此次还为女航天员送去了针对女性的服装类货物、卫生用品和少量无毒化妆品。

太空护肤品针对太空环境特点,主要解决的就是皮肤干瘪、垮塌、松弛等肌肤衰老问题。专家认为,女航天员化妆后可能心理状态会更好。

在太空中洗头发也是个难题。王亚平说:“这次任务中针对女性洗头发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更方便的方法,洗得更干净。在太空,要求我们具备理发师技能,‘神十二’‘神十三’航天员的头发都是我剪的,现在技术越来越娴熟。”

多面手的挑战

因为空间站航天任务比较复杂,所以分为飞行专家(航天驾驶员)、任务专家(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全世界至今一共选拔出 100 多名女航天员,其数量约占航天员总数的 10%,且大多是任务专家。

这是由于男女航天员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女性脂肪多,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低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女航天员在一些任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执行一些需要细致操作和耐心的任务时,女航天员往往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在神舟九号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空间实验等项目,完成组合体飞行段的健康保障、生活、工作及操作等任务,协助其他两名航天员进行飞行器的驾驶操作和应急故障处置。

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王亚平不仅要完成日常的科研任务,还要进行出舱活动,这对她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中国女航天员的选拔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每一步都异常残酷。从最初的飞行员选拔,到成为预备航天员,再到通过飞行乘组选拔,每一个环节都淘汰了大量的候选人。

而在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身体素质训练,还是心理素质训练,以及大量的知识学习,都对女航天员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但正是这样严苛的选拔和训练,才造就了她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让她们能够在太空中绽放光彩,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她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