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块查户口,400块查你全家信息,1000块查你聊天记录,2000块精准查你个人定位。你以为藏在你手机里的身份证号、地址信息、加密照片都是你的个人隐私,无人知晓?其实,在施暴者的眼里,很多人都在“裸奔”,只看有没有人想查你!
50块查户口,400块查你全家信息,1000块查你聊天记录,2000块精准查你个人定位。你以为藏在你手机里的身份证号、地址信息、加密照片都是你的个人隐私,无人知晓?其实,在施暴者的眼里,很多人都在“裸奔”,只看有没有人想查你!
这就是“开盒”的威力,比起10年前就流行的“人肉”搜索,它还要疯狂得多!但无论是“开盒”,还是“人肉”,网络暴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没有赢家!
最近,针对新兴的网络暴力——“开盒”,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明确工作要求,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和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百度等网络平台,对“开盒”“零容忍”打击!
“开盒”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让全网深恶痛绝?
“开盒”,其实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搜索、挖掘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络上公之于众!
近年来,“开盒”的新闻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今年3月,媒体报道百度副总裁13岁女儿因不满“素人”孕妇网友对韩国明星的评价,出手对其“开盒”,让这位孕妇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23年,北京某高校网络安全博士生赵某与大三学生成某合伙建立境外聊天群,非法曝光3000余人的隐私,受害者不仅被网暴,还遭遇线下跟踪、泼油漆;2023年9月,主持人杨迪发文称被“开盒”,受到严重骚扰不得已换了手机号。在“开盒”面前,大家难道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吗?
我们随意在搜索平台输入“开盒”等关键词,一些专业查人、24小时全天调查服务的网站赫然出现、明码标价!
那么,“开盒”是否涉嫌犯罪?很多施暴者是未成年人身份,未成年身份能成为“开盒”行为的挡箭牌吗?
首先,“开盒”的行为会因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涉及多种不同的罪名,比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寻衅滋事罪、侮辱诽谤罪。在刑事责任方面,《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次,涉及未成年人“开盒”,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龄小,即使不用去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这次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大快人心,但整治“开盒”是系统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相关部门都要联动起来,加大执法宣传及惩治力度。
另外,网络平台要依法担责,比如抖音平台从5月27日开始试行新规,规定将可能诱发“开盒”等事件信息纳入争议热点研判处置,用“魔法打败魔法”提供“一键防网暴”功能,严厉处置针对当事人的“人肉”“网暴”的行为。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要给自己的隐私多加把“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你不以为然,其实很有风险。比如1.5米以内拍照的剪刀手有可能清晰还原你的指纹;再比如,家中的监控、智能音箱等等设备,是陌生IP登录盗用信息的常客;更不用说那些来源不明的网站、邮件、wifi和二维码,更是泄露个人信息的“元凶”。
所以,我们要谨记:不随手扔掉各类单据,不到处蹭免费wifi,不随便在社交软件晒私人照片,不随便在街头活动填写个人信息……全方位守护好个人的信息安全。
如果一旦遇到被“开盒”的行为,一定记得第一时间采取有针对性的取证行为:截图最好包含能体现其犯罪情节的内容,如发布内容、发布时间、发布者信息等;要着重留存体现危害后果的关键信息,如阅读量、点击量等;遭遇线下骚扰时,首先要将与对方的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予以保存。但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向警察叔叔寻求帮助。
对于家长来说,要及时教育引导好未成年人,切勿稀里糊涂地让孩子被利用充当了“开盒”者的打手!
农视点述评员 | 赵宁宁
剪辑 | 胡旭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参考 | 央视新闻、网信中国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来源:东风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