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袁哲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做了一回“仿真实验”。他申请骑手资格,戴上隔音耳塞,体验听障骑手的送餐工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袁哲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做了一回“仿真实验”。他申请骑手资格,戴上隔音耳塞,体验听障骑手的送餐工作。
浙大经济学院博导袁哲(左一)体验听障骑手送外卖。浙江大学供图
袁哲这项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外卖平台的支持,通过对比普通骑手与听障骑手的工作数据差异,找到听障骑手的工作“卡点”,将评估数字化赋能策略对骑手效率的实际影响。
“当我听不到周边的声音时,就像失去了一部分功能,感觉很不安全。”袁哲小心翼翼地骑车到店里,在待取餐的餐桌上翻找自己要派送的那份订单。本来简单问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却需要花上好几倍的时间。用手机打字“询问”商家很麻烦,特别是遇到出餐多的餐厅更是难上加难。有一次,他把餐送到顾客家楼下,被楼道门禁挡住前进不了,最后是通过智能外呼系统,把想要表达的文字输入系统,通过AI语言播报来联系顾客,才将外卖准时送达。
现在社会上仍有人认为听障骑手无法沟通导致效率低、服务差。袁哲说,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剖析,听障骑手和普通骑手在运单效率上的差距本身不大,借助数字技术有效地为听障骑手提供帮助,尤其在送达环节的时间差距从27秒缩短至16.7秒,每周配送订单平均增幅达7.3%,智能外呼的应用也使听障骑手的沟通障碍降低38%。
袁哲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光阅读已有文献或数据,还要一头扎入社会,从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了解真正的需求。通过这项研究,他希望能够让社会更加公正、平等地看待听障骑手这一群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