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研究:血管堵没堵,做一个检查就知道便宜又准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7 11:21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走几步路就腿疼得发麻的经历?别以为是累的,也别光想着按摩,说不定是血管在“求救”!关键是,想知道血管堵没堵,其实靠一个检查就能搞明白,既便宜又准,很多人还不知道。

你有没有过走几步路就腿疼得发麻的经历?别以为是累的,也别光想着按摩,说不定是血管在“求救”!关键是,想知道血管堵没堵,其实靠一个检查就能搞明白,既便宜又准,很多人还不知道。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件事,是在一次义诊活动上。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叔看起来健健康康,没高血压、没糖尿病,就是最近走路觉得腿酸。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了个检查,结果吓了一跳——他的下肢动脉已经严重狭窄了,差点就要发展成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他自己还一脸懵:“我没感觉到血管堵啊?”问题就在这,血管堵塞不像感冒咳嗽那么明显,往往都是悄悄进行的。

很多人一听“血管堵塞”,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心脏。冠心病确实是动脉硬化的典型代表,但我们身体里有上百公里长的血管,堵的可不只是心脏那几根。

脑梗、下肢动脉硬化、肠系膜缺血,这些都和血管堵塞关系密切。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总觉得“腿脚不灵便”是老了,其实很可能是“血管老了”。

那血管怎么会堵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当我们吃得油腻、血脂升高、血压控制不好时,血管内膜就像被粘上了油脂一样,久而久之形成斑块。

这些动脉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像水管里的水垢突然掉下来,堵到哪是哪的事。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比例已经超过40%,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人问我:“我没有不舒服,血管会不会没事?”早期的血管堵塞几乎没有症状,特别是那种缓慢形成的慢性狭窄,身体会“自己找路”,也就是建立侧支循环,暂时缓解供血问题。但这种“自我安慰”一旦失效,就是大问题。

有研究显示,超过70%的严重动脉狭窄患者在被发现前没有明显症状。

早发现就成了关键。问题来了,怎么查?磁共振?CT血管造影?这些检查虽然准确,但价格不低、流程也复杂,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定期做。就在大家头疼时,多位院士联合研究,推荐了一项简单又实用的筛查方法——踝肱指数(ABI)检查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检查,是在一份心血管疾病指南里。踝肱指数指的是我们脚踝和手臂的血压比值,用一个小型仪器就能测出来,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正常值在0.9到1.3之间,低于0.9就提示下肢血管可能有狭窄或堵塞,越低问题越严重。而且它的准确率高达90%,性价比相当高。

踝肱指数不仅仅能提示下肢血管问题,它还是全身动脉健康的“风向标”。研究发现,ABI异常的人,发生心梗和脑梗的风险高出好几倍。这就像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帮我们提前发现血管健康的隐患。

我曾经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六十多岁的阿姨,体检都正常,但ABI只有0.7。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髂动脉已经堵了80%。她自己一点都没感觉,只是偶尔走路累。若不是做了ABI,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可能就得动大手术了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做这个检查?其实也不用人人都查,但有几个群体特别建议:一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的人,二是长期吸烟者,三是经常腿疼、走不远的人,还有就是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的人。这些人群的血管“生锈”速度快,提早查查,能少走很多弯路。

有人会问,“这个检查是不是医院才有?”其实现在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ABI仪器,有的地方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费用,做一次也就几十块钱,远比动辄上千的影像学检查亲民多了。关键是,查完就能知道血管的基本情况,省心又放心。

中医也早就有类似的观察方法,通过“寸口脉”判断血行状态,不过那毕竟更依赖经验。而现代医学的ABI则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科学性和可重复性更强。这就是古今结合的好例子,传统智慧和现代手段可以互为补充。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生活方式调整才是重中之重。控制“三高”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做到的人不多。统计显示,坚持每周快走三次以上的人,ABI异常恢复的概率明显提高,这说明血管不是一堵就完,而是可以逆转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宁愿花几千块买保健品,也不愿意花几十块做个检查。健康的投资不是看你买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身体的信号

ABI检查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不像体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人头大,而是一个简单、直观的指标,让你一眼看出血管是否通畅。

我经常说,身体就像一栋房子,血管就是水管。水管堵了,水流不畅,时间长了就容易“爆管”。而ABI,就像是一个水压计,提前告诉你哪里有问题。我们不能等到漏水了才想修,提前预防才是王道。

别再等到“腿疼得走不动”才想起去看病,也别拿“我感觉挺好”当借口。血管堵不堵,有时候真的不是你感觉得到的。一次踝肱指数检查,几十块钱,十分钟时间,可能就能帮你避免一个大病。这个“小动作”,可能就是你未来几十年健康生活的“分水岭”。

你愿意用十分钟换几十年的通畅血管吗?你愿意花一顿饭的钱,知道自己有没有潜在的心梗脑梗风险吗?你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早点管理好这条看不见的生命通道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是否听说过踝肱指数?你身边有没有人通过简单检查发现了健康问题?交流你的故事或疑问,让更多人受益!

健康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伟,李建,赵晓云,等.踝肱指数在外周动脉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05):521-525.
[2]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指南编写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控指南(2022年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9):813-825.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