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端午:今人偏咏东坡句,麦陇风来饼饵香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12:12 2

摘要:“远吊灵均向沅湘,应供角黍值端阳。今人偏咏东坡句,麦陇风来饼饵香。”屈原,字灵均。旧志《黄岩县新志》收录的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家乡台州独特的端午习俗:虽也因纪念屈原而成俗,但习俗不吃粽子而吃食麦饼。

潮新闻客户端 管金定

“远吊灵均向沅湘,应供角黍值端阳。今人偏咏东坡句,麦陇风来饼饵香。”屈原,字灵均。旧志《黄岩县新志》收录的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家乡台州独特的端午习俗:虽也因纪念屈原而成俗,但习俗不吃粽子而吃食麦饼。

“麦陇风来饼饵香”,出自苏东坡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南园》。初时收入《眉山集》的原文是:“不种夭桃与绿杨,使君应欲候农桑。桑畴雨过罗纨腻,麦垄风来饼饵香。”陇古通垄,竹枝词中的陇字疑为垄之误。

麦饼,今泛指食饼筒,时下已成台州特色小吃。《台州市志》介绍:“麦饼筒:天台称饺饼筒,临海称麦油子,三门称麦焦,黄岩称食饼;以麦粉糊摊成薄饼皮,中裹多种荤素菜肴,卷成筒形,现卷现食,也可油煎,为台州各地特有节日食品。黄岩、温岭也有以糯米粉制饼皮者,黄岩食饼筒馅料最为精细。”

《黄岩县新志》介绍“醉夏(立夏)”习俗时称:“居民拭面粉为薄饼名曰食饼,裹肉菹啖之谓之醉夏。”该志也称食饼为拭饼,并引《北堂书钞》句:“大秦国以面为集饼,内香芳。”加按语曰:“今俗食麦饼,聚集鱼虾笋菜等香芳之物于饼内裹而食之,呼为集饼。”可见,按旧志的说法,食饼或麦饼,都是指饼皮,而集饼才是今人所称的食饼筒。

台州小吃食饼筒。视觉中国。

麦油煎,旧志引《玉篇》“相谒而食麦曰䬯”句写作“麦油䬯(方言读若兼)”,“稍厚或加馅料涂油少许熟而食之,曰麦油䬯。”古时“农家常作麦油䬯,邀邻人共食之,犹有古风。”今人之所以将麦饼(或食饼)混作麦油䬯,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方言䬯音的煎字义,像极“拭面粉为薄饼”之制作方式;二是同为加馅料吃食。

记得儿时大人们摊麦饼,像极煎饼,都是将麦粉(即面粉)和成稀糊状,锅烧热,用草纸蘸猪油或菜油擦抹于锅中,用铜勺舀一勺面糊,沿锅圈四周倾倒,然后用手指或铜勺底快速拭摊均匀,待上部熟后上卷时,用两手捏住上卷处,提起翻转烙熟即成。所以,人们也把麦饼叫作了麦油煎。那时,民间还流传着一则谜语:“做谜猜,做谜猜,小狗拍破衫。”谜方言读义音;拍为方言记音字,义同擘,用手撕破物也;衫的本字旧志写作{巾+彡}字,本音为三,方言音衰,破碎衣衫义,旧时还有“破{巾+彡}{巾+彡}”之俗语。因原字已无法打字,故用衫代之。其谜底就是麦油煎,谓其薄如纸,韧若布。

台州食饼筒。摄于黄岩非遗馆。

将“中裹多种荤素菜肴,卷成筒形”之麦饼,称作麦饼筒,或曰食饼筒,自然是比较贴切的。又因旧时另有食饼、拭饼、麦油䬯诸名之故,台州的食饼筒也就有了五花八门的不同名称。

《黄岩县新志》亦载有“送端午”习俗:“先期婿家以角黍等礼物馈送岳家。”那么,民间为什么不吃粽子而吃麦饼呢?这可能与古时糯米短缺有关。《黄岩县新志》载:裸麦,立冬后播种,谷雨后收获,本县农民以其无妨碍早稻之种植,又可接荒,故皆种植以供食用。因此,家乡立夏时就能吃到麦饼,《温岭县志》亦有“(立夏)时值麦熟,家家烙制麦饼”的记载。“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虑。”黄岩尚且以裸麦接荒,其他地区自更不容乐观。明代仙居人高辅写过“研麦为虫当午炊”之句,《三门县志》亦记有:旧时(立夏)“贫苦之家摘青大麦磨麦虫充饥”,以至于三门民间还流传着“富的人家至夏筒(即麦饼筒),穷的人家吃麦虫”之说。

查阅明万历年间的《黄岩县志》,有关端午习俗记载如下:“门悬蒲艾,饮菖蒲酒,觞雄黄,为角黍相馈。”并无麦饼记载,当然更无“醉夏吃麦饼”之载。由此推断,家乡端午吃麦饼的习俗,应该形成于遍种裸麦时起,这可能就是“今人偏咏东坡句,麦陇风来饼饵香”之端午习俗的来历吧。其实,竹枝词本身也是例证,“今人偏咏”,就已暗藏玄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