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别大意,医生: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晚餐三不喝四不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7 11:20 1

摘要:“你说我爸糖尿病十几年了,也控制得挺好,吃药不落,饮食也注意,咋一到立秋就爱夜里血糖波动,还老说睡不好,是不是天一凉身体就乱套?”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说我爸糖尿病十几年了,也控制得挺好,吃药不落,饮食也注意,咋一到立秋就爱夜里血糖波动,还老说睡不好,是不是天一凉身体就乱套?”

她是医院门诊的内科接诊护士,年纪不大,语速快,话说得利索,问得也实在。

立秋这天,天气还没明显转凉,可空气的湿度、昼夜温差、身体的内在调节,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尤其是血糖控制这件事,表面上看着稳定,实际上每年秋初都进入一个“假平稳”时期。

这个阶段最容易被忽略,因为白天血糖正常,晚餐后血糖也没飙升,可一到夜里,低血糖、波动大、睡眠浅、起夜频,统统找上门。

老年人如果不仔细感知,很容易错判状态。

糖尿病人到了晚餐这个时间点,本来就是一天当中血糖最容易出问题的窗口。

入秋之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发生轻微变化,尤其是夜晚时段,胰岛素分泌节律和周围组织对它的响应能力都会降低。

这个改变是缓慢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变得不一样,但它带来的血糖波动却是真实存在的。

研究发现,季节变换前后两周内,2型糖尿病人夜间平均血糖标准差高出平时约12%,意味着同样的饮食和药物控制,在入秋阶段更容易发生波动。

人到老年,激素调节能力减退,这种波动更加明显。

特别是晚饭之后的两三个小时,是血糖从高峰回落的主要过程。

许多老年人这个时候还没意识到身体已经开始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仍按夏季食谱、夏季作息执行,自然出现适应不良。

这个阶段有三个饮食方面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一是进食时间拖太晚,二是餐后活动过少,三是饮食结构没根据季节调整,尤其汤汤水水喝得太多,以为清淡就好,其实稀释了胃液和消化酶,延迟了糖的吸收,反而造成波动。

还有些人以为,秋天来了,夜里凉了,可以喝点养生汤暖胃,或者吃点秋季进补食物。

牛骨汤、老母鸡汤、红枣银耳汤,全都安排上。

这类汤水热量不高,却富含胶原蛋白和小分子肽类,喝下去短时间内不会让血糖升高太多,但几个小时之后,这些缓慢消化的成分会逐步释放糖原,拉长了血糖回落的过程,出现“二次血糖高峰”,甚至拖到半夜才结束。

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清除能力弱,这种持续性轻度升高很难被感觉到,但对血管伤害极大。

睡前还喜欢喝牛奶的人也得小心。

晚上摄入蛋白质本身问题不大,但市面上的牛奶糖分含量差别很大,尤其是添加型的高钙奶、调味奶、老年人专用奶,有些含糖量接近7%以上。

每100毫升7克糖,相当于两块方糖。

老年人如果不看标签,只看广告或觉得“喝多年了也没事”,就会高估自己当前胰岛素的调节能力。

研究统计显示,每晚喝一杯含糖牛奶的糖尿病老人,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普通糖尿病人高出18%。

这并不是糖分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糖的释放时机与内源性胰岛素节律错配,导致血糖曲线拉长不收口。

不少人晚饭后看电视、刷手机,认为这样可以“消食”。

但屏幕光线对褪黑素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

褪黑素本身对胰岛素有一定调节能力,是夜间血糖平稳的重要辅助激素之一。

蓝光干扰了它的释放,间接导致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再加上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也会让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干扰胃肠的蠕动节律,形成饮食节律和代谢节律的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才是秋初血糖波动的根源。

有人觉得,到了这个年纪,生活节奏已经固定,饮食也控制住了,血糖波动不可能太大。

但2015年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超过6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即便在药物、饮食稳定情况下,季节变化期间的血糖波动幅度仍可达±1.8 mmol/L。

这种波动肉眼难察,却能在长期内显著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恶化。

数据显示,秋冬过渡期是糖尿病老人并发症诊断率增加最快的两个时段之一。

还有一点常被误解。

很多人以为餐后去散步,血糖一定能降。

可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饭后90分钟内进行中等强度散步,对血糖的干预效果明显;但若散步延迟到饭后120分钟以上,血糖控制效果反而不如不运动。

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速度慢、血糖上升延后,如果散步太晚,血糖已经开始回落,此时再运动,可能诱发低血糖。

特别是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的老年人,错把运动时间安排错,反而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不把晚上看电视这件事当回事,但长时间坐着、边看边吃是高风险组合。

视觉刺激增强食欲,中老年人本就对饱腹感反应迟钝,容易不自觉进食过多。

特别是坚果类、蜜饯、杂粮饼干这类被视作“健康零食”的东西,一边看一边吃,没个数。

摄入的糖分、脂肪被低估,真正消耗却几乎没有,直接推高了夜间血糖峰值。

研究指出,晚上进食高密度能量食物但活动量小的人群,其胰岛β细胞疲劳指数比白天进食者高出约22%,长此以往加速胰岛功能退化。

晚饭这顿吃得对不对,其实比很多人想得要重要。

它不仅决定一整夜的血糖稳定,也影响第二天清晨的胰岛素基础水平。

特别是在秋天这个时候,身体正在悄悄转入一个全新的代谢阶段。

体温调节、激素分泌、血管反应性、肝脏代谢能力都在悄悄变化,糖尿病人的调节机制相对迟钝,没能同步适应这些变化,就容易产生生理与外界脱节的现象。

这个时候再犯点小错,比如喝一碗高糖汤、吃点甜水果、或者看电视看到半夜,对年轻人也许没什么,但对老年糖尿病人来说,可能就是一次累积负担的开始。

很多人控制饮食、按时吃药、定期监测,以为就万事大吉。

但忽视了一个事实——疾病管理从来不是封闭的行为,而是和环境、节气、生活方式互动的过程。

立秋时节的血糖失衡,不是药没吃够,也不是饭吃错了那么简单,而是整个身体系统对变化的不敏感。

医生说的那句“晚餐三不喝四不看”,其实是在提醒大家,糖尿病的稳定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维持。

失衡,不是突然到来,而是每个不经意的晚餐小细节,慢慢累积出来的。

[1]周欣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习惯调查[D].西安医学院,2025.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